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精华序
佛教的广博深奥,即使是最聪明的人,穷其一生的精力钻研苦读,也无法完全理解。三藏十二部经教律论,浩瀚无边,处处是宝,字字珠玑,但有几位学佛人能一一阅过?阅过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吸收?吸收后又有几人能真正实践?因为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善知识的相导,没有选对法门,没有在切要急迫处下功夫,所以绝大多数的学佛人都是浑浑噩噩,迷迷茫茫,朝三暮四,东参西究,修行路上只是所学非用,虚掷光阴,终究落得一生空过,徒劳无功,没有得到真正佛法的实益。
然而,佛教的平易平实,即使是最愚笨的人,只要能把握住修行的要点精华,努力实践,却可以当生成就,了生脱死,成圣成佛。因为学佛的精髓就在于实践,学佛绝非佛学,学佛是用行动,用身体力行来学佛,绝非演说或是研究,光是在口头言语或是在书本学问上下功夫就可以得到利益。一位一字不识却能老老实实的修行者,远胜于一位能倒背经论,演说妙法的大通家,其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实践,有一分实践,得一分功德,成就一分道业;有十分实践,得十分功德,成就十分道业;没有实践,就一点也没有功德,一点也别想成就道业。
难能可贵的是,在此末法苍茫,佛法式微,邪师邪说遍满天下的时代,我们得以逢遇一位难得难逢的善知识,那就是我们的导师—上圆下因老法师。师父以年届九十的高龄,隐居于山中茅蓬清修达三十余年,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苦行精神,令人十分感佩!更殊胜的是,师父注重实践,绝不空谈玄妙理论,而是平平实实地身体力行,以身教示现一位真正修行者的行持,并且把佛法中最重点最切要的精华殷切叮咛所有来访求法的佛弟子,让每一位学佛人都能体会修行的真谛,进而抓住修行的要点努力实践,真正得到学佛的实益。
师父常常教导大家修行的要点,谨恭录如下:
一、‘老实念佛’
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师父明明白白地训勉我们,末法今日,修行者一定要慎选法门,只有念佛才是真正的依靠,唯有依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倚仗佛力救拔,才有可能了生脱死,不管是禅密教律,所有其他一切法门都只是靠自力,末法众生慧浅障深,绝对绝对无法在今生成就。
二、‘拜佛礼忏’
华严经云:‘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师父教导我们,今生累世以来,我们早已积欠了无穷无边的罪业,如不消除罪业,将来的果报是非常可怕的,而灭除罪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忏悔,用礼拜八十八佛洪名求忏悔的方法,每天礼忏,每天拜佛,依凭诸佛的本誓愿力,灭除我们宿世的业障。
三、‘戒杀吃素’
楞严经云:‘食肉者,所求功德,悉不成就。’楞伽经云:‘食肉与杀同罪。’师父强调吃素对于修行的重要性,因为我们如果每天还在吃肉,就等于每天还在造杀业,每天又与众生结血海深仇,每天都让我们的功德有失有漏,如何能够求生活顺遂?如何能够求道业成就?上根的人,明白吃肉的罪过,能够马上戒杀吃素最好,中下根的人,虽不能马上禁绝肉食的习气,也要减少吃肉的次数与份量,赶快督促自己,一步步走上完全吃素的正途!
四、‘赎命放生’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一事,师父特别强调注重,因为吃素只是消极地不再造新的杀业,但以前我们已造已欠的杀债还是有因果报应的,还是须要偿还的,而放生就是积极地偿还以前我们所欠无数的杀债,并且放生是救急救命的行为,消业最快,善缘最深,福报最大,对于我们修行的往生大业有著不可思议的影响。
这本‘修行精华’是师父在茅蓬自修当中,择取书本中契机契理,容易消化,容易吸收的精华所集结而成,其中的内容正是现在学佛人最须要了解的部分,文章中处处点出了修行的陷阱与盲点,相信仔细阅后,对于学佛同俦,都能助益匪浅,对于我们的修行目标与基本行持当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更明白的认识。
感念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历劫修行,成就如此伟大殊胜的净土法门,令后世愚劣庸俗的吾辈凡夫,尚可依凭佛力救拔,于此生了生脱死,往生西方!
感念大慈大悲的世尊,在此五浊恶世中,宣说如此难信难逢的净土法门,令后世一切众生,无论上中下根,皆能倚仗佛力,横超五浊,永断轮回!
