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古代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又叫做什么节

更新时间:2020-03-29 03:36:44

 古代寒食节是什么节日 寒食节又叫做什么节


  古代的寒食节也曾叫“禁烟节”,每年到这一时节,要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相传寒食节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规定每年在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晋国国内家家户户都要禁烟火而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吃冷食习俗的来源。


  寒食节与介子推


  寒食节作为华夏之民的传统节日,是古代国人丰富生活和精神典仪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关于寒食节的最初起源,历史资料中屡见不鲜的记载是寒食节是专为介子推而设。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记述寒食习俗为介子推而设的文章依然随处可见。周斐《汝南先贤传》文曰:“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烧死,至其亡时,民为绝火食,老少多死。”这里和《周举传》中说的显然是一回事。东晋人陆绷《仰中记》记载:“并州俗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干粥。”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古代传说源于对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晋国君主晋献公宠爱妃子骊姬,于是杀掉太子申生,打算改传位于骊姬之子奚齐。太子弟重耳为逃避灾祸,只好逃命他国,途中贫病交加,险些冻饿而死。随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制成羹汤献给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过难关。后来,重耳归国,当上晋国国君,即为晋文公+然而,在封赏随从流亡的功臣时,晋文公却惟独忘掉了介子推。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携其老母躲进绵山,过起隐居生活时,便多次派人召请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却直意不出。这时,有人献计放火烧山,认为介于推是个孝子,他一定会保护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竟然与老母一起,抱着大树被烧死。晋文公极为愧疚痛悔,大哭之后,遂下令将介子推厚葬又将其遇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全国严禁举火,无论何人——律不准吃热的食物,以示对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寒食节的习俗


  晋地之民便在每年的寒食时节断火冷食。最初的断火时间为一个月,但由于天天吃生食,致使许多人因身体不适而生病。到东汉时期,并州刺史周举注意到此种状况后,为解决这个问题,便亲自到介之推庙进香,请求介之推将断火的时间改为三天。


  在荣成等地,则传说改变这一习俗的是曹操,是他下令只准禁火三天。此后随着寒食节风俗向全国的传播,断火之俗也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断火时间也逐渐由三天改为了一天。


  寒食、清明合二为一后,人们也习惯在清明这天吃寒食。由于不能动烟火,人们便在这一天吃煮鸡蛋,说是吃了煮鸡蛋,一年就不长疙瘩。


  有些地方,如山东莱芜,清明这天的鸡蛋要和柳条同煮,据说这样有利于眼睛。而鲁西南习惯吃用柳枝煮的带血的“头生子鸡蛋”,说能治好痨病和哮喘病。许多地方吃冷饭,如冷饽饽、冷高粱米饭、麦仁或玉米仁稀饭等,老百姓认为如果不吃,便会招致雹灾。在临沂一带,人们在几天前就要做好年糕、煎饼、豆腐等,以便在寒食这天不生火也能有东西吃。当然,也有不忌冷食的,如山东诸城一带早饭是单饼卷鸡蛋,午饭则吃水饺,晚饭更是全家团聚喝团圆酒。


  山东胶东地区则有在清明这天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代称为“子推燕”,据说就是为纪念介之推而做的。栖霞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则精巧多样,每个面燕都绘有五彩斑斓的彩画,口中衔一小块红布条,使整个燕子显得栩栩如生。人们往往以制作面燕水平的高低来作为评价一个妇女巧拙的标准。在荣成,清明这天各地都有捏面燕的习俗,是妇女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而对孩子们来说,清明更是个求之不得的节日。过去,由于一年之中吃白面的机会很少,而清明这天不但可以吃白面饽饽,而且母亲们还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斗儿。


标签: 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