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是什么节日 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什么节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
七月七日是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女儿节、少女节、七娘会、七女诞、七娘妈生、双七节、香桥会、巧节会、魁星节、晒书节、神仙节、七夕水、大水节、香日、情人节(台湾)。这是一个古老的爱情节日。此节的来历和牛郎织女故事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漫长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七夕节的气氛渐渐式微,但各地仍然流传着牛郎织女故事,一些文化景点还有七夕节的节俗存在。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上马,七夕节被确定为国家七大传统节日之一,于是七夕节俗加快了恢复,节俗也有所创新发展。
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牵牛二星的传说有密切的关系,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相会的日子。织女星指银河(古称“天汉”)北滨的三颗星辰(西方谓之天琴座d星)。因其从早到晚七次更动位置,其运动规律酷似织布的杼轴,故名。牵牛星,指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的一颗星(西方谓之天鹰座d星)。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七月七日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每逢“七夕”,民间的妇女有乞巧的习俗,故有人称为“乞巧节”;又因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故又有“女儿节”之称。这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众多传统节日中,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七夕节习俗
七夕节在千百年的流变中逐渐产生了乞巧、祈佑儿童、祈婚姻美满、祈遂私愿等七夕习俗、仪式。其中,青年女性祈祷婚姻幸福美满是最重要的习俗因子。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习俗记载是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当时太液池西边建有“曝衣楼”,专供宫女七月七日晾晒衣服之用。到晋代时,民间出现了向牛女二神祈求赐福的习俗活动,是后来“乞巧”活动的萌芽。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转引周处《风土记》说:“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除,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河鼓(即牵牛)、织女。”并说,如见天空有奕奕白气或光耀五色,就是二星相会的征兆,人们可拜求乞福、乞寿、乞子。南朝梁任防《述异记》中记载了比较完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的习俗也常常被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关于七夕的诗句
历代文人墨客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内容,截取与自己心境相同的一点写进诗文,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从民间到文人都在吟咏七夕牛郎会织女,可以看出七夕在中国是男女相会的美丽浪漫的情人节。由于牛郎织女一年方得一相聚,更显得珍贵。
七夕的诗句《古诗十九首之一》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牵牛星”是河鼓三星之一,天鹰星座主星,在银河南,俗称扁担星。“河汉”即银河。“女”是织女星的简称,天琴座的主星,在银河北,和牵牛星相对。“迢迢”,远也;“皎皎”,明也;“擢”,举也。“札札弄机杼”,“机”是织机上转轴的机件,“杼”是织机上持纬线的机件,“机杼”为织机的总称。“札札”,使用机杼时的响声。“终日不成章”,是说整天没有织出成品。“章”,指成品上的经纬文理,这里借以描写织女的内心哀怨。“泣涕零如雨”,形容涕泪纵横的样子。“相去复几许”,“几许”犹言几何,意谓距离之近。“盈盈一水间”:“盈盈”,水清浅貌;“水”,指河汉。“脉脉”,相视的情景。
此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写织女不向玉帝屈服,隔着银河遥思牛郎的愁苦心情,表现了坚贞爱情饱受折磨的痛苦。作品借天上的牛女双星,写人间别离之感。
杨璞(生卒年不详),五代后唐诗人,他的《七夕》七夕的诗句写道: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作者别出心裁,从民间七夕乞巧的习俗,借题发挥,以天上的智慧与人间“奸智”相对照,感叹人世间充满投机取巧、尔虞我诈,不用再向织女“乞巧”了。表现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者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