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叫什么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吗
端午节又叫重午节、端阳节。“端者,初也。”因此,“初五”也就是“端午”。而古代五月正是“午月”,“端五”又写作“端午”。这“五月五日”的两个“午”字重复,故又叫“重午”。古人还把“午时”当作。阳辰”,于是“端午”也可以说成“端阳”。
端午节的来历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影响最大的一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五月五日这天抱石自沉湖南汨罗江,人们为了救他,竞相划船寻觅并向水中抛粽子。这一说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还有的认为过端午是为了驱邪避毒。《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士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风俗通》中也这样述说:“五月五日以彩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古人认为,“善正月,恶五月”,五月是个多事的月份,这是一种“恶日说”。俗传“不举五月子”,即不把五月份出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东晋北海郡人王镇恶生于宁康元年五月初五,其父母不悦,大有弃之意图。后来,他做了皇帝刘裕的大将,其名字叫镇恶,就含有镇服恶日之意。
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即古代吴越人——一个龙图腾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古吴越地区百姓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他们每年五月五日举行图腾祭。
还有的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即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范晔的《后汉书》就持此说。
端午节的主要活动是龙舟竞渡,其主要目的也是。拯救”屈原。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云:“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屈原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间乐平里,战国时代楚国人。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便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励精图治”,对外“联齐抗秦”,最后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然而,他的这一政治主张却遭到楚国一班奸臣贼子的反对,他受到排挤和陷害,被顷襄王放逐到湖南一带。他流落在洞庭湖畔,不久,又听到楚国都城被秦国军队攻破的消息,亡国之痛难忍,于是就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必备的传统食品,就像过年必吃饺子、元宵节要吃圆宵、中秋定吃月饼一样。
粽子古称拨、角黍、筒粽、粘黍等。粽子是因为人们把它包成棕搁叶心的样子,“棕”、“棕”谐音,形似棕搁叶心而又是以米作原料,所以叫“粽子”。角黍是因为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裹粘米而得名。称筒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对粽子的由来、形状作过如下描述:“古人以孤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粽搁叶心之形,故曰粽,日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看来端午节的粽子不只是吃,而且还作为礼品相赠,作为祭品以吊屈原。
关于粽子的来源,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之后,楚国百姓每年的这一天都驾着船,把装在竹筒里的米饭,投到汩罗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25-55年),长沙地方有一个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并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吃了。今后你们可以用艾叶塞在竹筒口,再用五色丝系牢,因为蛟龙最怕这样的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
后来欧回把这事告诉大家,大家又一传十,十传百,并都按此照办,于是就产生了粽子。
其实粽子的产生比屈原活着的时代还要早。据有关文献记载,棕子最初仅是把糯米煮好捏成团状,一是自己食用,二是投人河中供奉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