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清明节和寒食节一样吗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吗

更新时间:2021-03-31 19:52:41

清明节寒食节一样吗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寒食节不是清明节的别称。


  寒食与清明是农历三月的两个节日,由于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庆祝活动也颇近似,因此将二者合并起来一起庆祝。


  我国的清明节是在每年四月五日前后。这个节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它是寸序的标志。从这个角度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5。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人们根据它的特点安排耕作,江南人“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春耕生产就忙乎开了。二是指节日。在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现今具有节日意义的只有“清明”。那么,“清明”又是怎样演变为祭祀的节日呢?据《荆楚岁时记》说:“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这是说,冬至过后一百零五天,就是寒食节,以此推算,寒食在清明前二日,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且又禁火三天,如此,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的区分了。到现在,人们已把寒食和清明并称,祭寒食也相当于祭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祭祖


  清明节和冬至节、过年都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你知道民间清明扫墓从何时成为礼典的一部分吗?


  寒食、清明扫墓的民俗在唐代时已经相传成俗,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寒食民俗的上坟祭扫列入礼典,允许士庶和王公以下官员行一样的上墓拜扫礼,以展子孙孝思。上墓奠祭准备祖先生前爱吃的食物,祭拜后哀泣辞别,可在看不到祖先坟墓的地方食用祭品馀馔,不可作乐,表示孝子之情。从唐以来,每年到了这时,全家上坟扫墓成了家族重要行事。


  插柳戴柳


  柳树生命力强盛,古人说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北魏《齐民要术》)。戴柳、插柳是古人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传说追溯到春秋时代晋文公纪念忠臣介子推。宋代时民间上坟扫墓之后,往往折下坟墓边的柳枝插在坟上,也把柳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以辟邪。陆游说的「人家插柳记清明」就是这般表现(《春日》)。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喝凉水。好端端的春光明媚的日子,却为何要如此这般呢?谈到这一风俗,不禁使人想起一个催人泪下的晋文公悼念介子推的故事。


  当年晋文公重耳当年因为他父亲晋献公的“骊姬之乱”被迫流亡到翟国,并在那里生活了十二年。晋献公死后,他的弟弟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做了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这个晋惠公因为害怕素有贤名的哥哥重耳会威胁他国君的位置,于是就派杀手到翟国去暗杀他,得到消息的重耳不得不又开始了新的流亡生涯。


  一行人又只好继续往东走准备投奔齐国,大伙饥肠辘辘,再不弄点东西吃真的只能吃土了!重耳一代公子哪里受过这种苦,没过多久就真的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随从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重耳果然慢慢恢复了一些体力。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大受感动!最后他们到了齐国境内,重耳收到齐威王的礼遇,大伙才安顿了下来!


  七年以后,重耳回到晋国即位为晋文公,举行了复国封赏大典,原来跟随他逃难的人,一下子都加官进爵,成了晋国显赫一时的人物。封赏之中唯独不见介子推的名字,原来介子推是个性格耿直而且淡泊名利的人,他早就带着母亲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感念当年介子推的“割股奉君”,想要请他出山为官,以报答他的恩情。经过一番打听后,晋文公带着一般文臣武将来到绵山寻找介子推,但是一连找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他。这时,有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于是晋文公便下令烧山,一连几天,大火才灭,可是,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晋文公派军士搜山,只见他们母子二人相抱在一起,死于大树底下。


  秦汉时期,寒食节慢慢增加了扫墓的习俗,因为和清明这个节气很接近(就差一两天),久而久之,到了唐代两者便已经合二为一,形成了我国现在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晋文公后悔万分,他把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之下,并为他建立祠庙。烧山那天,正是清明节气前一天,于是晋文公下令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禁烟止火,只吃冷食,以寄托哀思。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各省,相沿成俗,年年都过寒食节。

 


标签: 清明节  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