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以前,如果食品不够充足,或好吃的东西不多,要首先保证作为主要劳动力的青壮年男子吃饱、吃好,老人、妇女、小孩可以凑合些,这是把族群的生存放在第一位。每个节日都有美食,那么中秋节吃什么美食?中秋节美食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吃莼菜、鲈鱼
莼菜、鲈鱼是江浙一带重要的中秋节令食品。不仅因为这时候的莼菜、鲈鱼口味好,更由于二者是思乡的象征。据《晋书·张翰传》,晋代吴郡张翰曾为避祸而向朝廷辞官归故里,所用理由便是“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乡菰菜、莼羹、鲈鱼脍”,可见吴地秋季鲈鱼味道之美、名气之大。此事成为史上美谈,更使莼菜、鲈鱼成为江浙地方的团圆宴不宜缺少的美味佳肴。
吃芋艿(芋头)
芋艿又叫“芋头”,其外形与营养价值有点像土豆,吃起来口感细软,绵甜香糯,易于消化。它主要在南方种植。南方不少地方讲究在中秋节吃芋艿。
有些地方对中秋节吃芋头还有一些说法,也就是赋予这种习俗某种民俗意义。清代乾隆年间《潮州府志》记载:“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就是说,吃芋头有消灾辟邪的意义。
浙江舟山人八月十六过中秋。他们的食俗除了吃月饼以外,最有特色的就是吃芋艿鸭了。所谓芋艿鸭,就是将鸭子与芋艿一起放在锅里煮熟,有肉有汤,还有芋艿,味道鲜美。为什么中秋节吃芋艿呢?传说这跟明朝抗倭有关。嘉靖某年八月十六,琼州参将俞大猷率军在舟山跟日本海贼作战时,被日本海贼围困在荒岛上,没有粮食吃,发现一种野生植物根部长着球茎,就挖来煮着吃,味道很好,还耐饥。他们把这种球茎叫作“遇难”。俞大猷的部队靠这个渡过了难关,第二天部队发起反攻,歼灭了日本海贼。后来,当地居民听说这种名叫“遇难”的植物可以吃,就种植它,并用“遇难”的谐音“芋艿”来命名它。为了纪念明将抗倭的事迹,当地人就在每年八月十六吃芋艿。后来人们又发现芋艿与鸭子在一起煮更好吃,就把芋艿鸭当作了中秋节的菜,一直吃到今天。
台湾人对芋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过中秋也喜欢吃芋头,还把芋头分为芋母、芋子、芋孙,把芋头作为亲情的象征物。有句俗话:“吃米粉芋,有好头路。”取方言“芋”与“路”谐音,有事业路路通、找工作有门路的意思。“七月半鸭,八月半芋”,是说八月半的芋头最好吃。中秋前夕,各家都会买不少芋头,中秋这天做芋头宴,有各种做法:做芋饼、煮芋饭、蒸芋果、烹芋汤、捣芋泥、炸芋枣等。高山族雅美人则对芋头有一些崇拜的意思,中秋期间,如果有新船下水,必须要搬一筐芋头到船上压舱,剪彩仪式的第二天把芋头分赠亲友邻居。这是因为“芋”与“鱼”“余”谐音,他们认为在新船下水的仪式中有了芋头可多打鱼、带来丰收。还有的地方传说吃芋头是因为明末戚继光带领将士抗倭时,遇到缺粮的困难,挖芋头煮着吃,在八月十五日打了胜仗,后来吃芋头之俗是为纪念抗倭胜利。
上海人中秋节的晚饭除了吃月饼和桂花糕,还要吃毛豆和芋艿。他们认为“芋艿”与“运来”谐音,有祈福的意思。
广东的一些地方的人也喜欢在中秋节吃芋头,传说这与黄巢起义有关。黄巢曾攻入岭南,在一次战斗中被围困,粮草断绝,就以芋头、田螺充饥,最终渡过难关。后来黄巢一举攻克广州,于是民间兴起中秋吃芋头之风。
吃柚子
南方一些地方盛行中秋吃柚子的风俗,这是因为“柚子”与“有子”或“佑子”谐音,可以寄寓吉祥的意愿,而且暗合了中秋祈子的习俗。如海口一带在中秋节前后柚子丰收,用柚子做礼品有保佑孩子的寓意,所以成为重要的中秋节令食品,祭月娘也不能少了柚子。
在中国台湾,吃柚子是一项很有声势的活动。柚子作为最重要的节令水果和吉祥果,不仅各家吃柚子,各地还有围绕柚子的娱乐竞赛活动。最常见的是剥柚子比赛,参赛者有男有女,有大人也有小孩,看谁在限定的时间里剥得快吃得多,获胜者可得到奖品。如一家餐馆组织的剥柚子比赛,获胜者可获赠一顿海鲜柚子大餐。还有打柚子、堆柚子活动。打柚子就是拿着棒球棍,把柚子当棒球打。有的学校组织打柚子比赛,校长、老师、学生全体参加,都穿上背心、戴上帽子,气氛热烈。堆柚子就是比赛谁堆得高。
据报道,2007年有位果农居然别出心裁,培植出两颗爱心柚子,外形呈浪漫的心形,上面还印着表示爱意的文字,适于情人之间作为礼物赠送。果农将心形的模具套在柚子外面,才使柚子长成这样。由于培育方式有很大难度,造型独特且数量有限,这两个柚子在中秋节之前被放到网络上拍卖,价格高昂,并引起人们的抢购。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中秋节吃什么美食,中秋节美食有哪些”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