感念师父,把佛法最重要的精髓教导我们,并以身教实践一位真实修行者的典范,令一切后学都能深体圣心,领受佛陀无问自说,反覆叮咛净土法门的深意,从此老实念佛,身体力行,信愿求生,真正在今生成就,完成往生西方的学佛大业。
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莲池功德会谨记
感应与巧合
人的一生随时都有无数影响他命运的机缘从他的身旁眼前溜过,其造成祸福的结果,但凭各人的取舍,但凭一念之间,上天并没有对谁作特别的照顾,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种何种因,得何种果,譬如受持佛号必得不可思议之果,杀生必得短命灾难之报。
业障重重无福之人,心念不正,凡事往坏的一面想,闻正论而鄙视,逢君子而回避,因此只有痛苦与失败的机缘。
福慧厚重者,心存谦虚,凡事往好的一面看,因此一草一木,一砂一石都是磨练人生的试金石,好事当榜样,恶事当警惕,兢兢战战,则人生自然会有许多巧妙的境遇。
比如今日大家谈论佛法,有人认为痴人说梦话,不当一回事,有人则认为如获玉宝,非常欢喜形成了人生的转捩点,因此说:人生之境遇妙不妙,巧不巧,只在一念之间的取舍而造成,总之多种善因,巧事自然会轮到你身边。
为什么要念佛?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小孩呼唤和啼哭的原因,是因为生活上发生了困难,自己无法解决,只好以啼哭与呼唤作为求援的信号,争取爱护者的同情,而满足自己的希望。做母亲的可说是随时随地都是关心子女的生活,只要听到呼叫,没有不赴援的。
我们念佛是为了生死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因为阿弥陀佛有救度众生的誓愿,只要诚心呼救,一定可以解决问题,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们生死之苦的来源,是由过去世贪、嗔、痴的烦恼所造成的。现在仍是继续发展,倘不及时加以防范,一定是后患无穷。要想澄清意念,还我净明,除了念佛以外,还没有比较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办法。
因为我们根性下劣,而攀缘和执著的习气既深且厚,如果想要教它放下来,怎么能办到?故以念佛之药,来治妄念之病;倘能信之行之,必能得到奇妙的效果。这个道理就像小孩玩刀一样,要他放下来很困难。如果以糖果换之,自然会放。
语云‘心无二用’,如能认真老实地念,妄想就会慢慢减少。曾经有人说:‘以前不念佛,还没有什么妄想。现在天天念佛,妄想反而好像特别多。’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长大的,哪里觉得有妄想。现在开始学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并不是道心不够,而是与妄想交情太深,一下子想断是断不了的。好比你有个赌博朋友,因为以前你们志同道合,哪里看得出对方的缺点。现在你学好了,才觉得他的行为不对。但是以前他来惯了,突然的断绝往来,双方都不习惯。只要你认真的工作,也不必讨厌他,日子久了,你也不会去想他,他也不会找你了。
对付妄想的办法和这个真理一样。假定你能坚定信心,礼念敬诚,以后妄想就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了。
此生若不念佛,永无了生脱死之期
参禅靠自力,不开悟即无成就,一生不开悟者甚多,悟是理上悟,悟了之后还要修,理可顿悟,事须渐断,修是修无始以来的烦恼与习气,念佛则不同,念佛可以带业往生,乃方便中之方便,佛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念佛成就,现值末法,以念佛法门最为契机,若违反佛之训示,恐劳而无功。
修行不易成就,念佛不得力,均由于过分爱惜自己的身命,对于精进上就会打很大的折扣。法门无量无边,修任何一种法门,必须承受相当的苦才行。如不肯吃苦,道业难以成就,不惜身命,并非故意糟蹋身体,人生就像演戏一样,必须认真去演,才有好的演出。念佛必须认真多念,念到妄想渐少之时,亦是你得力之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贵,而不知道一切众生的生命可贵,更不知道慧命更为可贵。也就是说,只知道屠刀能杀害生命,却不知道心刀能杀害慧命,因为众生的识心善于分别、执著,以致起惑造业,轮回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谓放下屠刀即是‘转识成智’和回头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为屠刀放下的开始,即是众生成佛的开始,如果不放就永远不得成,所以说,能不能成,就看你放与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说的是理。
现在来说事,屠夫杀害众生的生命,将来必定要受报。如果一旦听闻因果之理而放下屠刀,悔前愆而大做佛事,悔悟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有长远心,将来必登佛位。
人生之苦
人生有八苦,遭遇最悲惨的环境,果能一生受尽就解脱了,也不算苦。地狱之苦更甚,果能下了地狱,经过很长的时间把它受完,就得到了解脱,也还算有期限,并不太可怕。最可怕的是轮回之苦没有完,永无止境,起惑造业受报,六道轮回头出头没,才是真正可怕的苦呢!
