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03日 星期日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过年是什么意思 过年的由来

更新时间:2020-02-01 03:13:01

  过年是什么意思 过年的由来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过年的由来


  相传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


  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国君,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


  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历法创建完毕后,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什么是年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年”既然是计时单位,自然与历法有关,而历法的形成又是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规律的产物。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发展的。


  我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长期的耕作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直到汉武帝时,才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人们现在仍把农(阴)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之意。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又复称为年。年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到现在。


  “年”的另一个含义是收成的意思。一年之中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而被逐渐认识的。因而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说明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日“祈年殿”。在戏文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时,有“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之唱词。


  “年”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百姓们经过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苦不堪言。秦虽统一中国,但徭役赋税极为苛酷,民不聊生。直到汉代,才出现社会较为稳定,经济日趋繁荣的局面,百姓们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岁终的庆祝和新岁的祈福创造了条件。


  哪一天是过年


  自然是岁首第一日。但是直到汉武帝改颛顼历为太初历之后,民间才一直以夏历为准,正月初一即为新年。


  新年的名称有过不少变化。古时曾称过“上日”、“元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岁、月、日之元)、“三朝”(岁、月、日之朝)。后世逐渐称元旦


  民国之后,我国在使用阴历的同时,也采用公历(阳历),公历的1月1日亦是元旦。我国民俗不太注重公历,虽然机关、学校公历元旦照例放假,但是民间并不以此El为节。尽管如此,一国之内也不能有二个“年”,于是把农历的元旦称为“春节”。春节之称,古来有之,是指“立春”。自从民间把农历元旦称为春节并认可之后,就不再把立春称为春节了。


  新中国成立后,采用公历,但是农历同时存在,因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的生长直接相关,“农时”是耽误不得的,所以现在把阴历称为农历。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标签: 春节  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