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鬼下山的传说 三月三鬼下山的来历
三月三鬼下山的传说源于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所以鬼魂四散人间。小时候老人家就常说: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容易被勾了去,小孩子是禁止在晚上出门的。所以在今日,对于世人来说,行事要谨慎小心,收住欲望,不可贪心。不然容易遭至灾难。
三月三鬼下山的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俗谚说:“三月三,鬼门关。”群众迷信鬼神之说,认为野外出现的磷光是“鬼火”。三月三晚间,一些青年人结伴到野外望“鬼火”。这一天禁止儿童外出,怕“撞鬼”。安徽淮北地区在这一天吃爆玉米花,谓之“炸鬼眼”。有的地区摘白篙捣碎,漂去苦汁,和面粉做篙子耙把,说吃了可以“藏魂”。皖西一带农村这天晚上都极早关门熄灯就寝,这是怕“鬼火”进家门,害家里人生灾害病。
旧时,在豫南新县、光山一带民间,传说三月三日是“阴曹地府”遣小鬼小判抓人之时,夜间外出危险多,因此,人们在这天夜间一般不出门。当夜幕降临时,家家要燃放鞭炮,驱邪逐鬼,以求平安,同时,各家门口还要放几颗大蒜,以示“小鬼小判”“算了,抓不到人就回去吧”。夜里睡时,要将鞋子倒放着,使小鬼误认为无人而走开。这天夜里十二点钟以后,民间一些不怕鬼的“傻大胆儿”悄悄起床,三五成群到野外地边观“鬼火”,俗称“看灯”,并以所见“鬼火”多少来推测本村本庄的生死情况。
三月三鬼下山之歌诗歌是怎么来的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不同地方有各种各有的习俗
这里的三月三是指农历,一般来说,这个时候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就是说,很多冬眠动物的什么的都开始出来活动了,鬼应该是一个“代称”而已,应该是以前的说法。
我们这里的说法是“三月三,蛇出山,九月九,蛇进土”(长沙方言读是谐音)。有吃地菜煮蛋的习俗。
其它还有哪些节日是鬼节
1、清明节
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中元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3、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也称“寒衣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