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要真正了解端午节,就要去查询端午节的所有习俗活动,平时比较热门的活动即使不查询也能知道一二,但是不热门的还真需要好好了解才知缘由。那么,端午习俗的骑射之争你知道多少呢?中国骑射文化由来已久,在端午进行骑射有什么意义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端午习俗的骑射之争
孔老夫子说:“君子无争”,如果有所争,那“必也射乎”。和今天的体育课一样,射箭本来就是古代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历史上,端午节北方还有射柳之俗,这实际上也是争斗的一种。典籍中所记载的北人射柳之俗,起始时间远远落后于南方赛龙舟之俗。今天所知最早的记载,仍是唐末。至于其起源,黄石先生《端午礼俗史》以为,射柳之俗起于唐末,但实际上并非承袭古制,而是吸纳了胡俗。
据《文昌杂录》,华人射柳始于唐,由后之史料比较,知此俗亦非唐人所创,亦非沿承古制。李唐起于陇西,与胡狄夙有渊源,太宗时已与吐蕃缔国交,天宝末安史之乱,又与回纥结盟。吐蕃回纥具西北民族,向来尚武善骑射,虽无历史明文为证,亦可推知清明或端午以骑射为度佳节的戏乐,必盛行于尚武民族间。吐蕃回纥与唐交错,文化交流,很可能把射柳练武之风,传入中土。适唐宫端午有角弓射粉团之戏,武夫仿行,改射粉团为射柳,其源流是很明晰的。契丹女真两族,亦起自塞北,与吐蕃回纥时相接触,从他们那里学得寓演武于岁时娱乐,也是极可能的事。两族乘宋人文弱,先后侵入黄河流域,立国于华北,以幽燕为国都,端午乃至清明,都下盛行此戏,君主且亲临观赏,以示共乐,且意在提倡,俨然是朝廷的岁时大礼。汉人仿而行之,故南宋时渐渐流行,历元明清三代,此俗尚相沿不废,从此,国人端午又多一戏乐了。这样看来,端午射柳,纯然是异族传来的岁时礼俗,可断言矣。
中国北方的历史自南北朝以降直到隋唐时代,一直与北方骑马游牧民族的南下相联系。立足于这一历史时期北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的背景来审视,黄石先生所言,实是很有见地的看法。笔者在这里只有两点补充意见。其一,尽管端午的射柳很可能如黄石先生所言,“纯然是异族传来的岁时礼俗”,但它能最终成为中国北方长期流行的端午节俗,和中原上古的文化发展同样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骑射文化由来已久
在中国上古文化传统中,“射”自来就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和非常高的地位。
上古神话中有“羿射九日”的传说,足见“射”的文化起源之早。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射箭的技术。公元前1万年前,人们已经使用石头、骨头、玉石等制成的箭头。有些箭头还具有鱼钩般的倒钩。甲骨文中有“三百射”“射”“多射”的字样,可见当时已经有特殊的弓箭部队。在西周时代,射箭除了用于军事和狩猎,还被用于宗教祭祀、外交会盟。在学校教育中,习射也非常受重视,是古代“六艺”亦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一个重要的科目。王昶《三戏论》称:“唯有射者,男子之事,在于六艺。若欲戏,唯得射而已。其余不得为也。”诸侯贡献于周天子的“士”,也需要有善射的本领。《礼记·射义》云:“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周代尚礼,还有专门的“射礼”。“射礼”是礼仪程序化的射箭项目。按照不同等级、不同场合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大类。射礼的整个程序非常复杂,这里不多涉及。射箭作为“文武”两道的“武道”文化,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非常高的地位。古代源远流长的“射”文化,为端午“射柳”习俗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北方端午骑射风俗的形成,很可能早在隋唐以前。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这里要大略谈一下古代日本的端午节俗。
日本史书中关于端午最早的记载见于《日本书纪》推古天皇十九年(611)。
夏五月五日,药猎于菟田野。取鸡鸣时集于藤原池上。以会明乃往之。粟田细目臣为前部领,额田部比罗夫连为后部头。
出行狩猎,特别是天皇出猎,在古代日本是一种拥有特殊意义的活动。这一行动含有宣示领域的占有和支配权的意义。但五月五日的药猎与一般的天皇出行狩猎有明显区别。日本古代的药猎,主要内容一是采集山野的药草和猎取可以成为药材的鹿茸,二是部勒士兵、训练骑射。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五月五日,天皇“令群臣五位以上出走马,天皇亲临焉”(《续日本纪》)。到8世纪初,这一习俗已经演化成一套非常完整的宫廷行事。作为国家节日的五月五日的习俗,其内容已经发展成为由四月二十八日的驹牵(牵回端午所专用的马匹)、五月五日、六日骑射、走马、奏乐等构成的综合行事体系。弓、马与成为狩猎对象的鹿在日本古坟时代的壁画中多有登场。日本福岛县西白河郡矢吹的泉崎四号古坟就描绘有骑马射鹿的场面。所以尽管没有直接的史料记载,奈良时代药猎行事的猎鹿,亦可推定是骑猎。因此在五月五日的综合行事体系中,四月二十八日的驹牵、五月五日、六日骑射、走马可以说是和奈良时代的药猎一脉相承。当然,五月五日有这样多与马有关的行事内容,还和端午的“午”为马有关。