学佛后要怎样行持
学佛是一种实验的学问,没有实验到,光是说说,无论如何也见不到它的好处。
学佛行持,似很艰难,但也很简单,只需平常自己时时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中,运用佛法处理一切事务,就是最平实、稳健的修持,是会得到好处的。倒不一定要住入深山或闭起门而不见人,才真是行持。
太虚大师有偈云:‘佛法如如万法融,真真俗俗本圆通,若人会得其中意,都在日常生活中。’
修行者一个妙法:念佛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
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那里知道一句佛号,正是念念打破自己贪、嗔、痴迷的有效办法。迷妄若去,智慧自照,它的妙用绝非局外人所能想像得到。
须知佛法本来平等圆融,就在极平常处见功,若好高骛远,正是知见未忘,一句阿弥陀佛,不是大彻大悟的人,不能全提,而钝根下愚,也无少欠。但能蓦直念去,自然水到渠成,全身受用。其他法门如参禅等,全仗自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断尽见思烦恼,方能解脱六道流转的分段生死;念佛则因自力与他力配合,只要一句顶一句,执持不失,妄念无处潜身,自然一路平稳,没有障碍。
消灾延生是可能的吗?
佛所讲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量的平衡。灾难现象的发生,或幸福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善因的酬偿是富贵寿考,恶业的酬偿是灾难病厄。所以从佛法的观点而言,消灾延生的最好办法是为善去恶。
消灾延生的原理,在于忏悔发愿,应该接受的果报,必须接受,但是在忏悔心生起之后,愿心发起之时,若承认犯行而有悔意,并和法官合作的话,法庭对他的判罪量刑为轻,古有戴罪立功,将功赎罪,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执行,有不起诉处分,还有庭外和解等,都是虽有罪行的因,而能转变了犯罪果报的例子。
祈求消灾延生的人,当然不会一边祈求,一边继续造恶,这就是忏悔,而且以作佛事的诵经、拜忏、布施、供养来求消灾延生,便是对沦于鬼神道中的宿世冤家债主,用佛法开导,使之心开意解,脱离苦趣,不再索还旧债。再者,由于发愿的力量,而把将来未发的事件的因素改变。若继续做恶,便和灾难的原因相应。若弃恶向善,便消弭了灾难的因素,而远离灾难了。
所以发愿学佛、修善,能够改变未来的命运,当然,其中有佛法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经中说,皈依三宝即有二十五位大善神来做护持。求愿消灾、延生的人,既已皈依三宝,当然也有善神护持。由于无始以来,善恶因果循环不已,而且复杂之至,恩恩怨怨,彼此交错,谁先欠谁,一般众生乃至于罗汉都难辨明,若以佛法的力量和护法善神的庇佑,应受的果报,也不一定非受不可,例如富贵者不会和贫贱之人计较小债,而急求偿还,当宿世的冤家,超生离苦之后,心头的冤恨消除了,便再不以冤报冤了,这就是消灾延生的道理。
造业终有报
凡人造业,无论善恶,皆是熟者先牵,何种业果先熟,即被其牵引受报。前生造恶,今生未堕,或少年时代造恶,晚年环境仍然甚好,因其前生造有善业,其果先熟,或多生善果之余福未尽,而恶业受报之时犹未到,所以今生或者晚年尚未堕落,其原因在此,并非他有特殊本领,造了恶业而仍然逍遥自在。
须知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有因必有果,并非别造殊胜之因,速证殊胜之果。定期之报,绝不可免。
念佛就是修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业来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不是修行人。如果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念佛应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之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正,则意业清净,此即意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起行,念佛人能一心念佛,都摄六根,则身业清净。如能做到三业清净,才是真正修行人。
略说‘众生皆有佛性’
虽然佛教说‘众生皆有佛性’,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但毕竟恻隐之心与是非之心只露出一些端倪,须努力扩充存养,始能为圣为贤,所以尚书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众生虽有佛性,但众生之所以为众生,正因为他有无明,在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之中,众生之佛性大多抵不过无明,因无明而起惑,因起惑而造罪,因造罪而受苦。缘起的哲理,正所以增进人际的宽容与谅解,进一步拯救众生于罪苦的深渊。
听经阅读
人生短暂,一晃就过,如真能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最有福报之人。
若欲往生必须求解,除非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不要求解,否则必须听经或阅读,以免盲修瞎练。一定要懂佛理,否则很难成就。
烦恼即菩提
人的一生总会有一些挫折,这是好的,它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等到你能够从中体会到‘烦恼即菩提’‘生灭即是永恒’的时候,你就知道,伟大与平凡是一样的。因此一个真正伟大的人,他会说他是很平凡的人。
由此可知,没有平凡,就没有伟大,因为伟大在平凡中,伟大就是平凡;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因为菩提在烦恼中,烦恼即菩提;没有生灭,就没有永恒,因为永恒在生灭中,生灭即永恒。
虫蚁、蚊、毒蛇之类可扑杀吗?
