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月三的由来 海南三月三由来传说
海南三月三源于海南黎族一个古老的传说,古时候,有一年海南岛西北部昌化江洪水泛滥、淹没了高山和村寨,人兽死亡,世上只剩下一男一女,互称兄妹相依为命。男的叫肋杠法,女的叫百观音。他们长大以后,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
结果几年过去两人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在某年的三月三,于燕窝岭的岩洞里成了亲,生儿育女,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这也是黎族三月三和纹面来历的传说。
为了纪念他们,每逢这天,各村各寨的黎族男女老少都带着粽子、糕点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牙南良、亲天峡、牡丹坡、报翠坡。白天,小伙子们外出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烤好的鱼连同糕点、粽子一起放在洞口祭拜祖先。晚上,人们在山坡上及河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并在篝火旁唱山歌,摔跤、荡秋千。青年男女借此倾诉情肠,互赠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扎在小伙子腰间,而小伙子则把耳玲戴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用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三月三再相会。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
庆祝三月三
为了庆祝三月三,准备工作要提前半个月进行。男子上山狩猎,把所获猎物腌好封存;妇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准备漂亮的服饰和定情的礼物。猎物和粽粑作为祭品,用以祭礼堂里的祖先,若出猎无所获,则杀鸡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老人们携带腌好的山味和酿好的糯米酒,来到村中最享众望的老人家里,席地围坐,在芭蕉叶和木瓜叶上痛饮。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故事。
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节日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形成了自己的节日。它既反映了黎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蕴涵着黎族人民丰厚的民族性格、文化心理。在邻近汉区及黎汉杂居地区,由于受汉族的影响很深,黎族人民多农历节庆,节日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或相似。例如:“江”,即汉人过的春节,“瑟江”与汉人的元宵节相似,“清明节”与汉人相同,“五月初五”与汉人过的端午节相仿。还有七月半、军坡节、冬至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的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黎汉民族的融合,黎族人的崇尚文明进步以及趋同心理。此外,在黎族地区,还保留着黎族的传统节日,如“孚念孚”(黎语Fusnianfus的音译),即“三月三”和“牛节”等节日。
黎族的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有冬至节、四月八等。此外,黎族还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