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0-02-01 03:04:24

  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会给人们带来坏运气的猛兽。年一来,树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昵?据说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祭全神


  这里所说的祭全神,既指院中神棚的全神,也包括室内外平常有固定位置的神口。供品、香纸等祭祀品准备好后,全家就开始祭神。首先要在院中全神像前点纸,再到正房中堂祭祀,祈求一年全家平安、五谷丰登,或祈求老人病体痊愈、儿女升学、经商发财。开始时,由一男孩或男主人点响鞭炮,一边响着鞭炮,大家一边焚纸祷告。每到一处,全家跪拜,放炮人还要补充磕头。一直把宅神(土地神)、门神、门外路口的路神都祭拜一遍,大年的神圣祭典才算完毕。古时有初一清晨到村外路口迎接神仙下凡的活动。湖北武汉地区曾有初一清晨首先开门出行,对吉神方向祭拜后再回来祭祀全神的习俗。除夕要迎神敬神,初一早上是最隆重的迎神祭神。


  拜年


  祭神后,要为长辈、兄嫂叩头,然后成年人都要去同祖同宗人家拜年。有些大家族,拜年时往往成群结队,同辈人一起串家进户,门里门外都是磕头拜年人,场面十分热闹喜庆。被跪拜的长辈就要拿出糖果、香烟或端起酒杯给晚辈用。有的小辈人拜年任务很重,到哪儿也是匆匆行礼之后快快离开,赶到另一处去磕头。拜完同宗近支再拜远支,然后再拜同街同村异性长辈、亲戚、朋友及朋友的父母。改革开放以来,大年初一拜年习俗基本保持着,但拜年的范围有所减小,有的只拜同宗,有的只拜近支了。古时宗族都有家谱,人们还要到宗祠去行祭礼。现在少数地方仍有祠堂,大年三十这天就开始上香,直到正月十五才停止。


  吃饺子


  除夕下午或晚上包好的饺子,初一早起祭神拜年之后就下锅,也有的祭神之后先煮饺子吃了再出去拜年的。头一锅煮好后,首先要盛在碗中去上给神灵,放好饺碗也要磕头,这是起五更大祭祀的继续。然后端给老人,再全家同吃。在饺子中放铜钱、钢蹦或其他东西,谁吃到谁有福、一年顺利。这个习俗至今还保留着,但也有人把钢蹦吞了下去,造成危险事件。


  北方初一的饺子、南方的糯米糕团,是人神共用的特定食品。从家庭角度说,这是每个人的一种神圣权利。如果家中有谁过年未能赶回,也要留上一碗等他回来再吃。


  祭祖


  元旦祭祖也是古风。正月初一吃完饺子就要上坟祭祖。


  如果家中、祠堂中有先人牌位,祭神后祭祖很方便。但许多地方不在家中设先人牌位,同祖同宗的男人们都要到野外祖坟上行祭。一般是烧化香纸,放上初一的饺子、点心,大放鞭炮。烧纸时要嘟嚷给先人:过年了,来吃饺子,你的银钱要收好,要保佑我们后辈人健康、富裕、子孙绵绵。这和清明、中元、十月一的祭祀相比,多了大年初一的饺子和鞭炮。村中喜欢放大炮的人,往往在上坟时过一回放炮瘾。但现在天气干燥,如何防火也成了现实问题。也有个别地方是在腊月二十三或除夕下午上坟,说是迎接已故先人回家过年。还有的是正月初三上午上坟,为已故先人庆贺新年。


  压岁钱


  压岁钱原先叫厌胜钱,也叫花钱。厌胜,就是抗拒鬼神的。压岁钱曾经是汉代的五株钱,后来是各朝代的铜钱,民国后渐渐用纸币。长辈把它作为吉利品、避邪物和玩赏物交给孩子们,希望能保护他们身心健康、安然成长。这是长辈对子孙们的祈愿,也是尽到自己的家庭防后义务。压岁,意思是压祟,压住鬼祟。一般把压岁钱和糖果同时交给孩子们享用。此时可以形成家庭老少一起共享天伦的欢乐场面,进一步增加过年的团圆吉祥气氛。宋代时,还出现了压岁盘,盘里放有压岁果子,专让孩子们享用。


  接财神


  大年初一清晨,广州、香港风俗有“派财神”。有人挨家挨户送红纸木印的财神像,口中念念有词:“财神到,主人多财宝;财神到,主人大发财。”那时无论商店住宅,只要有敲门声,无不开门接受,给予一两角钱封包。


  我国自古相传,财神爷的诞辰是正月初五,所以旧式商店,多在年初四晚宴盛宴伙计,半夜放爆竹,设三牲于财神位,并于拂晓出门接财神。最早一家接到财神符的,要给钱接归,贴在财神座下为吉利。清早在路口摆设性礼,金锣爆竹以迎神,叫做“接路头神”。接路头神必须早,怕别人接去也。粤、港旧俗均祀“五路财神”,所谓五路,当指财神来自东、西、南、北、中五路。但明清年间苏州人却把元末抗楼英雄何五路当做财神爷,后来就以讹传讹,称之为“五路财神”。


  关于春节的诗句


  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岁日作》中写道:“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描写了老人小孩欢度春节的情景。诗人孟浩然由于得不到进仕的机会,徜徉于山水之中,写下了许多反映隐逸生活的诗歌。《田家元日》写的正是他在故乡鹿门隐居时度过春节的心境。诗云: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优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经过半生戎马,偃武修文,创造了天下既安的局面,他在踌躇满志之时,在除夕之夜,写下了《守岁》一诗。


  诗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中描绘了除夕夜他和臣僚、宫女在豪华绮丽的斜芳殿里一起“守岁”的情景。年终岁寒,冬雪消融,和煦的春风吹进了宫中,阶下的梅花吐蕊盛开,清香扑鼻;大红烛点燃了,烛花盘绕,喜气洋洋。君臣们欢宴饮酒,喜度良宵,迎新年,辞旧岁,歌舞通宵达旦。这首诗既再现了唐时守岁之风,也表现了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的自得之意。


标签: 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