一切动物之类,都是它们过去世的业力使然,它们伤人不出于预谋,虽有恶行,没有恶心,所以虽然算造杀业,应当受人类的同情和保护,以今天人类的社会而言,不仅可以防治其伤害,也可以划出特定的空间范围,令其生存,或做到限制它们的繁殖,不令其成为人类灾害,此所谓宜用防治法,不宜用歼灭法,不仅培养了人类的仁慈心,也对大自然的生态尽了维护的责任。
破执著不等于可以乱来
许多人以为佛家破执著,就是什么都不要,连做人的规矩,处事的原则都可以不必再去坚持,而可以变得随随便便,该上课的不去上课,该吃饭的时间不去吃饭,该睡觉不去睡觉。有人问:‘你何以如此?’他说:‘佛教人不要执著嘛!为什么一定要上课、吃饭、睡觉呢?’如果你这样想的话,便是会错意了。佛说性空是根据缘起说的,脱离缘起去谈空,去破执,便落入取空、邪空了。缘起有缘起的结果,不读书、不吃饭、不睡觉,各有其不良的后果,与佛家的宗旨,离苦得乐相违背,所以是不对的。一个人若修到阿罗汉的境界,是可以不须读书、吃饭、睡觉,但凡夫却不能。读书、吃饭、睡觉仍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缘’。
在缘起性空的哲学中,一切的万物、名言都无丝毫的绝对真实性,都不应执著,但因缘果的法则却是极端的真实而超越时空的,那些‘因’加上那些‘缘’,会产生什么‘果’,这是一定不变的。所以佛家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所以说因缘果的法则,是超越时空,万古常新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高度的处事效率,亦有其一定的缘起法则可循,所以做人不能没有规矩,处事不能没有原则。
印顺导师说得好:‘缘起性空的哲学要落实于八正道的实践才无弊害。’这真是透彻之言,所谓八正道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一个人口口声声说他不执著,于是他故意不按时上班,故意穿衣不扣钮扣,故意随地吐痰,故意在车上高谈阔论,故作潇洒豪放状,行为不顾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在佛教说是‘被法缚’,说清楚一点,他已执著于‘不执著’,因为他的心已念念不忘于‘不执著’这种反常失态的表现,乃是另一种形态的执著,同样会带来许多麻烦。
不执著,消遥,自在
迷执是烦恼的根源,佛所不许,一个人只要顾及时空因缘,他的执就不属于迷执。比如说,肚子饿了就想吃饭,这是合理的。但是迷执的人,就坚持要吃什么样的菜,到那里去吃,不管他口袋里有多少钱,不管时间来得及否。不执迷的人会考虑时空因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不会坚持非吃什么不可,非到那里去吃不可。又比如说有人对职业很迷执,非要干那一行不可,‘不成功便成仁’。举例说,某大学的张姓学生,因转牙医系不成而上吊自杀,这是职业迷执造成的悲剧。
不迷执的人考虑到种种时空因缘,或随顺因缘,不过分强求,只要能维持生活,贡献社会,从事任何行业,都能觉得心安理得,胜任愉快。
定业可转吗?
