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历史文献让我们了解了古人过节的方式,透过端午节节俗、传说,还有美食,就知道古代的端午节过得有多热闹,还能发现古代固有的过节风俗,如今与我们有何区别。那么,端午节的节食有哪些?据悉端午节要吃枭羹和粽子,和小编一起去详细了解下吧。
枭羹
说到最早的端午节食,并不是粽子,而是一碗羹汤。这是用猫头鹰肉熬成的汤。
根据《汉书》记载,汉代五月做枭羹赐给百官。当时认为猫头鹰是恶鸟,所以要在这一天吃它,“盖欲灭其族类也”。吃猫头鹰肉做的汤由来已久,《庄子》就记载“见弹而求鸮炙”。《渊鉴类函》岁时部引《乐府》注云:“汉令郡国赐枭,五月五日为枭羹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尽管苏辙有诗提到这碗羹,道是“百官拜却枭羹赐,凶去方知舜有功”,但恐怕是采用故典入诗,实际端午饮用猫头鹰肉做的羹汤这一习俗,几乎只见于汉代,在后世其名不著,少有流行。
粽子
真正流行的端午节食,当然是粽子。以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裹饭祀之而产生的端午食粽子之说法我们都耳熟能详。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也有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尝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是我们今天有关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的最广为人知的解释。
粽子这种节食出现得很早。周处《风土记》记载:“端午日,以菰叶裹黏米栗枣,灰汁煮熟,谓之糉(粽)。”但是,粽子这种节食,最早却并不是起源于屈原,而是起源于夏至。关于这一点,《风土记》有明确的记载:“仲夏端午,方伯协极,烹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初五,与夏至同。邬(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又煮肥龟令极熟,擘择去骨,加盐豉、苦酒、苏寥,名为葅龟,并以薤蒸,用为朝食,所以应节气。裹黏米,一名粽,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也。龟骨表肉里,外阳内阴之形……皆所以依像而放,将气养和辅赞时节者。”
《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可知早期的粽子是用菰叶包裹黏米,中间包上栗子,再用浓浓的小灰汁煮熟。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当然自有一份象征意义,这是取象“阴阳相包裹尚未分散”的意思。和粽子一起吃的另一份夏至节食是薤龟,因为和一般动物长得肉包骨相反,龟长得是骨包肉,是外阳内阴。夏至吃这两样东西,为的是模仿宇宙中阴阳变化之象,它们不是简单的食品,而是“将气养和,辅赞时节”的特殊节食。
屈原传说和端午食粽结合后,夏至食粽的习俗也渐渐被替代。到今天,纪念屈原成了关于粽子起源最为流行的解释。并且由此衍生出许多民俗事项。比如有一条非常流行的俗语说“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栊”,还有一条是“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从这里可以看出端午食粽已经成了节令转换的一种标志。天长日久,粽子的品类也发展很多。《岁时杂记》记云:“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糉。王沂公《端午皇后阁子帖》云:‘争传九子粽,皇祚续千春。’章简公《端午帖子》云:‘九子粘筒玉粽香,五丝萦臂宝符光。’”如今端午节的影响遍及全国,粽子的品类就更不胜枚举了。
其他节食
端午节的节食其实不仅限于粽子,因为端午节在中国有极为漫长的流传历史,很多地方依据自己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一些端午节的节食。比如黄梅戏《双想》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五月里想二妹又过端阳,曾记得在妹家泪水汪汪。每年的端午节共同庆赏,割菖蒲和艾草插在门窗。好发粑糯米粽摆在桌上,小碟内装的是桂花白糖。粉蒸肉炒黄鳝佐料老酱,咸鸭蛋大蒜头酒拌雄黄。老干娘她牵我首席坐上,二妹牵膀膝边叫我快尝。
……
正如这段唱词中出现的“割菖蒲”“插艾蒿”都是端午节俗一样,唱词中出现的“好发粑糯米粽摆在桌上,小碟内装的是桂花白糖,粉蒸肉炒黄鳝佐料老酱,咸鸭蛋大蒜头酒拌雄黄”,介绍的其实是农村的端午节食。如果说糯米粽、雄黄酒、大蒜头、咸鸭蛋是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的节食,那么食粽子要蘸“桂花白糖”和粉蒸肉、炒黄鳝、佐料老酱等,则非常反映端午节的饮食特色。南通地区也有民歌唱当地节食:
端阳时节碌忙人,剥粽蘸糖当早茶。
苋菜落油和片粉,面筋捣蒜拌黄瓜。
一方白肉连皮啖,两尾黄鱼带鳔叉。
烧酒醉来何物鲜,平桥脚下买枇杷。
此外,还有扬州的十二红,是和五行中端午属火色赤直接相关的。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节的节食有哪些,端午节要吃枭羹和粽子”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