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秋分养生知识 秋分时节常见疾病及预防

更新时间:2020-01-31 05:14:38

秋分养生知识 秋分时节常见疾病及预防


  1、心脑血管疾病:血压高者需注意保暖、监测


  症状:头晕不适,甚至出现肢体不利麻木、语言不流利等症状。


  原因:相对于夏天,秋季气温降低,甚至忽冷忽热,这样的天气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这一方面是因为天气转凉,人体周围血管收缩,导致血压上升;另一方面,在夏季由于天气较热,血管扩张而血压相对会降低,因此许多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会相应的减少药量,但若进入秋季后不能及时调整药量控制血压,那么血压也会出现波动,引起不适症状。


  人群: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具有糖尿病、高血脂或吸烟、饮酒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


  处方:第一,保持心态平和,以免因生气着急而导致血压波动。第二,随气温变化及时调整衣物,在早晚气温较低时加件外套。第三,有晨练习惯者,应注意活动量适度;天气较凉时,晨练时间可适当后延,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再外出锻炼。第四,饮食清淡,可适当多吃些滋阴的新鲜蔬菜水果,但应尽量少吃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第五,监测血压,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药量。第六,患有基础疾病者应按时用药,例如降压药、降血脂药以及脑梗或支架术后的用药等,均需遵照医嘱规范服用,切忌随意减药、停药。


  提醒:老年人群所发生的脑血管意外中,脑梗较多见,约占70%左右。对于脑梗来说,“时间就是大脑”,在发病4.5小时内,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可以有效改善缺血的脑组织功能,促进恢复。因此,一旦出现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以免错过最佳抢救溶栓时机。


  2、过敏性鼻炎:过敏者需防护,饮食防“发物”


  症状: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有的还会合并哮喘。


  原因: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且花粉传播也较多,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气温不冷不热,在20℃左右,这个温度适宜螨的繁殖,而螨也是诱发过敏的一个常见因素。


  人群:过敏体质者。


  处方:第一,查明过敏原,避免或减少接触。例如秋季玉米成熟,对玉米过敏者就要避免到玉米地里;另外,如果对某些食物过敏,则应避免食用。第二,遵医嘱进行脱敏治疗或对症治疗。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前使用抗过敏药进行预防。第三,注重个人防护,即过敏体质者秋季外出时最好戴上口罩;居室要经常通风、打扫,定期清洗、晾晒被褥等。第四,饮食方面,除了避免食用可引起过敏的食物外,过敏体质者应注意少吃鱼虾等“发物”,以免诱发不适。


  提醒:哮喘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与个人体质相关。除过敏体质外,有些青少年会在过度运动后发生哮喘或突发肺部感染等,这往往与免疫力较低有关。因此,运动锻炼一定要适度,千万不要过于劳累。应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选择慢跑、快走或肢体活动等不同运动方式及强度。


  3、感冒:防干燥,别着凉,多喝水,吃清淡


  症状:口鼻干燥,或打喷嚏、咳嗽,甚至发烧等。


  原因:秋季主“燥”,人体极易感受“秋燥”,出现口鼻干燥、咽干不适等干燥甚至“上火”症状;若此时再不注意起居,不能随早晚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则很容易着凉受风,从而发生感冒。


  人群:起居不规律者、免疫力较低者或“上火”者等。


  处方:第一,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或汗出受风。第二,勿盲目进补,尤其是不能随意吃易致“上火”的补药或辛辣刺激的饮食。第三,饮食宜清淡、滋阴、润燥。例如莲藕、蜂蜜、百合、银耳等润肺食物可适当多吃。


  提醒:多喝水。


  4、胃病:腹部保暖,心情开朗,按摩防病


  症状:胃痛、胃胀、胃酸、食欲不振、腹痛、打嗝、消化不良等等,不同胃病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急性胃炎可见食欲不振、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黑便、脱水等;慢性胃炎则常无明显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萎缩性胃炎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症状。


  原因:胃病四季皆可发生,但秋季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气温的影响。胃喜热恶冷,寒冷空气的


  人群: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者,饮食不节制者等。


  处方:第一,规律饮食,饮食卫生,遵医嘱忌口,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尽量饭后服药,以防刺激胃黏膜。第二,尽量保持精神愉悦。第三,及时就医,去除病因,卧床休息,对症治疗。第四,防止腹部受凉,除了适时加衣,晚上睡觉也要盖好被子。


  提醒:对某些部位或穴位的按摩也可以起到保健及缓解症状的作用。例如按揉内关穴、足三里(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及腹部(顺时针、逆时针各36圈)可缓解腹痛、腹胀,增进食欲。另外,按捏小腿肚(小腿肚内侧1/3处的肌肉部分),以自觉有较强的酸痛为度,可起到胃部保健作用。


 其他病症:


  1、秋燥


  秋季降温的同时,也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吹干了,中医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水果中效果最好的是梨,其次像甘蔗、香蕉、苹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预防秋燥方法:


  1、多睡一小时,保持充足睡眠:增加睡眠一小时,可以让我们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


  2、合理膳食防“秋燥”:秋季天气较为干燥,会出现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等秋燥现象。多喝水、多喝粥,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要少吃或不吃辛辣煎炸等热性食物,多食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3、少开电扇,关窗睡觉:秋天昼夜温差大,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容易发作,吹电扇,很可能引发肩周炎、颈椎病、痛风等毛病。因此,要少受“冷刺激”。


  4、保护脐部,预防疾病: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要及时增添衣物,睡觉时盖好腹部,还可按摩脐部,将肚脐部位的寒气驱散。


  5、坚持锻炼,但切勿过量:秋季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因此,我们应根据个人体质,进行适当得到体育锻炼。但运动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秋乏的程度。


  6、避免过早添加衣物:秋季昼夜温差较大,天气变化无常,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后吹风,容易伤风感冒。因此衣物需逐渐添加,不可过早过急。


  7、注意胃部保暖:秋天需要注意胃部保暖,睡觉时需关好门窗,腹部盖好被子,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2、抑郁烦躁


  秋分开始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段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很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不稳定,“伤春悲秋”也就是这个道理。


  预防:


  1、加强日照量、光照量。研究发现每天照射一定量的太阳光或人工光线,可以减少秋季抑郁症病人的自杀念头。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应尽量打开家中或办公室中的全部光照装置,使屋内敞亮。人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消除抑郁情绪。


  2、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平时除了一般朋友外,还必须找一些有道德、有修养、有知识、有见解、有头脑的好朋友。遇到不利事件时,就可以找那些完全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倾诉、商讨一下。烦恼和困惑就会烟消云散。


  3、注意科学的生活方式。失眠是情绪低落的普遍后果,充足的睡眠非常重要。女性减肥时过度节食会造成情绪烦躁,全面的营养、荤素的搭配、合理的膳食尤其重要。久坐不动、闷闷不乐、烦躁不安会影响全身内脏功能,体育锻炼在调节大脑和全身内脏功能的同时,也调节好了情绪,适当的锻炼非常重要。


  4、保持愉快的情绪状态。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人生的道路大多是曲折坎坷的,但是,每个人的前途都是无限光明灿烂的。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勉励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知足常乐、难得糊涂、自得其乐。


标签: 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