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七夕节民风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更新时间:2020-08-13 02:09:15

七夕节民风习俗 七夕节有哪些风俗


  1、为牛庆生


  七夕节之所以有中国情人节的俗称就是因为传说中西王母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开,但是他们不畏艰辛,对爱情的渴望使得他们一年又一年的坚持和等待,在每年的七夕节时,牛郎就会跨越天河去与织女相见,而使得他们相见的关键就是牛郎家中的老牛,它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2、织女祈愿


  七夕节时会有很多人按照传统去祭拜织女,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早日获得一段良缘,而已婚的则是希望家庭安稳,感情坚固,让自己的未来更加美好,这种祭拜行为几乎贯彻了整个中国地区,甚至东南亚某些国家也深受此习俗的影响,到了七夕节也会如此去向织女祈愿。


  3、吃巧果


  巧果虽然名字有果,但它却不是天然生长的果子,一般都是由人们用油、面、糖、蜜去做的。巧果的来源记载比较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那时候的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一般是在七夕节当天比较兴盛,平日里很少会制作巧果进行销售,相传在制作巧果时,还会在其身上捏塑出各种关于七夕的图案。


  4、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


  5、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6、种生求子


  相传该习俗乃是旧时才有的,如今早已不过了,当然可能某些地区还遵守着这个习俗。该习俗主要是在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夕节的一些故事


  古时,七夕节又称为女节、“乞巧”节,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到鹊桥相会的日子。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所以每逢七夕当日,各个阶层的家庭,不管是宫廷宰辅,还是士庶之家,皆“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陈瓜果、酒饼、蔬菜、肉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宴会后,女流和家中的妻女都要面对银河方向跪拜,向织女乞求“智巧”。到了明朝,女节更加隆重,宫庭中还会举办盛大的“七夕巧筵”。


  由于女性服用膏方,能使容颜焕发,皮肤充满光泽和弹性。因此每年的七夕之前,明清宫廷御史、尚书、侍郎等大小官吏,都要到皇帝御用的鹤年堂药铺预订膏方,进贡皇后、皇太后、皇妃、公主,也供家中妻妾、女儿享用。鹤年堂的益圆膏、苏仁膏、玉仁膏、桑葚膏、枇杷膏、龟苓膏等“五季膏方”,有着独特的效果,成了宫廷大小官吏的首选珍品。


标签: 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