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端午节起源早,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了,经过那么多朝代的发展和变化,端午节俗非常丰富,并且有其节俗形成的历史。那么,端午习俗相关的观念去哪看呢?端午节习俗的阴阳方面是什么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端午习俗相关的观念
从五月属火这个点上,古人引申出来一系列和端午习俗相关的观念。
首先,五月属火,“火”在五行中的生克关系对端午节俗有直接的影响。照五行的说法,金、木、水、火、土相生又相克。具体说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中和火相关的是“木生火”“火生土”和“水克火”“火克金”。它意味着木是火的“生我”,土是火的“我生”,水是火的“克我”,金是火的“我克”。古人端午的节俗中,很多都是按照这种“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排列原则组成的。比如古人在端午炼铜制器的习俗,部分原因就与五行“火克金”相关。再比如各地端午流行的龙舟竞渡,部分原因也与五行的“水克火”相关。
其次,五月的火,是旺火。《淮南子·天文》说:“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霓、彗星者,天之忌也。”四时的运转是上天对世间的统御。它统御的方法就是五行的循环:五行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由生到旺到死的过程。具体说是:“木生于亥,壮于卯,死于未,三辰皆木也。火生于寅,壮于午,死于戌,三辰皆火也。土生于午,壮于戌,死于寅,三辰皆土也。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金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水也。”与火相关的三个月——寅、午、戌中,寅是火生,午是火壮,戌是火死,这三辰皆火,但一生、一旺、一死,强弱轻重,大不相同。五月的许多习俗,都和五月旺火相关。在讲求中庸平衡的阴阳五行思想框架中,“过”就意味着“不及”,过旺就意味着要出现问题。古人讲端午为“火厄”,要加以趋避,出发点就在于此。
端午节习俗的阴阳方面
戴上“二五眼”眼镜,从阴阳方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呢?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五月另一个重大的特征,在自然的变化上,这个月是阳气发展到极盛的月份,也是一阴初起的月份。五月的夏至,阴阳相争,是死生分界。我们提醒读者一定记住这一点。我们端午的岁时习俗,因为历史上渐次吸收了大量的夏至习俗,所以多与这个阴阳转换点有内在的联系。从这个点上古人引申出一系列和端午习俗相关的观念。
阳气
五月阳气盛极,特别是夏至之前,纯阳用事。这是古代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获取天地纯阳之气的重要时令,即“用阳”。这在铸器铸剑和中医药领域采药制药等活动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另一方面,五月阳气太盛,其力过强。过强则为恶,所以在古代被称为“恶月”。恶的极端就是毒。阳过强则须避之。所以五月适合近水,这与五月祭水神的习俗直接相连。避阳的方式很多。《玉烛宝典》五月仲夏条引《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民斩以新竹筒为筒粽,楝(liàn)叶插头,五彩缕投江,以为避火厄。”《盖平县志》(1930年铅印本)解释有关端午节为什么要避毒时,也讲“五月属午,五日为端午,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故用艾蒿、桃枝、朱砂、雄黄等物解之”。在古代,被称为“恶月”的五月很早就有许多禁忌。比如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记载有做官忌讳五月赴任的禁忌,以为“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后汉书·礼仪志》说:“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桃印也)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朱索、五色印这些门饰,为的都是破过剩的“恶气”。《淮南子·天文》说:“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风俗通义》逸文记载说,汉代五月盖房犯禁忌,因为“五月盖屋,令人头秃”。《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忌盖屋。”汉代《淮南子》《风俗通义》中的夏至“不可以夷丘造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以及《荆楚岁时记》的五月“忌盖屋”,思路上遵循的是一条线索。那就是俗话说的“善正月,恶五月”。
汉语中,“恶毒”是很极端负面的形容词。在中国古人的时间体系中,五月就是这样一个“恶毒”之月。五月成为禁忌和禳祈极多的月份,绝非偶然。五月时当仲夏,这是瘟毒日盛、人比较容易得病的季节。所以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是恶日,在民间信仰的世界中,这一思想一直传了下来。人们在端午多行厌胜驱邪、除瘟避毒之事,并因此留下种种祈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从自然界的变化而言,进入五月,天气变得燥热,人容易生病,各种瘟疫也容易流行;再加上蛇虫繁殖,容易伤人,所以人们的生活自然要多加一分小心,这是端午大量的节俗形成并得以流传的根本原因。端午的种种节俗,例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药酒等,可以把它看成是民间俗信,但又何尝不是传统的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是传统的卫生节,是民众有意识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卫生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人们注重夏季生活的卫生,就是端午节俗的合理成分。
