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历史 >一日三餐的习俗 用筷子的习俗
一日三餐的习俗 用筷子的习俗
更新时间:2024-04-19 13:36:08

  导读:一日三餐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吃饭自然是要使用筷子的,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而且筷子吃饭很是方便,我们都愿意使用筷子。那么,关于一日三餐的习俗,你知道多少呢?用筷子的习俗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一日三餐的习俗

  现今中国各地的主要用餐习俗是一日三餐制,分别为:早餐、中餐与晚餐。

  对于三餐的重视程度,各地区、各民族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中餐作为正餐与重点。正餐时,饭与菜都较丰盛,希望全家吃得好一点。早、晚作为副餐,相对说差一点、简便一点。但从目前看,城市中上班的家庭,日益把晚餐作为一日三餐的重点,因中午时家人多在上班,往往吃在食堂,只有下班回来,全家才有机会团聚,力求安排丰盛、让大家热热闹闹吃一顿。在农村中,大多仍以中餐为正餐或重点。但近来,无论在城市或是农村,都流行一句谚语:“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这反映了中国人饮食的进步,不仅是吃饱,而且要吃好,更讲究合理安排,以利于养生保健。

  而一日三餐制本身,实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实践而形成的。早在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大多以一日两餐为主。如商代,一日分大小两餐,早食,大约在上午八至九时进餐;下午四时左右再进一餐称为脯食。周代也一样,《诗经》中把上午一餐,称为“赛”,下午一餐称为“飨”。《孟子·滕文公》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奏飨而治。”赵岐注解说:“早曰要、夕曰飨。”在先秦,皇家、贵族也有在中午加一餐,成为三餐制的。

  用筷子的习俗

  用筷子吃饭.是中国饮食风俗的重要特点之一。使用刀叉的西方人,到中国来旅游,都觉得很新鲜或不习惯。

  用筷子吃饭的习俗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早在筷子发明之前,中国人吃饭最初是用手抓食的。《礼记·曲礼》规定:“共饭不饱,共饭不泽手。”意思说:大家一道进食,不要吃得很饱;共餐时在一个器皿中抓饭,手上不能有汗泽,要事先洗干净。手,在当时是吃饭的重要食具,故五指中的第二指亦称为“食指”,即该指是吃食的关键。古人认为“食指一动”,就是有盛馔的预兆。《左传》宣公四年(前605年)云:楚国献鼋于郑国,适遇公子宋与公子家将要入宫见郑国国君灵公,公子宋的食指颤动了一下,他便对公子家说:今日我的食指动,必有好东西吃。进入王宫,果然看见御厨正在剖宰鼋。

  我国使用筷子约始于商代。商代已有铜箸、象牙箸,在安阳一座墓葬中出土三双铜箸。云南、安徽也出土了春秋铜箸。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纣为象箸而箕子唏。”象箸,被大臣箕子指责为奢侈,是亡国之兆。筷子,最初又称“椟”、“笑”或“箸”。从“椟”到“笑”、“箸”,说明筷子先用木制,然后才是竹制的。《礼记·曲礼》谈到西周的食礼时说:“羹之有菜者,用椟。”郑玄注:“桃,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椟提。”从此记录中得知,椟主要用于夹取羹中的菜。湖北云梦大坟头出土了西汉筷子,足端直径只0.15到0.2厘米。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的铜棺墓中出土圆柱形铜条3根,长约20厘米,有人断定为铜筷。经测验,约是公元前459年的遗物,相当于春秋晚期。

  先秦称筷子为“箸”。《汉书·周亚夫传》:“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说文》曰:“箸,饭做(qī音欺)也,从竹者声。”《急就篇》亦曰:“箸,谓之椟。”大约到了宋元之际,江南水乡一带改箸为筷子。明人陆容《菽园杂记》卷1载:民间俗讳,吴中(指苏州)行舟讳言住,箸与住同音,故谓箸为筷儿。

  筷子在古代还有玉柱、玉箸、椟提、齐肩大士等许多美称。如玉柱,南朝梁庾肩吾《长安有狭斜行》曰:“三子俱来宴,玉柱击清瓯。”又名玉箸,宋代黄庭坚《元明留别》曰:“桃椰笋白映玉箸,椰子酒清宣具觞。”椟提,《礼记·曲礼》有:“羹之有菜者用椟。”汉代郑玄注解说:“椟·犹箸也。今人或谓箸为椟提。”五代初宋的文学家陶谷还为筷子取了个雅名叫“齐肩大士”,意思说两枝筷子一样长。他说:“或私相谓曰:“张君亦有艺也,彼日夕差使齐肩大士,功力如神。’

  闻者莫不大噱,盖谓远箸敏速,盘无留味也。”

  中国筷子,大约在汉唐时期传入日本,宋元时期又传入东南亚,受到各国人的欢迎。据日本学者测试,用筷子夹东西,从肩到手指有30多个关节与50条肌肉都在运动。这种运动促使人的手巧心灵,刺激神经系统,对大脑也有好处。

  现在筷子品种很多,不少还成为工艺品,被人收藏。如北京的雕琢玉筷、桂林的烙画竹筷、福州的脱漆筷子、广州的乌木筷子与象牙筷子、济南的嵌银丝硬木筷、杭州的天竺筷子等。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怀特认为,人类吃饭的方式有三:手指、筷子与叉子。用手指抓食,多在非洲、中东与印度次大陆;用筷子吃饭主要分布在东亚;用叉子,主要分布在欧洲与北美。尼克松、基辛格在访华之前,都曾学习过使用筷子的方法。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使用筷子则很熟练,受到中国人的称赞。

  太湖流域的农民,往往在饭吃完后,把筷子搁在碗上表示吃饱了。而太湖的渔民却忌讳把筷子搁在碗上,其习俗完全相反。主要原因是,渔民们把碗作为航海中的暗礁,把筷子比做船。筷子搁在碗上,是渔船搁浅的兆头,因此成为禁忌。

  日本人更加重视筷子,且还有筷子节(8月4日)。日本凡遇喜庆、生日或农事播种、收获等日子,往往有换下旧筷子、换上新筷子的习俗,表示庆贺。吃饭时则不能折断筷子,否则认为会祸事临头。现在日本已成为筷子消费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生产筷子达130亿双,其中90%以上是一次性筷子。

  美国李政道博士对筷子有很高的评价:“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16世纪才发明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一日三餐的习俗,用筷子的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