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是怎么来的 三八妇女节是怎么出来的节日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蓬勃发展,资本家开始雇佣女工,但是令人吃惊的是女工和男工同样的工作时长以及同样的工作强度,但是女工和男工没有同样的报酬。女工每天大概要工作16-17个小时,并且没有任何休息日,近况十分悲惨,妇女的劳动力完全被资本家敲骨吸髓,压榨殆尽。
就在1908年3月8日,具有觉醒意识的1500名妇女在美国纽约市游行,强烈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并且一定要提高劳动报酬,并且还为自己争取应有的选举权,还向企业家提出禁止使用童工,5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内的妇女节,从这开始妇女节就诞生了。
1910年8月,第2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如期举行。此次会议的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就是通过了美国妇女举行游行示威的3月8日定为国际妇女节。
在中国妇女第一次纪念38妇女节,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了各界被压迫妇女举行了纪念会,所以在1924年之后,中国一直有过妇女节的传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重要决定,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并且在该节制,全国妇女可以放假半天,全国各地都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纪念这一个节日,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普遍的上升。
古代妇女节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就已经有了妇女节,只不过那时的妇女节不在三月八日,而在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
这个节日与一个神话故事有关,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载:“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所描述的就是被分隔银河两岸、每年只能见一次面的牛郎和织女。相传,织女为天帝的女儿,不仅长得花容月貌,而且心灵手巧,擅长穿针引线,乃勤劳、聪慧与善良的化身。于是,民间就有了七夕乞巧的习俗。七夕之夜,有女孩的人家,通常要摆上瓜果,女红,以乞求织女把纺织和刺绣等技艺传授给她们。
七夕节又称为女节,是惟一的女性传统节日。这一天,妇女们可以穿上节日的盛装,打扮得漂漂亮亮,或走亲访友,或回娘家团聚,或逛街赶庙会等。就连平时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也可以自由出入。《西京杂记》中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荆楚岁时记》中亦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到了明朝,女节则更加隆重。《帝京午目》中载:“七夕女儿节,角黍展榴裙。”七夕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佩戴着用五彩绫线结成的樱桃、桑葚、角黍、葫芦等形状的饰品,成群结队地来到大街上。不仅如此,家中还要准备丰盛的食物供妇女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