阴气
五月阴气初起,其力尚微。保护阴气的安定和成就,是古人安排五月行事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养阴”。为什么规定民众不要用蓝草染布?为什么五月不要烧灰煮布、不要晒布?为什么要照顾好重犯人,多给他们食物?君子为什么要斋戒,要节制耆欲安定心气?百官为什么要按照静的原则处事尽量不动刑罚?所有这一切说到底都是为的一个目的,那就是要保护阴气的安定和成就。
说到这一点,我们不妨谈一下以端午节为女儿节以及在端午节妇女归宁的习俗。刘侗《帝京景物略》称:“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女,簪以榴花,曰女儿节。”此俗清朝尚存。清人沈榜《宛署杂记》称:“宛俗自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在东亚各国,也均有类似的习俗。朝鲜洪锡谟《东国岁时记》称引上段《宛署杂记》后接着写道:“东俗与燕相近,其靓妆,似袭燕风也。”据吉野裕子介绍,日本通常以五月端午为男儿节,但正像近松门左卫门《女杀油地狱》的“五月五日之夜,可是女之家呀”这句台词所反映的,江户时期有把五月五日或其前夜叫作“女之夜”“女之家”或“女之宿”的习俗。女人在这一天是一家的主人。这是“俗”与“时”密切相关的一个案例。这些节俗的产生,背景与夏至之后一阴来覆的时令就关系甚深。夏至阳气盛极,过午一阴来覆。汉人以《易》入历,做成十二消息卦,五月的卦象是天风(卦象)姤。
这个姤卦的卦象,就是五阳在上,一阴来归。五阳为男,一阴为女。五月端午有关妇女和女儿的上述民俗,本质上就是按照《礼记·月令》应天顺时的思路,对于五月阴阳转换做出的一种解读和模仿。总之,影响古代妇女归宁日期的因素有很多,但五月端午的归宁,与我们这里讲的“时”与“俗”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里“时”与“俗”的关系不是所有的原因,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阴气也并不只有好的一面。五月阴气初起,当时得令的动物是羽虫类,所以这是虫豸频繁活动的月份。《齐民要术》云:“五月芒种节后,阳气始亏,阴慝(tè)将萌,煖气始盛,虫蠹并兴……是月也,阴阳争,血气散,夏至先后各十五日薄滋味,勿多食肥醲(nóng)。”这里说的“阳气始亏,阴慝将萌,煖气始盛,虫蠹并兴”,与后世的端午有关“五毒”的种种习俗、西南苗人五月制造蛊毒的迷信习俗,都有密切的联系。
阴阳转化
五月是阴阳发生转化的重要月份。中国古人讲究“天地交合,化生万物”。所以五月的阴阳转化当然进入他们的视野。五月发生的阴阳转化进行得是否顺利,直接关乎秋天的收成,关乎人丁的兴亡和人的运数的起伏。按照古人的“天人感应”的思维方式,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和人的行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为了促进阴阳充分交合,在五月形成了一系列“争”和“斗”的民俗,这一类民俗的特点,是以“斗”和“争”为手段,主旨则在于如何促进阴阳交合。古代中国以农业社会为主体,农作物一年的丰歉,是众所关注的大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为“天地交合”进行得是否充分,直接与能否更多更好地“化生万物”相关,所以五月的“争”与“斗”这一系列的民俗,经常又与占卜丰歉联系到一起。这也是“五月五日晴,主丰稔”“端午晴干,农父喜欢”之类的农谚出现的背景和原因。
从中国古代时间体系中来考察,五月份在这一体系中的最突出的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五月的时间特征,在于它内含着一个阴阳转换的时点。这一时点简而言之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它既是纯阳的时点所在,又是少阴的时点所在,同时还是由阳向阴转化的时点之所在。其次,与阴阳转化相关,五月的时间特征,在于它内在的矛盾性。五月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的月份,阴阳发生根本变化。从不同的方向理解这一变化,可以产生方向截然不同的节俗。比如,和三月上巳单一地强调临水禊祓和九月九日单一地强调爬山登高不同,五月既可以登高远眺、攀登高山,也可以去水榭楼台。再比如,为了保护阴气的安定和成就,五月的时间可能强调要“静”。古人认为入夏宜静。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僧寺结制”记载“四月十五日结制,谓之‘结夏’。盖天下寺院僧尼庵舍设斋供佛,自此僧人安居禅教律寺院,不敢起单云游”。这是入夏取“静”的表现。但为了促进阴阳交合化生万物,它可能又强调“动”,强调“斗”与“争”。我们在后代的端午节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内在矛盾性在端午节俗中的展开。从利用这一阴阳变化有利的部分这一角度出发,产生了一系列民俗,从规避这一阴阳变化不利的角度出发,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民俗。五月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与对立的特殊月份。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习俗相关的观念,端午节习俗的阴阳方面”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