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号是七夕情人节 七夕情人节是哪一天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情人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或“七夕情人节”,而这一天被外国人称做“中国情人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情人节的传说
说起七夕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据民间传说,牛郎是人间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因嫂嫂不贤,被迫分家独过,伴着一条老牛过着孤苦的生活。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出外游戏,在天池洗澡。原是天神下凡的老牛劝牛郎藏起织女的衣服,于是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不料天神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送织女回天庭受审,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牛郎上天无路,万分悲痛。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遂触断牛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腾云追赶。王母娘娘为了阻止牛郎,便用金替凌空一划,于是他们中间立刻出现了一条波浪滚滚的天河。牛郎无法过河,夫妻俩只能对河饮泣。这件事最终感动了天帝,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由喜鹊架桥在天河相会。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如此扣人心扉,历史上很多文人都为之写下了美丽的诗篇。其中,宋代秦观的《鹊桥仙》就是一首至今仍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牛郎星和织女星
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这只是人们虚构的故事。对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牛郎星来说,它们尽管只是一河相隔,实际距离却为16光年(151万亿公里),是永远不可能相会的。七夕节的起源根本和牛郎织女故事没有关系。而且,牛郎织女的故事要比七夕节的起源要晚得多。
据学者陈久金在截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中指出,七夕节原本设在七月初,与定季节星宿有关。中国古代历书《星经》说:“织女三星,在天市东,常以七月一日,六七日见东方。”这就是说,织女星是定农历七月一日的标志星。七夕节后来之所以改成七月七日,是因为中国古代确定节日的日期时,有喜欢选用月序和日序相同的那一天的习俗。由于《诗经·大东》有织女、牵牛两星,可见两星名早在春秋以前就已存在。而此时尚未出现牛郎织女的故事。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