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黄历生活 >生活 >对重阳节避邪说的论证 重阳节为避邪之日的说法
对重阳节避邪说的论证 重阳节为避邪之日的说法
更新时间:2024-04-10 13:49:22

  导读:在重阳节的习俗中,有佩戴菊花一项,大家为什么会这样做,据说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所以为了能够健康长寿。那么,对重阳节避邪说的论证去哪看呢?重阳节为避邪之日的说法是怎样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对重阳节避邪说的论证

  重阳节起因说法中以避邪说影响最大,也最近事理。但由于未曾做过论证,无以取信于人。今证成其说,庶几使真相大白于天下,而异说息声于后世。

  其一,自重阳节流行以来,遵从重阳习俗的人们大都信奉重阳节为避邪之日的说法。如南朝梁代丘迟的《九日侍宴乐游苑》诗中说:

  朱明已谢,蓐收司礼。爰理秋祓,备扬旌棨。

  “朱明”是夏季的意思。“蓐收”是古代传说中西方的神,主管秋季。“祓”是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祭礼。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季已过,秋意正浓,为过重阳节,皇帝驾车出游。把重阳节的活动称为“秋祓”,其祓除不祥的旨趣可知。其他如唐代赵彦伯《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花字》诗:

  簪挂丹萸蕊,杯浮紫菊花。

  所愿同微物,年年共辟邪。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五《九月》:

  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安徽《太平府志》:

  重阳日携酒登高,插茱萸,远望,以避邪秽。乡俗馈糍糕。芜邑乡村是日击鼓喧哗,以驱貍豕,谓之禳灾。

  安徽《铜陵县志》:

  九月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官山神。民间置糍糕颁食,互相遗馈,戏竹马逐疫。

  吉林《抚松县志》:

  九日为重阳节,多登高眺望,谓可避灾,亦师古之意也。

  山西《寿阳县志》(清光绪八年刻本):

  九日饮菊酒,佩茱萸,登高,以为避火灾。

  火属阳,故以阳九日避火灾。在上引这些资料中,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们过重阳节时用“辟邪”“禳灾”“逐疫”“避灾”等词语表述他们的行为动机,这表明重阳避邪是古来代代相传的俗信。

  其二,有些地方九月九日这一天要将家畜放纵于田野,不能关在圈里。安徽《怀宁县志》:

  九月九日乡俗多以糖饴巨胜杂黏米为糍饷食,且以饲牛而放牧之。谚云:“九月重阳,散放牛羊。”自后弛牲畜之禁,听逐水草焉。

  广西《隆安县志》:

  九月九日,牛羊纵放。俗曰:“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一引顺天《三河陈志》:

  九月九日,乡农散工,开六畜栏,牧于田野。

  吉林《桦甸县志》:

  初九日,乡间多于是日祀胡、黄二仙。家畜牛马各牲,此后可以任便放野,俗谓“撒群”。

  这一习俗跟东汉桓景九月九日家畜暴死的故事有联系。桓景因将家畜关在栏里而暴死,后人为了保护家畜,将其放纵于野,以免灾难。这表明人们相信九月九日是个必须避忌的日子。

  其三,有些地方重阳节有抛掷某物以转移晦运的习俗。如江西萍乡地区在过重阳节的时候,要到近郊的宝塔岭登高。宝塔岭是一座高约二十丈的小山丘,山脚下种植了大片柑橘。重阳节正是柑橘成熟的时候,登高的人都要购买柑橘带上山。人们买柑橘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互相投掷。一些贫寒人家的孩子争着捡拾柑橘,他们也就成了人们乐意掷击的对象。柑橘可不像西红柿那么软,打到身上是很疼的,打得鼻青脸肿是常有的事,当地人却乐此不疲。因为“俗传人有晦运,逢重阳掷柑,若掷中拾柑之人,晦运即可移至彼身”。原来掷柑是为了转移晦运,这种行为带有接触巫术的思想意识。按照这种思想意识,我身上的晦运可以转移到我接触过的物品上,当我把这物品扔给别人时,晦运也就随着物品离我而去。前些年我们还能在一些行人过往的道路上看到中药渣,倒药者的动机就是转移给他造成疾病的邪祟。在广州地区,重阳之日小孩则互掷石块为戏,称为“重阳桀石”。]寻其缘起,亦当与掷柑的动机是一样的。投掷柑橘和石块的前提是相信九月九日有晦运降临,故须加以转移。端午节也是一个避邪的节日,所以有些地方端午这天也有投石之举。广东《阳江县志》:“乡人又于城西相打,冈分上下方,掷石角胜。……迭经官绅谕禁,迄未能止。”这可以跟重阳节比照互证。

