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秋拜月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不同地方拜月习俗不同,那么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是怎样的呢?兔儿爷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
一般来说,拜月就是对月神的礼敬,可以在月光下摆上供品直接敬奉月亮,也可以摆上“月光马儿”,向月光马儿上的神像祭拜。拜月者大多是向月神做些一般内容的祷告,也有些地方风行拜月时进行祈子、占卜等固定性、专门性的活动。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中秋拜月虽有成规,但是各地做法有别,形成各自的特色习俗,下面略举几例。
北京的兔儿爷
前面已说过,玉兔在汉代传说中进入月宫,成为月精或者嫦娥的侍者、宠物。在民众眼里,因为玉兔是在月宫仙境里,又有捣药治病的职能,跟寻常的兔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对月中玉兔就有了崇拜之情。因为月神嫦娥为女性,明清以后,社会上出于父权文化观念,不大习惯拜女神,渐渐地作为男性的玉兔形象就变得突出,有时就出现在月光马儿上最显要的位置,俨然取代嫦娥成为月神接受人们的礼拜了。人们把玉兔塑造成一位可爱又威武的将军形象,深得孩子的喜爱,于是兔儿爷就成为兼神像与玩具于一体的形象。
因为兔儿爷的出现源自人们把玉兔当作月神来拜,拜兔儿爷也就是拜月神,所以拜兔儿爷、玩兔儿爷也算是拜月习俗的一种,而且是很有特色的一种,以旧时的京城最为典型和兴盛。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兔儿爷主要是中秋节期间给孩子们玩耍娱乐的一种泥塑玩具。其形状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头上竖两只长耳朵,嘴是三瓣的兔子嘴,其他地方跟人没什么区别。环形大眼,三角眉,面色粉白,染着粉红色的脸蛋,表情童稚又透着一股英气、机灵劲儿,非常可爱。典型的或者说正统的兔儿爷是一身武将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红战袍,大的背后插一把伞盖,小的背插两面护背旗,手上拿着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怀中抱杵,或手中什么也不拿。有些兔儿爷还有坐骑,如黑虎、白象、狮子、麒麟、骆驼、孔雀、凤、鹤、鹿、马、牛等。乍一看,是员威风凛凛的武将,细打量,却是温顺稚气的兔嘴孩童。除了武将造型的兔儿爷,还有生活型、穿日常服装的,做成挑担的、磨刀的、闲坐的等市井百态,也还是兔面人形。还有一种是兔儿奶奶,模仿妇女的时装、神态,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跟兔儿爷配对成双。还有一种呱嗒嘴的兔儿爷,上唇是活动的,中间系着线,一拽嘴就动,嘴内是空的。有的是两臂上有提线,线一牵,手臂上下移动,像是捣药的样子。另有一种是在某种生活场景中的一群兔儿爷。据启功先生讲:“还有些兔儿爷并非冠冕堂皇的样子,有一种一尺大小的玩具,是搭成葡萄架的样子,或者是天棚茶座样子。架子下有小桌子椅子什么的,好些小小白兔子,都寸来高。兔客人进来坐在桌子边,兔小二过来给倒水,兔掌柜的在另一边拨算盘。那一屋子里的泥塑小白兔儿全没有穿衣服,耳朵特别长,好玩得很。”大的兔儿爷有三尺高,买后得两人抬着弄回家;中等的有一尺多高,可以抱着走;小的高几寸,托在手里就行。
兔子
兔儿爷
兔儿爷一般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着纸浆拌匀,填入模子里,模子分成正面和背面两部分。等泥料八九分干时取出来,把前后两半泥像粘在一起,配上俩犄角。泥像全干时,给它身上刷一层胶水,然后再用彩色的颜料描画。