611年,时当中国的隋朝。早在这一时期日本已经形成的药猎的习俗和后来承此而形成的驹牵、骑射、走马、奏乐等习俗提醒我们一个可能性,即史籍中唐末才出现的端午骑射之俗,很可能在唐以前已经存在。很难想象在日本刚刚出现端午记载的时候就出现的药猎,完全是古代日本人按照日本自来的风俗独立创出的。药猎是北方民族广泛流行的习俗。《三国史记》(成书于1145年)卷四十五载“高句丽常以春三月三日,会猎乐浪之丘。以所获猪鹿祭天及山川神。至其日王出猎,群臣及五部兵皆从”。并且我们知道,日本最早采用的中国古代历法,是南北朝刘宋的《元嘉历》,在南北朝时期,日本曾经和中国以及朝鲜半岛有过多次使节往来。把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更大的可能是,这是从大陆传来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北方端午骑射风俗很可能早在唐以前就已经形成。
对于北方的射柳之俗,古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描述。唐末的记载见于庞元英《文昌杂录》,记载唐时端午日赛马,并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叫“躤柳”,还有一个称呼叫“扎柳”。这个“躤”和“扎”取的大概和“踏百草”的“踏”是同一个意思。这一天全国的军士都参与这一活动,比赛时要“笼鸟于旗杆,走马用射”,但为什么“笼鸟于旗杆”和具体怎样射,并没有详细交代。要明白个中道理,得参考一下后来辽代的习俗。辽俗中也有这一活动。《偃曝余谈》记载说,辽代习俗是把鹁鸪放置到葫芦中,再悬挂在柳树上。下面的人弯弓射之,箭矢射中葫芦,鸟就会飞出去。谁射的鸟最后飞得高谁是赢家。辽人射鸟往往都选择在清明节和端午节,当时称这种活动为“射柳”。
射柳之俗在金国亦有流传,不过有一定的变化。《金史》载:“大定三年五月乙未,以重五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上复御常武殿,赐宴击球。”对于金人射柳,清人朱彝尊《日下旧闻》介绍得更为详细,其云:“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即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射柳要击鼓鼓舞士气,看来金人的射柳更为郑重其事。原本要射的鸟笼,在这里变成了柳树枝。每个人选定自己要射的柳树枝,在上面拴上手帕,再用箭头上有横刃的无羽箭射之。胜负则不仅看是否射断柳枝,还要看射中后能不能飞马前去接住射中的柳枝。这一来比拼的就不仅是射箭,同时还比拼谁的骑术高明。射柳射柳,所射者柳。金人射柳的做法可能更接近最早的射柳习俗。
射柳的习俗在明清时代仍旧流行于北方。典籍中多有记载的“剪柳之戏”,实际上就是指射柳。《明史》记载,永乐十一年五月五日,明朝永乐皇帝驾幸东苑“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当时是分击球官为两部分,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赐中者币帛有差。可知永乐时宫中仍有击球射柳之制。《万历野获编》亦载明代端午节俗云:“京师惟天坛游人最盛,连钱障泥,联镳飞鞚,豪门大估之外,则中官辈竞以骑射为娱。盖皆赐沐请假而出者。内廷自龙舟之外,则修射柳故事。其名曰‘走骠骑’,盖沿金元之俗。命御马监勇士驰马走解,不过御前一逞迅捷而已。惟阁部大老及经筵日讲词臣,得拜川扇、香药诸赐,视他令节独优。”北方五月正是万物欣欣向荣的季节,所以,射柳之外,端午也是人们出门踏青的日子。当时北京人踏青的地方,也因时有所变动。清人《咏归录》记载说:“燕京以五月五日游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满井藤阴,结伴携觞者甚众。近咸集于金鱼池上,他处皆阒(qù)寂矣。”清代文化上承女真人“射柳”习俗。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天坛”条载:“帝京午节,极胜游览。或南顶城隍庙游回,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项维贞《燕台笔录》于清代北京射柳、决射之俗也有记载。而清人吟咏端午节的风俗诗中,也有很多有关射柳的诗句。可以说,射柳在清代曾是一项非常普及的活动。
俗云:“南人驾船,北人乘马。”竞龙舟和赛骑射实际上是端午节与中国南北的风土相适应而出现的不同的展开。我们看从唐末到辽金,中国北方一直流行的端午射柳习俗,有着很鲜明的特色。它们都与骑射有关,唐俗被射的靶子是盛鸟的器具,射成则鸟得以飞出。想象一下箭及于鸟笼或葫芦,却又不能伤及器物中的鸟儿,这需要怎样的高超的骑射手腕。
金俗又于射柳之后,发展出接柳的做法。射柳比的是张弓之技,迅速冲到树下接起断柳,比的则是御马之术,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方民族高超的骑射本领有过一个怎样出神入化的境界。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习俗的骑射之争,中国骑射文化由来已久”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