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五月端午有赛龙舟的习俗,据悉赛龙舟有送瘟神以除厄避凶的解释,因此后面有很多地方流行端午节保护神瘟神的民间习俗。除了这一奇特风俗,端午的民间习俗蛊毒更是特别,是这一种蛊毒的文化,电视上也常有出现,那么你知道南方的蛊文化是怎样的吗?下面是小编对特殊风俗养蛊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来瞧瞧吧。
端午的民间习俗蛊毒
和端午的民间信仰相关,我们最后还想介绍一下一种非常特殊的民间宗教习俗,这就是南方的蛊文化。有关蛊毒的文化,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文化最神秘的一端。从养蛊致富的传说,到人们给蛊毒定下的可以无声无息食人五脏的独特习性,到摆脱蛊毒的特殊方法,与蛊毒有关的记载中,无不透露出一种神秘而阴抑的气息。
蛊的原意,是指以谷物为食的蛾虫。《左传·昭公元年》:“谷之飞亦为蛊。”杜预注云:“谷久积则变为飞虫。”谷米放久了会生虫、生蛾子,利用今天的科学知识,我们知道这是五谷久存而米虫产卵其中,日久孵出飞蛾。但这一自然现象在古代则被看得很神秘,米中的飞蛾被看成是久存的米谷所变化。“蛊”还指有害的热毒之气。《史记·秦本纪》记:“(秦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正义》以为“六月三伏起秦德公为之。故曰‘初伏’……蛊者,热毒恶气,为害伤人。故磔狗以御之”。我们今天所说的“蛊毒”,指的就是传说中利用蛊虫把“热毒恶气”集于一身用来毒害人的一种特殊手段。有关“蛊毒”的相关记载出现非常早,在六朝时代已经很流行。
制造蛊毒的方法,《隋书·地理志》记载说:
其法以五月五日聚百种虫,大者至蛇,小者至虱,合置器中,令自相啖。余一种存者留之。蛇则曰蛇蛊,虱则曰虱蛊,行以杀死人。因食入人腹内,食其五脏,死则其产移入蛊主之家。三年不杀他人,则畜者自钟其弊。
特殊风俗养蛊的介绍
养蛊是古代南中国一些地区的一种特殊风俗。隋以后,这样的记载一直不绝于书。《夷坚志》补志卷二三之《黄谷蛊毒》,非常生动地记载了福建的蛊毒传说。据说福建各州大抵皆有蛊毒,而数古田、长溪两地最盛。蛊毒大致有四种:蛇蛊、金蚕蛊、蜈蚣蛊、蛤蟆蛊。这四种蛊都能够变化,平时是躲起来不常看到的。毒蛊大都有雄有雌,雌雄交合又大都有确定的日子,日子短的数月一交合,日子长的一年一交合。到毒蛊交合的日子,毒蛊之主家要备礼迎降。先准备一盆水于前,雄雌出来到水中相交,而这时蛊毒就会漂浮到水面上。于是用针眼刺取之,并且一定要在这一天毒害一个人。这是因为蛊毒借用的是阴阳化生之气,它需要寄托到人的肚子中才得孕育,过夜就不能再生了。所以这一天有客人来,不管他是自己怎样亲的亲戚或同族同宗的人,都一定要对他下蛊毒。所有的饮食药洱都可以用来下蛊,不过不能放到太热的汤中,因为过热毒蛊会被烫烂。这一天如果没有外人来,那么就会从自家推举一个人出来承受这份蛊毒之苦。据说淳熙二年,古田人林绍先的母亲黄氏遭到蛊毒,将要死去,他家里人说:“如果是中蛊,就应当烧掉床箦来照,那样的话她就能自己讲出缘故来。”这样做了后,果然黄氏开口说:“某年某月某日,是黄谷之妻赖氏在某食物中下蛊毒给我吃。她所养的毒蛊之神,现在还在谷家房子的橱子中。”林绍先于是召集地方人等,到谷家打开橱子,在那里找到银珂锁子、五色线环及小木棋子,棋子两面书写着“五逆五顺”四个字,装在一个七孔的盒子中。又找到两包针,各有五十枚,其中十一枚没有针眼,根本就不是寻常人家所用的。于是以此告官,抓到黄谷,审问他他就假作死亡,放开他就活过来,好像有鬼在帮助他。这时会稽来的余靖做主簿,州府行文书委任他审理此案,黄谷还是像在县里那样用假死的手段来应付。余靖没有办法,眼看他最后要逃脱法律的惩罚,心中愤恨无比,于是把他捆在院庭下,磨刀砍下了他的首级,装到竹篮子中拿着到州府自劾请罪。州府的长官陈魏公听明白前后经过后,派遣了提点刑狱谢师稷去查究事实真相。谢师稷与县丞、县尉亲自到谷家去勘察,发现非常大的蜈蚣。谢于是说:“这就是明证啊。于是抓起赖氏带回衙门自己亲自审讯。三日后都讯问明白了,最后赖氏也断了死罪。那枚顺逆棋子,是蛊虫降临时用来占卜的。占卜时出现顺就让客人承蛊,出现逆就让家人承蛊。针之所以无眼,是因为用针眼承药,用过后的针眼部分弃掉了。也就是说被蛊杀的人已经有十一个人了。那些五色线,是因为大凡蛊虫都喜欢食锦,但因为找不到锦线,就用五色线做替代品。银珂锁则是要嫁祸别出时,用来弃置路边以引诱别人拾取的。
至于为什么养蛊毒也重五月五日呢?这一点疑问笔者还没有找到合理的解释。按照道理,五月五日并不是毒虫的毒最强最恶的时期。一个可能的答案是,五月是个一阴初起的月份,五月五日被看成是阳气已极、阴气初升的转折点。在天地阴阳之气转换这一转折点上,刚刚开始蛰动的毒虫,它们体内的毒和一阴初起的“阴”气一样,得天地变化之大势,其毒最极,且力量最精。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的民间习俗蛊毒,特殊风俗养蛊的介绍”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