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寒食节又称什么节日 寒食节又名什么节

更新时间:2020-03-28 02:45:46

  寒食节又称什么节日 寒食节又名什么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或“请新火”。禁火与改火之间有间隔的时间,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说法,而在太原等地较为特别要禁火一个月。


  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美食大全


  子推


  子推,即枣饼或枣子糕。据说,这是寒食节重要的节日食物。当年人们就是用这种食物来祭祀介子推的。这就好像端午节里的粽子之于投江的屈原一样,都是表达对有品格的人的追思、哀悼。这个事典在宋代金盈之的《醉翁谈录》中提到过,可以作为“子推”这一食物在古代存在的一个佐证。古人们还把这种“子推”用杨柳的枝条穿在一起,成为一串,挂在自家的门嵋上,作为寒食节期间家门口的挂饰。这又与端午节人们将采来的艾篙挂在通风处,以期其香气能驱走蚊虫、消灾避邪这种祈愿不谋而合。再有,将“子推”用柳枝穿成二串,也是对介子推抱柳而死的那段传说的追思吧。


  蒸大馍


  清明日,不动烟火,家家吃荞麦凉粉等冷食。且预蒸大馍,俗称为“罐儿”。馍的四周,作成鸟蛇之形。民间俗传,说是介子推当年在绵山被烧死时,有鸟、蛇前去保护过他,故在大馍上做上鸟、蛇的造型,作为纪念。馍的顶上,做一个大盘的形状。大盘中的造型又分几种,都是有讲究的。这种馍,全家每人一个,再加若干个祭馍,那是用作祭祀的。给男子的馍,在馍顶盘中,做的是文具、耕具之类男子所用器物的造型,意思是说,男子靠用这些器物创业、吃饭,吃下了这些用馍做的器物,就能使本领大大提高。吃下了文具,文思大进,读书聪明;吃下了耕具,就能成为干庄稼活的好把式。给女子的馍,在馍顶盘中,做的是剪刀之类的造型。剪刀是做女红的工具,此俗有祝女子做女红心灵手巧的意思。祭馍顶上的盘中,是麦、豆之类的造型,寓有祈求麦、豆丰收的意义。非常明显,清明日禁火、吃这种大馍的风俗,是从寒食节来的。


  蒸饼


  蒸饼是用酵糟发酵后,和面制成的。蒸熟后,皮就裂开。实际上就是馒头。将这种蒸熟的蒸饼去皮后,挂在阴凉干燥处风干。日后用时,用水浸胀、捣烂、滤过,就能给消化不良的病人服用。据说,它有和脾胃、利三焦的功能。如果病人刚服了药再服此物,此物又能帮助脾胃消化、吸收病人所服的药。


  糯米团


  糯米团的制法和当代的糯米团大致一样,但不入水煮,而是用蒸笼蒸。入笼时,每个糯米团下,垫一张艾叶。蒸熟出笼的糯米团,会有一种特殊的清香。


  茸母糕饼


  吃茸母糕饼是古代北方寒食节的习俗。采茸母草,和上面粉或米粉,做成糕饼一类的食物。宋徽宗有“茸母初生认禁烟”的诗句。


  桃花粥


  桃花粥是唐代民间岁时食品。寒食节前后,以新鲜的桃花瓣煮粥,至明末此俗犹存。唐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妆楼,桃花粥吃个饱。”别看此粥做法简单,其功效却非同小可,《温病条辨》中称其:“补气涩肠。可用于脾虚气弱、泄泻不止、完谷不化者。”这可是与桃花的药用价值相联系的,并非民间杜撰,属于我们今人所说的“药膳”一类。


    青团


  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吃青粳饭


  吃青粳饭也是民间习俗,而佛门道观更有做“青粳饭”馈赠施主的习俗。


  其实这“青粳饭”就是糯米饭。算上前文提到的青团、糯米团,这三类食物本就属一家。在这里是有意将它们分开的,因为这三种食物虽选用相同原料,但如果就其产生的地域来划分的话: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糯米团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北方一带;而青粳饭就是在广西一带了,其传说就很好地透露出壮族人民对“青粳饭”的喜爱了。《熙朝乐事》说:“清明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粳饭’,以馈施主。”这里所说的“染饭”,其实就是把一些植物的浆汁混入到糯米中使其上色,并一同加以煮食。


标签: 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