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端午节一般什么时候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一天包粽子吗

更新时间:2020-04-04 17:42:38

端午节一般什么时候包粽子 端午节的前一天包粽子吗


  一般在端午节前一天包粽子,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粽子的前身角黍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载用茭白叶把黍米包成牛角状,叫“角黍”,用竹筒装上米密封烤熟,叫“筒粽”。


  到了晋代时期,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那时候,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有中药益智仁,叫做“益智粽”。以后,逐渐加入红枣,赤豆,板栗,肉类等,种类开始丰富起来。


  南北朝时期,粽子成为人们交往走亲戚的礼品。 唐朝时期,粽子传入日本。以后逐渐传入朝鲜,东南亚地区,现在这些地区也有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每年的端午节这天,我国不论南方还是北方,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糯米、粽叶、彩绳等包粽子,满怀期待的浸泡糯米,清新粽叶,准备馅料。从各地粽子的馅料来看,北方多数是包枣粽子。南方则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端午节包粽子的由来


  根据史书记载,吃粽子源于春秋战国,人们为纪念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渐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历史典故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端午节送粽子看闺女


  端午这天,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如山东莱芜、安丘及河南南阳等地,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就是带着粽子去看已出嫁的闺女,被称“送端午儿”、“瞧端午儿”。


  有一种说法认为,端午是夏粮收成的时节,此时看闺女主要是看闺女家的夏粮收成如何,就如同在中秋期间去看闺女家的秋粮收成一样。因为娘家人担心闺女在夫家受苦,所以看闺女也就是看他们的生活情况怎样。另一种说法,是说这时麦子开始成熟,看闺女是让女婿来帮忙收麦子。在莱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早年间女儿出嫁后不能随便回娘家,父母很少了解女儿的情况,所以除了年后走亲戚外,只能等到端午节去看看闺女了。因为过去在农村有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已出嫁的女儿,除在年节和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外,一年之中是不能随便回娘家的,这样闺女想娘,娘也想闺女,很是痛苦。而另条规定是,端午节前是看闺女的日子,如果娘家不去看闺女,说明家底贫穷,会被人看不起,让人笑话。因此,娘和闺女早就盼望这一天了。每到这时,娘家就包好粽子、蒸好馍并买上时令瓜果,去看闺女,一则为闺女长脸,二来也可解双方的想念之苦。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娘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嫁出去的闺女吃不好饭了。但由于走亲访友既能联络亲情,又能互相交流各家的情况,因此端午看闺女还是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延续了下来。


  而看闺女的日子,则不一定局限在端午这一天。在山东安丘,人们是在五月初二、三的时候去看闺女,而新出嫁的女儿,娘家人第一次去看则往往在节前十多天。


标签: 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