现在寻常市面上已见不到兔儿爷的踪影,只是作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馆之类的地方展览,或者在工艺品商店里出售。年轻人对它所知不多,而老人提起它来就津津乐道。启功先生讲:“我小时候就喜欢兔儿爷。我小的时候,老长亲舅姥姥送给我好大一个兔儿爷,比床高,有一米高,我一直很喜欢。后来逛东安市场,里面整条街的两旁,八月中秋节前后,每个店铺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兔儿爷,好讲究啊。”在老人的记忆中,民国时期的北京城,兔儿爷与月饼是中秋节不可缺少的两样东西,正像舒乙先生所说:“童年的时候兔儿爷就是中秋节的象征,没有了兔儿爷好像就不是中秋节。孩子们都得买兔儿爷,大家都觉得要是连兔儿爷都不买那还怎么得了。”不管穷富,每家都买兔儿爷。富人家就买大的,抬回家用水果、月饼供起来;穷人家买个小的,摆在家里图个祥和。那时,每到农历八月初,兔儿爷就开始上市,热闹一些的街巷都有卖的,特别是东安市场、前门、东四、西单等繁华区、庙会上,卖兔儿爷的更多。有的兔儿爷摊子,把大小不一的兔儿爷摆在楼梯式的货架上,大的摆上层,小的往下摆,称作“兔儿爷山”,诗里说得好:“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兔儿爷的销售,就在八月十五前的半月左右,过了中秋节,也就下市了。所以,说到底它还是个节令物品。
虽说兔儿爷是孩子过中秋的玩意儿,它还是跟普通的泥人玩具不同。就在民国时期,兔儿爷还有神像的性质,北京人有供奉兔儿爷的习惯。启功先生说:
记得小时,每年八月十五(阴历),月亮上来最圆最亮的时候,大家在院子里供兔儿爷。供品有藕和月饼,据说藕是准备给兔儿爷剔牙的,月饼是给吃的,象征团圆。可老规矩是只许女子上这份供。兔儿爷竖着长耳朵,咧着三瓣嘴,眼睛直盯盯看着大家,坐在供桌上面,一副憨厚又天真的神气样子……特别有一种是神的代表,叫作月光马儿。是用秫秸秆扎个架子,月光马儿就贴在上面,纸上印的是白兔子在月亮上拿着杵捣药图。这捣药的工作可是要求高啦,既要心地善良纯洁,又要精细劳动,频繁地重复同一操作,才能保证给人间送去灵药。这个马儿要背对着月光放,男孩子准看不准磕头,我小时候好奇尽看。那样真正供的兔儿爷,并没有金盔金甲,而是立着捣药忙着呢!这是古时候的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不能解释清楚,用神说事儿。兔儿爷就是神的代表,神不代表那张画他的纸,那张纸可就代表神。
就是说,那时北京人供的兔儿爷有两种,一种是泥像的,一种是纸上画的,后者又叫“兔儿爷马儿”,完全是神像。泥塑的兔儿爷从供桌上拿下来,就是小孩的玩具。不过还不是像对别的泥娃娃那么随便玩,是摆在桌上的,不致轻易摔碎。玩兔儿爷就是这样一种既哄小孩高兴又把它当神敬的习俗,这就是“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当然也不是每家都搞供奉兔儿爷的仪式,有些人买回来摆着就是为了让小孩高兴,给家里增添喜庆氛围的,不过过节的时候也还是要小心地摆着,不能随便摔碎的,总是存了些恭敬之心。
兔儿爷的直接来历是明代初期月光纸上的玉兔捣药形象。那时人们供奉的主要是月光菩萨,玉兔只是月光菩萨宝座前的陪侍者,顶多是陪祭的。但在百姓看来,月光神前面的陪侍者也是神仙,而且它的职责是捣药,这就跟治病的大夫有联系了。现在还有这种民间传说,说过去在人间流行瘟疫的时候,月宫里的玉兔同情民间疾苦,就下凡给人看病,但是它那种兔子的模样把人都吓跑了。兔子不灰心,穿上人的衣服,变成人的样子,拿着药杵给人看病。北京人爱吃的自来红、自来白月饼就是源于玉兔给人治病的红白药片。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各地有特色的拜月习俗,兔儿爷是什么”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