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01月23日 星期四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

更新时间:2020-02-20 23:09:34

  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的传说


  吃月饼的传说有多种,最为常见的是因为元末在月饼中夹有起义字条,号召人民群众起义斗争,所以每逢中秋节就要吃月饼。还有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唐朝李靖征讨突厥的故事。在唐朝高祖年间,匈奴连年侵犯边界,大将李靖率兵出征,一举获胜,于中秋节凯旋。为庆祝胜利,长安城鸣炮奏乐,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在中国经商的吐蕃人给皇上献祝礼,高祖李渊接过礼盒,取出圆饼,手指明月笑道:“应将胡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分给文武群臣共食,称“月华饭”。而流行最为广泛的传说还是元朝“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据传说,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害怕人民造反,强行规定每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并派蒙古士兵监视。老百姓忍无可忍,便利用中秋节互赠麦饼的机会,在饼里面藏纸条,暗中约定八月十五日晚上一齐动手,杀死元兵。起义胜利以后,民间便流行起中秋节吃月饼以纪念反元斗争胜利的节俗。


  中秋节吃月饼的历史


  据载:吃月饼的风俗唐代就已经有之。《洛中见闻》中说:唐嘻宗在吃中秋节月饼,味极美。他听说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便命御膳房用红绩包裹月饼赏踢给他们,这是月饼初见的记载。“饼”字,早在汉朝就出现了,刘熙的《逸雅渔中载:“饼,并也,搜麦面使合并也。”看来,这就是月饼的前身了,它叫甜饼或小饼。北宋苏东坡有咏“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怡。”酥是酥油,怡即怡糖,可见宋代月饼更是味道甜脆并香美可口,而且月饼花样也多起来了。


  月饼真正与中秋节联系在一起是在明朝的时候。当时不仅赏月活动仍十分盛行,而且祭月习俗当时也很盛行,祭月供晶除香灯之外,还有团圆月饼。并雕西瓜为莲办,摘萝卜叶作娑罗。当时在现在的北京城,市面上已经出现水果馅的月饼,百姓也在中秋之际制做各色月饼,互相赠送,取其团圆和吉庆相互祝愿之意。那时的月饼,无论外形,还是大小,差异较大,名称也很有趣。在山西一些地方,中秋这天还有全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制成的月饼也很怪异,其中有专供男子食用的月牙月饼,有供女子食用的葫芦月饼,还有专供儿童享用的“兔儿爷”、“孙悟空”、“猪八戒”等造型的月饼。在明代,月饼的制作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有的月饼,其饼面已经出现了绘有诸如“嫦娥奔月”、“月中蟾兔”、“吴刚伐桂”等精美的图案和装饰。月饼设计精美,花纹灵巧,令人赏心悦目,顿生食欲。到了现代,月饼的构图更加新颖,花色品种繁多。根据各地习俗,月饼各具风味,按口味分,有甜味、咸味、甜咸味;按馅料分,有素馅和荤馅等;按造型分,有光面和花纹面;按产地分有北京的“京式月饼”、苏州的“苏式月饼”、云南的“滇式月饼”、广州的“广式月饼”、宁波的“宁式月饼”、福建的“五红月饼”等。京式月饼造型精美,口味清甜适中;苏式月饼人口松酥肥润,油而不腻;广式月饼皮薄、馅大、果料多等。吃月饼的食俗也颇有趣味。如云南昆明每逢中秋,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然后一人一块食之。


  中秋节吃月的传说


  相传,七仙女被王母娘娘抓回天宫时,给董永撇下一个儿子。有一年旧历八月十五,董永的孩子见同村的儿童在村里的桂花树下闹着玩,心里痒痒的,总想去凑凑热闹。谁知那些孩子们不理他,还骂他:“你没有娘,是个没人教养的野小子,不许和我们一起玩儿。”他一听伤心极了,扭头跑到村外的一棵大槐树下,嚎陶大哭起来。他一边哭二边喊:“娘啊!娘啊!你在哪儿呀?快来接你可怜的儿子吧!”


  这哭声惊动了天神吴刚,他急忙扮成村夫下界来哄他,可是,不管咋哄也哄不下,他硬是哭死哭活地要娘。吴刚心软了,一边给七仙女捎信,一边悄悄地拿出登云鞋,交给他说:“你想见亲娘,穿鞋圆月下。”话音刚落,村夫就无影无踪了。‘董永的儿子按照村夫的嘱咐,赶紧在月光下穿上了登云鞋,飞到了天宫。


  七仙女见亲生儿来到身边,又喜又悲,又亲又抱。众姐妹也都来亲热这个远道而来的姨外甥。这个给他送苹果、柿子、石榴,那个给他端花生、核桃……七仙女为了向久别的儿子表表母子之情,亲手把嫦娥送的桂花蜜糖,拌核桃仁做成馅儿,按圆月样子,做成了甜蜜蜜、香喷喷的仙饼给儿子吃。


  谁知道这事很快传到了玉皇大帝的耳朵里,气得他吹胡子瞪眼的,马上下令把吴刚罚到月宫里砍桂花树,永世不得离开,永远也砍不下这棵树。又命令天兵脱下董永儿子的登云鞋,打发麒麟驮回人间。


  董永的儿子像做了一场梦,对天宫的仙境都优恍惚惚的,而对母亲给做的仙饼却记得清清楚楚。后来他当了官,就号召各州各县的百姓在八月十五这二天,来仿做这种讲子,摆在月亮下,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这种饼子像一轮圆月,所以后人叫它为月饼。


标签: 中秋节  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