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古时候乞巧节是什么时候 乞巧节是哪一天

更新时间:2020-03-24 03:56:19

  古时候乞巧节是什么时候 乞巧节是哪一天


  古时候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民间称之谓女节。


  七夕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七日古称“七夕”、“双七”、“巧日”、“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等,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牵牛二星的传说有密切的关系,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织女星指银河(古称“天汉”)北滨的三颗星辰(西方谓之天琴座d星)。因其从早到晚七次更动位置,其运动规律酷似织布的杼轴,故名。牵牛星,指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的一颗星(西方谓之天鹰座d星)。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每逢“七夕”,民间的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有人称为“乞巧节”;又因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故又有“女儿节”之称。这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古时候乞巧习俗


  乞巧之风,以宋代为最盛,其原因与宋太宗的提倡有关。清代王士祯《香祖笔记》谈到,“宋太平兴国中诏以七日为七夕,著之甲令”,可见其郑重其事。因为注重七夕,皇帝先于初六在外地乞巧,初七回皇宫与家人一起过节。朝廷官员为赶赴宫中的七夕活动,则于初六夜先行过节,六夕遂在民间流传开来。


  宋代大词人陆游《入蜀记》曾对此事有一段记载:某夜右文林郎监大军仓王桓来访,“王言京口人用七月六日为七夕,盖南唐重七夕,而常以帝子镇京口,六日辄先乞巧,翌旦,驰人建康宫赴内燕,故至今为俗云”。陆游则表示“此说恐不然”,“太宗皇帝时,尝下诏禁以六日为七夕,则是北俗奕如此”。说明六夕在北方也很普遍了。


  宋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每逢七夕,市面上也出现了“乞巧市”,专门销售各种乞巧用品。一般人家的门口,还要搭一个“乞巧棚”。《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巷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随着七夕乞巧活动的发展,娱乐性活动也相伴其中,出现了热闹非凡的乞巧庙会。节日中的饮食风俗,也开始发展,并融人乞巧的活动中。


  清代,乞巧习俗依然盛行,李于磺的《汁宋竹枝词》写道:“贫家儿女也穿针,半臂凉添不制襟。合里蜘蛛如大米,吐丝可许结同心。”妇女们祈求智巧,预卜自己未来的命运。马朴臣的《七夕》:“何关人事说年年,此夕银河分外妍。闲对半湾无主月,痴看一片有情天。别离隔岁仙难免,漂泊经秋客可怜。忙煞邻家小儿女,唱隅乞巧不成眠。”


  牛郎星与织女星


  最早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牛郎、织女等星辰的记录。在观星授象的远古时代,人们非常注意天上星宿的变化,尤其是以最亮的星为观测的重点。北斗七星是中国古代定季节的传统的标志,所谓十二斗建,即是指此而言。故道教将北斗七星作为特定的夭象来祭祀。古时以斗并柄初昏时的指向定月序。正月北指,七月南指,按顺时针方向,月移一辰。七月时织女星正是最亮的星星,它的旁边有四颗菱形排列的小星,因为像织布梭子,故有织女星的命名。


  《夏小正》“七月”篇有“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乡”的记载。上古人们将织女星作为季节的标志星,“织女之纪,指牵牛之初,以纪日月,故曰星纪”。在西洋的星座体系中,织女星属于天琴座,与另外两颗星构成一个大三角形,织女星是其中最亮的一个主星。


  与天琴座相对的是天鹰座,也有三颗,即河鼓一、河鼓二、河鼓三,通常说的牛郎星是指河鼓二。《尔雅》中“河鼓谓之牵牛”,指的就是河鼓二。人们把河鼓一和河鼓三视为牛郎挑的两个孩子。牛郎星东南方的六颗牛宿星,被认为是牛郎牵的牛。


标签: 七夕节  乞巧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