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寒食节的习俗 古时候寒食节的民俗

更新时间:2020-03-29 03:43:44

  寒食节的习俗 古时候寒食节的民俗


  寒食展墓


  今天的清明节扫墓,隋唐五代时期称寒食展墓。其过程大致是,寒食节这一天,一家人或一族人一同到先祖坟地,致祭、除草、添土、挂纸钱。因这项活动与干家万户的生老死葬休戚相关,因而在民间尤为看重。 寒食展墓之俗因其魂系祖脉,根连骨肉,今天依然为四海同祭,九原焚帛,生者展孝,鬼神享食,真可谓天下第一祭日。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华海外侨属每逢清明祭扫,不远万里,扶老携幼,络绎于各地口岸。展墓之俗有人称之为“聚国魂”,寒食清明节国人慎终追远,思亲展孝,其纽带与召唤功用可见一斑。


  寒食节煮蛋斗蛋


  寒食、清明合二为一后,人们也习惯在清明这天吃寒食。由于不能动烟火,人们便在这一天吃煮鸡蛋,说是吃了煮鸡蛋,一年就不长疙瘩。有些地方,如山东莱芜,清明这天的鸡蛋要和柳条同煮,据说这样有利于眼睛。而鲁西南习惯吃用柳枝煮的带血的“头生子鸡蛋”,说能治好痨病和哮喘病。许多地方吃冷饭,如冷饽饽、冷高粱米饭、麦仁或玉米仁稀饭等,老百姓认为如果不吃,便会招致雹灾。在临沂一带,人们在几天前就要做好年糕、煎饼、豆腐等,以便在寒食这天不生火也能有东西吃。当然,也有不忌冷食的,如山东诸城一带早饭是单饼卷鸡蛋,午饭则吃水饺,晚饭更是全家团聚喝团圆酒。


  蛋在清明食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鸡蛋都是昨夜或天亮之前煮好的,分给孩子们的鸡蛋都要染上各种颜色,主要有红、绿与紫三种颜色。红、绿是用洋红、洋绿染料染的,紫色是用烧开的高粱壳水染的。以前,农村生活水平低,通常每个孩子能够分到的鸡蛋没有几个。于是分到鸡蛋的数量及蛋的颜色,就成为孩子们在一块攀比的主题。清明这天,在许多地方还盛行斗蛋。斗蛋是一项古老的节日习俗,据说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了,如今在山东的一些地区仍有保留。寒食这天,孩子们把分到的鸡蛋拿到大街上,找同龄的小伙伴,互相以蛋的尖端相碰撞,破碎的一方就算输了。然后换另一个人斗,以能多次取胜者为荣。


  除斗鸡蛋外,还有斗鸭蛋、鹅蛋的。有些儿童为能在斗蛋中取得胜利,清明前几天,就先用泥土或石灰做成鸡蛋或鹅蛋的模样,然后在清明这天染上颜色,看起来就如同一个真的鸡蛋一样,如此便能在斗蛋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是时间久了,很多儿童都会想到这一招,于是也就很难分出胜负了。


  子推燕


  山东胶东地区则有在清明这天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代称为“子推燕”,据说就是为纪念介之推而做的。栖霞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则精巧多样,每个面燕都绘有五彩斑斓的彩画,口中衔一小块红布条,使整个燕子显得栩栩如生。人们往往以制作面燕水平的高低来作为评价一个妇女巧拙的标准。在荣成,清明这天各地都有捏面燕的习俗,是妇女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而对孩子们来说,清明更是个求之不得的节日。过去,由于一年之中吃白面的机会很少,而清明这天不但可以吃白面饽饽,而且母亲们还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斗儿。


  中午饭后,母亲开始给孩子们分面燕,先在每个小斗里放进一只大燕子,俗语叫“老母子”,然后再放进同等数量的小燕儿。这些小斗都归孩子们自己所有,自己保管,愿意如何处理就如何处理,大人们从不干涉。有许多人家把面燕穿起来,缀上五色布条吊在顶棚上,作为装饰品。风一吹,燕子晃动,就好像真要飞起来一样。


  巧巧饭


  有些地方,姑娘们在清明这天要做“巧巧饭”,由于断火的缘故,巧巧饭不能在家里,只能在村外做。姑娘们自由组合,三个一伙、五个一组地一起做。大家带好凑起来的挂面、鸡蛋、米面等以及相关炊具来到村外,有的拾柴,有的垒灶,然后便开始做巧巧饭。做好以后往锅里扔一些用高粱秸等做成的女工用品,然后开始就餐。据说谁要是能吃到女工用品,谁就会心灵手巧。做饭的地点一般会选在小河边,以便于取水,因此这一习俗又被称为“做河饭”。山东沂水的姑娘们则有把二月二攒来的豆子做豆腐的习惯,并把做成的豆腐抬到街上请大家吃。


  饭牛


  清明这天还有一种特殊的食俗,那就是给牲畜喂饭。煮上一锅小米干饭让耕牛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一年来的辛劳,称之为“饭牛”,有“打千骂万,清明一饭”之谚。有的地方则是用小米稀饭,还有的用菠菜汤或者高粱米饭,有“打一千,骂一万,熬到清明喝稀饭”和“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下吃干饭”等谚语。还有的地方清明这天不仅给牛,而且还给马、驴、骡子等大牲畜喂饭,每头一个玉米面饼子,这被称做“打一千,骂一万,清明节,管顿饭”。在这一天,所有的大牲畜都不能役使,更不能打骂,表现出人们对于耕牛等大牲畜的爱护与感激之情。


标签: 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