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历史 >端午节前后的节气 端午节前后的两个节气是什么
端午节前后的节气 端午节前后的两个节气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4-04-16 14:17:14

  导读:端午节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在我国,端午前后都有节气出现,那么端午节前后的节气你知道是什么吗?想知道端午节前后的两个节气是什么,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端午节前后的节气 端午节前后的两个节气是什么

  端午节前后的节气

  端午节前后的两个节气是芒种和夏至。

  什么是“芒种”?天气有何特点?

  芒种是24节气中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在《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对芒种节气的解释是:“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思是说,芒种是五月的一个节日,而这个时候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了。

  因为在古代是以斗指巳代表芒种节气到了,而在现在则是指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交芒种节气,其时间是在每年公历的6月5-7日。而今年的芒种节气是在6月6日06:18:10分交芒种节气。

  到了芒种节气的时候,天气就会变得更加炎热了,而农民也是比较忙碌的,既要忙着播种,又要忙着采收夏熟的作物。

  农谚说“春争日,夏争时”、“芒种不种,再种无用”,就凸显出了这个时候的忙碌景象。而且在芒种节气的时候,也开始进入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既要忙于夏收、夏种,又要忙着对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既是忙着付出,也是忙着收获。

  到了芒种节气的时候,在南方地区基本都已经进入到炎热的夏季了,而北方也到了入夏的感觉。同时在南方地区不光是气温上升了很多,而且降雨也增多了,变得更为频繁了,就连北方地区也是常有雷暴天气。

  什么是夏至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到来。天气炎热、暴雨频繁,植物枝繁叶茂,西瓜、杨梅、荔枝等消暑的时令水果渐渐占据餐桌。

  《月令七十二集解》将夏至分为三种物候:一候“鹿角解”,鹿角脱落;二候“蜩始鸣”,雄性知了开始鸣叫;三候“半夏生”,半夏草出苗。

  但除此之外,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有重要的地位。在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的天文学意义如此明显,因而,在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中,“夏至”和“冬至”是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

  最早被确立的两个节气之一“夏至是我国最早确立的两个节气之一,另外一个是冬至。有一个成语——‘立竿见影’其实就描述了立夏与立冬节气确立的方法。”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与非遗研究室主任毕旭玲说。

  “相传,周文王之子周公姬旦曾奉命营造东都成周,成周也称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他在营造成周城的时候,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建立了一套通过测量日影的变化来确定时令节气的装置——土圭和木表。土圭是水平放置的尺子,木表是直立的标杆。相传,周公将表影(影子)最长的日子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日子定为‘夏至’。从此,观测冬至和夏至就成为历代王朝的一项重要的大事。”

  在冬至、夏至的基础上,古人进一步细分了节气。将“昼夜分而寒暑平”的两个日子确立为春分、秋分,后来又加入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先秦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干“四时八节”已经出现。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天文观测方法的不断进步,古人在测量日影的基础上,对太阳黄道(太阳在假想天球上的运动轨道)进行24等分,使每个节气在黄道上都有了一个准确的对照角度,由此完全掌握了节气与太阳运行之间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最终定型。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已经出现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夏至节”曾是重要节日“至”有“极”的含义。《恪遵宪度抄本》中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夏至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在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结合古人的阴阳观念,古人认为夏至这一天是“阳极”,阳的增长到达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阳极生阴”“夏至一阴生”的变化。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前后的节气,端午节前后的两个节气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