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湖南龙抬头吃什么 二月二龙抬头你吃了吗

更新时间:2020-02-03 07:36:28

  湖南龙抬头吃什么 二月二龙抬头你吃了吗


  自打“春打六九头”那会儿起,人们可就时常念叨“二月二,龙抬头”了。其实,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老百姓不就是找个事儿说事儿吗。比如:把元宵比作龙眼;把面条当成龙须子;褡裢火烧是龙舌;饺子是龙的耳朵;薄饼比作龙鳞;把米饭比作龙子;馒头那就是龙蛋。


  饺子


  到了二月二,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这一天吃饺子被称作“吃龙耳”。过去,医学不发达,染上病就不容易治好,大概人们认为“龙抬头”会镇住一切病害,吃了“龙耳”,龙会保佑自己身体健康,祛除百病,到现在还流传着“二月二吃水饺,百病惧龙体外跑”的顺口溜。


  吃春饼


  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吃料豆


  二月初二吃料豆有传说。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大豆时,猛然想起,这大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炒料豆,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只好传谕,召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吃料豆。


  吃猪头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也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龙须面


  北方人喜欢在二月二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吃面条,也叫吃“龙须”,龙须面也由此而得名。“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一天人们用吃面条的习俗来祭拜龙王,希望它能够行云布雨,广洒甘霖。


  二月二龙抬头的起源和发展轨迹


  二月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为了好识别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 “二十八宿”,又将“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中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就是青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说文》中有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就是这个青龙星象的变化!每年的二月二晚上,青龙星象中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大约一个钟头后,代表龙脖子的亢宿,升至地平线以上。接近子夜时分,龙爪氐宿也出现了。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后来,这天也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托,衍化成“龙抬头节”、“春龙节”了


  虽然,“二月二,龙抬头”有科学依据,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二月二并没有跟龙联系起来,而是侧重于农业生产。传说,二月二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后来的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到了唐朝,除了耕地之外,二月二这一天还有踏青,吃“迎富贵果子”的风俗,白居易在《二月二日》诗中写道:“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宋代时,二月二过“挑菜节”,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每到这一天,宫中举行“挑菜”御宴活动,在一些小斛中种植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让大臣们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唐宋时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这一节日习俗渐渐与龙相关了,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元代《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明代二月二的民俗活动,有引龙回、熏百虫、避蝎子、祭龙王、忌针刺龙眼等,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


  “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是清代才出现的,这可能和满清的强制剃发制度有关,这一习俗与“正月里剃头死舅(思旧)”的习俗遥相呼应。整整一个正月都没理发的人们,“二月二,龙抬头”一下,不仅可以落得一头轻松,而且还能得到好彩头。


标签: 二月二  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