  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投掷活动。如西班牙东部瓦伦西亚(Valencia)地区的布尼奥尔(Bunol)小镇每年八月最后一个星期三有互相投掷西红柿的“西红柿节”。意大利北部小镇伊夫雷亚(Ivrea)每年天主教四月斋开始前3天,举行“橘子大战”。关于“橘子大战”的起源,流行的说法是,中世纪伊夫雷亚的统治者是邪恶残忍的领主拉涅里·比安德拉特,他要求当地每一位新娘在举行婚礼的当天晚上必须先跟他同房。后来一个磨坊主的女儿维奥莱塔结婚时,在新婚之夜用事先藏好的斧子砍死了比安德拉特,在她的鼓舞下,当地居民起义攻占了比安德拉特的城堡,并将它烧毁。从那以后,伊夫雷亚居民就将橘子作为比安德拉特的脑袋掷来掷去,日久天长演变成了“橘子大战”。这一解释中,橘子是邪恶的象征,所以人们投向他人以避邪,这跟重阳掷柑的动机是一致的。

  其四,不少地方重阳节有放风筝的习俗,南北皆有。北方如河南《清丰县志》载:

  重阳士大夫仿古遗事,率登高饮菊花酒,儿童放纸鸢为戏。

  陕西《城固县志》:

  九日儿童登高,竞放风筝,曰迎寒。

  南方不少地方也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如福建海澄地区把风筝称为风槎。不光白天放,晚上也放。晚上放的时候在风筝上拴上蜡烛,无数风筝在天上摇曳,犹如闪烁的银河一般。广东的平远、阳江等地也盛行重阳放风筝。阳江地区的风筝式样众多,鸟兽蝴蝶之状应有尽有。有一种叫“台云”的风筝,上面绑了用藤做的弓,能在半空发出嘹亮的声响。广西桂平有叫登高岭的地方,九月九日百姓登岭放风筝为乐。

  放风筝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在民俗观念中它具有放去灾邪、除去晦气的心理寄托。《红楼梦》第七十回写暮春三月潇湘馆结社填词的活动,忽有一蝴蝶风筝落挂竹梢。黛玉见状,说:“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于是宝玉打发丫鬟去拿他的风筝,谁知已被晴雯放走。探春宽慰宝玉说:“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紫鹃将黛玉的风筝线放了,风筝随风而去。紫鹃说:“这一去把病根儿可都带去了。”福建《漳州府志》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风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有些地方人们放风筝时把姓名写在风筝上,风筝飞上天空后就把线扯断,认为这样风筝就可以带走一年中遇到的晦气。人家放走的风筝是不能捡回来的,捡来别人的风筝意味着把别人的晦气带到自己身上。

  这种风筝可放去晦气的观念由来已久。据《南史·侯景传》记载,梁武帝末年,侯景发动叛乱,国都建康的外城已被攻破,皇帝百官被围困于内城台城,与外隔绝,无法向外求救。当时有个叫羊车儿的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纸糊了一只乌鸦形的风筝,把皇帝的诏书藏在风筝里,然后将风筝放飞,希望能落到官军的手里。叛军看到风筝后感到十分害怕,认为是“厌胜之术”,赶紧射了下来。“厌胜”是古代流行的一种巫术,实施这种巫术者用他认为附有某种魔力的物品去加害对方、制服对方。叛军将对方放风筝的做法理解为“厌胜”之术,这说明当时放风筝就有消灾移祸的巫术意义。直到今天,不少地方仍非常忌讳断线风筝落入自家庭院,认为会带来晦气。我小时候放风筝时,风筝不慎挂在了一棵高大的白杨树上,住在白杨树旁边的一户人家就很不高兴,尽管风筝并没有落到他们家里。从原始思维来讲,风筝放晦气与上面所说的投物移灾邪一样,都是源于“接触律”的原始思维法则。