定业真的不可转吗?不然,不然,如果定业真的不可转,同样是可怕的。因为,定业既然不可转,那么作恶的人,再怎样改过向善,也没有用。他免不了要受恶报,悔改是无用的,宗教又何必教人忏悔呢?因此佛教认为定业是可以转变的。如此岂非自相矛盾吗?一下子说是定业不可转,一下子又说可以转,其实这是立场观点不同的原因。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观点来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乃至是相反的结论。
定业不可转是从果的观点来看,所产生的结论。定业可以转,则是立足于因的观点,所获得的结论。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不足以说明,同样一个问题,何以会有相反的答案?现在就从因果和因缘的观点,来探讨定业为何不可转,而又可以转。
站在因果的观点来说,定业是不可转的,为什么呢?乃是由于因果的定律是:如是因,如是果,种了善因,必会感受到善良的果报,种了恶因,也必然会感受到恶的果报。一个人造了什么业,就要去领受所造的报应,这就是因果。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公私分明,绝不宽贷,所以从因果上来讲,定业是不可转的。但从因缘上来说,就不同了。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何以故,乃是由于‘因’要形成‘果’必须依靠‘缘’来助成,因缘具足,才能结果,而‘缘’可以改变‘因’,既可改变‘因’,自然也就改变了‘果’。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过去年轻无知,曾造下了一些恶业,后来年岁渐长,他觉悟了,不但不会再造恶,反而不断的忏悔过去所做的恶业,同时尽己所能的广行善事功德,如此他过去所造的恶业,就会受到后来所作善业的影响与改变。如果忏悔的功夫足够,过去所造的恶业都已清净,那就不会再感受恶果,以后他受到的,将是行善的善果了。所以站在‘因缘’上来讲,定业是可以转变的,也就是说,当‘因’还未成‘果’之前,因果是可以转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宗教都注重忏悔,改过的原因。
人非圣贤,谁能无过,知过能改,便不为过,任何人都会在无意中做一些小恶业,知道以后就要忏悔,有过就悔改,恶业消失,将来就不会再受恶报,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这不是表示定业可以转吗?佛经有很多地方都曾提到:只要诚心忏悔,重罪可以轻受,小罪当下更销亡。这显示了定业也可以转变的。
就以上所说,可以了解到,立足于‘因缘’的观点上,定业是可以加以转变的;而站在‘因果’上的观点来看,定业就不可转了。但是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一点,定业不是那么容易转变的,历史上转变了定业的人,都不是泛泛之辈。如果我们造了定业,试问,我们能变得来吗?转业是要靠功力的,凡夫有多少功力呢?所以我们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造罪业,因果是定律,不信由不得你,将来受罪,那时为时已晚了。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
学佛最重要在那里?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何以故?譬如世间最重要的当然是不外乎衣、食、住、行或财色名利,而各人的环境、欲望、智识、个性都不相同,所以各人有所偏重。所偏重之处,即是各人认为最重要的,而且每个人时时都有他认为最重要的看法。
至于学佛最重要的当然是五戒、十善、六度、身口意、戒定慧,或坐禅、念经、念佛、持咒、求忏悔等。可是以上若不能全部遍修,就各人有所偏重了。贫穷人最重要的是钱财,富贵人家最重要的是子孙或名望,生意人最重要的是赚钱,农夫注重的是收获,工业界是生产,政治界论治安,军人则保护国土,学生所重的是求智识学问。
总而言之,在某地方,有某地方最重要的事;在每个人,有每个人最重要的事,若能处理适当,即是成功的人,若走错邪路,即是失败的人。学佛人最重要的是脚踏实地,不可好高骛远。虚心进道,依教实行为首要。
福德与功德如何解说?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修功是断烦恼尘沙无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现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证菩提的是功德。福中无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为是福德,无为是功德。
行解相应
佛法重学,学以求解,解后能行,佛法与世间学问不同是在行,必须行解相应,才算是真功夫。行有行的纲领,有的学佛数十年,性格习气丝毫未变,每天也念佛拜佛,而贪嗔痴丝毫没有放下,遇到烦恼即发脾气,佛法的利益也得不到。学佛要掌握‘信心清净’为纲领,世间事样样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见实相即是见性,见性即见佛,所以学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分别邪正
福田一定要由三宝方面去种,末法时期种福田较为困难,魔子魔孙现出家人相,混在三宝中来,众生以魔当作佛子,常走入邪道。故在末法时期,要多读大乘经典,开智慧能分别邪正。
应依圣言量
我们凡夫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之事与物太多了,不能因为没有看见,即否定其存在。
佛菩萨训诫我们不妄语,不妄语为学佛起码的五戒之一,佛菩萨还能打妄语吗?所以我们要依圣言量,相信佛所说的经典。
我们只能看到六道中的人道及畜生道,其余天、修罗、地狱、鬼道均看不到,看不到不能就说没有,依圣言量,我们应该深信尚有四道。
学佛后常易退心应如何把持
