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闽南七夕节的风俗 闽南七夕节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

更新时间:2020-08-12 07:00:49

闽南七夕节的风俗 闽南七夕节有哪些传统节日风俗


  闽南七夕风俗:七月初七敬拜“七娘妈”


  闽南地区在七夕的时候,除了保留着与其他地区相同的乞巧等习俗外,还有其独特的、带着浓厚闽台民间色彩的民俗。


  在闽南地区农村中,传说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这“七仙女”并非一个仙女,而是七个神娘,俗称之为“七娘妈”,因而民间把这一天称做“七娘妈生”。这也许是七夕民间流传在宗教氛围浓厚的闽南地区的衍化。


  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因而,民间有七夕“拜天孙”的习俗。


  根据《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色丝线搓成)。


  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这一民俗相沿成习,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少城市家庭现已摒弃,但在农村中仍可见其遗存。


  按照传统习俗,闽南地区七夕敬奉“七娘妈”,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在七夕这一天,家庭主妇们往往早早起来,煮粿仔,搓糖粿(在汤圆上戳一个小洞,将要出生的孩子便会有小酒窝,另有说法是这个小洞是用来装牛郎和织女离别时的眼泪);有的还炒一些花生仁,然后碾成碎末,拌上白糖,待糖粿煮熟后,洒在上面,使糖粿吃起来更香、更Q。


  当然,不能忘记还要备办一桌供品,泉州供祀“七娘妈”的供品,一般有糖粿、瓜果、“浥饭”、三牲、酒醴等,待中午时分,好祭拜“七娘妈”。祭拜的供桌一般摆在主人的卧室门口,因为还要连里面的“床母”一起祭拜。


  闽南七夕风俗:吃糖粿


  做法


  1.材料很简单,只要适量的糯米,白糖,花生,黑芝麻。


  2.糯米粉倒入一盆内,加适量的开水,用筷子搅拌均匀。


  3.待不那么烫了,用手和成糯米团。


  4.抓一块糯米团搓成长条,掰一小块揉成圆子,用食指在小圆子的中间按一下,成一个小洞。


  5.取一煮锅烧开水,然后把糖裸胚子倒入,只要一会儿就烧开了,见糖裸胚子浮起来了,用漏勺捞起。


  6.少许花生用干锅小火炒,见颜色变黄就熟了。


  7.盛入一装有白糖的大碗中,用力晃动几个,让糖裸入味就可。


  8.这是做好的花生碎,加入黑芝麻拌和。


  9.吃时沾一下花生碎加黑芝麻。


  闽南七夕的传说


  关于七夕的传说,闽南还有其精彩的说法。按照闽南地区的传说,当年天帝盛怒于七仙女与董永成婚,以银河为界,将这一对恩爱夫妻隔开,后允其每隔七天相会一次,并命喜鹊把天帝这一命令传达给他俩,没想到喜鹊不知是急了呢,还是嘴钝舌笨,竟把七天一相会误报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会,至今,闽南地区还保留着“客鸟(喜鹊)报错喜”的俗谚。


  不过,虽然喜鹊报错喜,让消息误传了,但传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须将错就错,不能再改,于是天帝罚喜鹊每年“七夕”为牛郎织女搭桥,帮助他们相见。


  据说,七月初七这一天,人间见不到喜鹊的影子,就是因为它们都搭桥去了;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那是因为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蹂踏所致。因而在祭祀完“七娘妈”之后,人们会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顶上,以犒劳喜鹊们为牛郎织女搭桥之辛苦。


标签: 七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