  其五,重阳节还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人们喜欢用五色来装点气氛。常见的是把重阳糕做成五色的。河北《庆云县志》:

  九月九日婚姻家相馈,用面为糕,五色错杂,谓之重阳糕。

  《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江苏吴中风俗云:

  重阳日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

  正因如此,有些地方直接把重阳糕称为五色糕。《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卢公范》:

  凡重阳日上五色糕、菊花枝、茱萸树,饮菊花酒,佩茱萸囊,令人长寿。

  《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卷三引《金华府志》:

  九日佩萸泛菊,蒸米作五色糕。

  北宋时期,首都汴京(开封)流行的重阳糕上饰有用五色米粉塑成的狮子及蛮王(少数民族的首领)的形状,上面还插上多面彩色小旗,点缀上用栗子泥拌和麝香糖蜜制成的五色弹儿,名为“狮蛮栗糕”,五色的特点非常突出。江苏常熟一带过重阳节时,儿童把五色纸黏接成一二丈长的彩带,黏在竹竿顶端,插在庭院里,叫“放纸条”。至于登山或登佛塔时携带的彩带,那就更长了,有的甚至长达五十余丈。南京人过重阳节时,把五色纸凿成小三角,连缀成旗,插在院中。重阳之时,菊花盛开,有些茶馆为招徕生意,用五色菊花堆叠成山,高下参差,颇为壮观。

  在民俗观念中,五色具有避邪消灾的功效。《玉烛宝典·五月仲夏》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云:

  夏至、五月五日,著五采避兵,题曰“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

  “五采”指五彩丝,又称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朱索等,是端午节的传统厌胜物。《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说,五月五日要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在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中,屈原显灵于世人,说他们的祭品常为蛟龙所食,希望今后“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单用“火牛阵”击退了燕军的进攻,“火牛”身上就“画以五彩龙文”,这“五彩龙文”大约就是起厌胜的作用。远古神话中,女娲用来补天的材料不是别的,正是五色石。如果说天上裂开的大洞是邪恶势力的象征的话,五色石就是镇邪的法器。重阳节喜欢用五色装点节日同样体现了避邪的初衷。

  另外,重阳节还有一些奇特的地方性习俗。比如在绍兴一带,为了避免传播晦气,重阳节忌讳互相走访。《绍兴府志》:

  九月重阳日俗忌不相过,必有丧者乃往哭其灵几,且致祭焉。不知所始。

  四川有些地方重阳节有卖解毒药的传统。如唐宋时期,成都每逢重阳节,当地的大慈寺里自发形成药市,药市上卖得最火的是解毒药。有些卖解毒药的商人卖药的方式很神秘。商人假装成神仙藏在帐篷内,从窗缝间喊一声“卖药”,人们赶紧把钱投到窗前的器皿里,商人就从窗缝间送出一粒解毒丸,声称一粒解毒丸能救一条人命。买药的人大都相信这药丸是神仙送出来的。重阳节卖解毒丸,且神秘其事,以神仙惑众,这也跟重阳节避邪的主旨相通。

  有些地方重阳节也吃粽子。明代谢肇淛《五杂俎》卷二《天部二》:

  九日作糕,自是古制,今江浙以北尚沿之。闽人乃以是日作粽,与端午同,不知何取也。

  浙江桐庐地区在重阳节也吃粽子,而且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粽子原本也是避邪用的。《襄阳风俗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跳入汨罗江自尽后,他的妻子常把食物投到汨罗江里祭祀他。屈原托梦告诉妻子说:“你给我的食物都被蛟龙抢走了,我什么也没有吃着。”蛟龙害怕五色丝和竹子,所以屈原的妻子就用竹筒做粽子,上面缠上五色丝,投到汨罗江里。“今俗其日皆带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也。”可见粽子是用来避蛟龙之患的。

  节日习俗是达到节日目的的方式行为,因此节日动机本身就包含在节日习俗当中。综合上述种种节日民俗事象来看,重阳节避邪的主旨显然可见。而将九月九日这一天作为节日,更能说明重阳节的动机所在。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对重阳节避邪说的论证,重阳节为避邪之日的说法”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