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处暑的传说 关于处暑的传说故事

更新时间:2021-08-13 05:01:12

  处暑的传说


  祝融魂魄


  祝融是炎帝的儿子,精卫的长兄,以“光照万方”深得部族内外的爱戴。


  最初,精卫因贪玩,东海溺亡,炎帝悲伤过度,无心政务,逐渐把部族权力交给了祝融。黄帝部族与炎帝部族合并后,祝融被封为火神,主理火正和夏季,成为炎黄部族最主要的大臣之一。


  在黄帝其他大臣的配合赞襄下,祝融威信日隆。水神共工嫉恨祝融,心中不平--“水火都是人们离不了的,为什么人们亲近祝融,而无视我的存在?!”于是共工公开向祝融挑战。两人各使神通,杀得天昏地暗,共工战败逃奔,撞倒了擎天柱不周山,致使天塌地陷,尸横遍野。


  黄帝迫于部族长老的压力,含泪下令处死祝融,祝融也深悔自己的鲁莽给天下带来的灾祸,于是请求黄帝留存自己的魂魄,寄托于莲花之上,沿河漂流,召领死难的亡灵,以赎罪孽,黄帝应允。


  因祝融主理夏暑季节,所以处死祝融的这天就被称为“处暑”。处暑当日,人们到河边燃放“河灯”,恭请祝融魂魄于莲花之上,寄托对故去亲人的思念。


  水火大战


  同一时期,东海水神共工却因性情暴躁,喜怒无常,经常水淹人间,成为人们谈之色变的“凶神”。祝融赠火帮助人类的事触怒共工,二神因此大战。


  这一战可谓打得昏天暗地,最后共工不敌祝融败退而逃,祝融乘胜追击,共工却在逃跑中,撞倒了天柱不周山。不周山是天地的支撑,失去支撑,导致天塌地陷,无数生灵横死。二神因此被下令处死。


  因为祝融掌管夏暑季节,处死祝融的这天,就被称为了“处(chǔ)暑”。


 燃放河灯


  另一方面,祝融为自己鲁莽行为带来的灾难深感悔恨,于是死前,请求黄帝将他的魂魄寄托于莲花之上,沿河漂流,为死去的亡灵指引往生的方向,以赎罪孽,黄帝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此后的处暑日,人们便制作河灯燃放,恭请祝融的魂魄来此,带去对已逝亲朋的思念。久而久之,处暑日燃放河灯便成了一种习俗,寄托着大家对亡故之人的哀思。


  处暑介绍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秋老虎)期内,“秋老虎”一般发生在公历8月——9月之间,每年秋老虎的时间长短不一,总体来说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习俗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吃鸭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标签: 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