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秋节的节日起源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0-05-27 02:47:08

中秋节的节日起源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故事


  中秋节的节日起源


  “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夏官·大司马》:“中秋,教治兵。”早在周代,人们就认为此良辰美景正是教练兵士的好时期。但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中秋成为节日,应在隋唐之时。因为根据我国目前最早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来看,至少在南北朝时还没有“中秋节”的概念。


  但若对中秋节探幽,可从先秦时代秋祀、拜月谈起。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而秋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说文解字》解释“秋”为“禾谷熟也”。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科学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虽然还没有系统的神灵观念产生,但已将自然物和自然力本身直接看作是有意志的对象加以崇拜了。对天体崇拜之一,就是对月的崇拜。“夜明,祭月也”,“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等记载都说明了这一点。“祭日”为“春祈”,“祭月”为“秋报”。于是,围绕“秋报”就出现了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祭月。可见祭月之说,在先秦的古籍中已得到了确认,中秋节是在秋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古时只有秋分的活动,而无中秋节。秋分是在八月十五日前后,但由于有闰月的关系,秋分可以出现在八月初至八月末的任何时候。然而,秋分是祭月的,人们总是要把这个节日与月亮联系起来,如果秋分出现在下半月,甚至在月末,人们就很难见到月亮。在无月亮之夜祭月,就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故后来人们便把“祭月”的活动渐渐由秋分固定为八月十五日,把八月十五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故事


  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中秋节的钱塘江大潮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水从浙江人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激荡,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初高的惊涛骇浪中出没,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沽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标签: 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