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赏月的习俗介绍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中秋赏月的习俗介绍
	
  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