首要信愿坚切,始能不退初心,而奠定信愿的基础,进一步要在研究佛法,了解佛法。至于退心,乃因对佛法知之不深,信亦不坚,愿更不切,其心浮躁,在修行过程中,遇著不利的环境或宿障魔怨的突击,不能自解其原因,就易退失初心,此种情形,在今日的学佛人中是很普遍的。
所以学佛者要不退初心,宜多听解佛法,多阅读佛书,配以坚信切愿,有了深入了解,则日后无论遇到何种恶劣的不利逆境,都可以排解过去。
其次,五戒十善,六度万行,都是学佛人所应修学的,尤其重要的要从五戒、十善、六度渐次脚踏实地来做起,切莫好高骛远,徒慕神奇。
一佛何能救许多众生
佛身是遍一切处的,若以数字来说,则有无量诸佛,你一定会说那有那么多的佛,因为有无量的众生,就有无量诸佛,这样说,当然还是不了解,因为众生心量的空间,全部装满了财、色、名、食、睡五欲,这一类滥杂的东西,就是佛和我们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相见不相应的。
现在用太阳来说明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的道理。我们所住的这个世界,只有一个太阳,但是千万众生想利用太阳,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么佛菩萨应付众生求救,和此理相同。
修行难应如何克服
修行难,难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则并不难。
所谓看不破,就是对宇宙万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缘生性空之理,遂感很难。所谓缘生,就是宇宙万有乃因缘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种子(因)必须藉土壤、日光、空气、水分、人工、肥料和时间的缘,才能生长,否则我们不必耕耘,应该就有饭吃,不做事,应该也有钱用,可是事实不可能,既不可能,诸法因缘生的理论就成立了。
至于性空,是说万有没有自性,或问:既无自性,从何而生?这样,诸法应该有自性才对。是的,诸法的自性是有,不过不是个性(相),而是体性(空),好比水,能做成茶汤和各种饮料,其相不同,其体则一,如明此义,对缘生性空之理,自然就大体明白了。
诸法既然均属缘生,了无自性,则其生、住、异、灭,是必然的现象,而我们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如果应付万有的态度,好像春夏秋冬一样的自在,就不会感到放不下。
我们都知道饭菜能治饥饿,当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带米菜和炊具?因为你看破了,只要有钱,到处都有饭吃,同样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广结善缘,到处都能得到善报。这是克服困难最好的办法。
感应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感应,何况佛法,须知感是因,应是果,好像打钟一样。礼记学记云:‘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不叩当然就不鸣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应’上用功,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无论修那种法门,其目的都是为了断除妄想,不要有名利心,感应心亦不有,只许如此行去,终必感应道交。感应也要看根性,好像医院里的病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术治疗。有的病人住院住了好些日子,还没有动手术,可是有的刚一住院就开刀,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同。那么感应也须视各人根性,有的人因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现在精神所感,所以得到感应,也许有的人,虽然宿有善根,可是现在被种种物欲所障碍,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萨为了使他坚定信心,而得感应,也是很可能的事。
还有感而未应的,大概是感得不得法(如未众善奉行),或是因缘未到,只要你能慎终如始的行善,虔诚修道总会有应的。
念佛要常念吗?
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来并不须要常常念。如果我们的心已诚到极点,善业更是满到极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问题是我们从无始以来,所累积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那就不得而知,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诸恶业,现在虽然能念几句佛,恐怕还不够抵偿所作的恶业,因此就必须常念和多念,才能偿还多生的罪业。
发起正信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可谓确论。
佛教的所谓信仰,是指信仰理智上所能推测得到,而在事实上或许尚未能证验的理体,与其他宗教所信仰的对象完全不同。
心地清净
无论修那一门,心地清净是最要紧的,若六根攀缘六尘,绝得不到清净,必须以诚心修才行。至诚才能与菩萨感应。
学佛多年,烦恼不断,功夫不见增长,是对于佛法恭敬心不够,恭敬者非烧香叩头应付而已,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清净,心里有杂念即不名恭敬,古德求什么得什么,即是恭敬中得来,恭敬能起感应道交。
正观
佛教并不主张悲观,但也不主张乐观;悲观与乐观都是偏于一边,佛教所要的是正观。何谓是正观?就是符合了事实真相的观点,所以正观又叫做如实正观。
人生是苦,苦是人类生命中,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如此,就不要逃避它,去面对它。人生是苦,就说人生是苦,勇敢的接受这个事实,面对它找出苦的由来,人生为什么有苦?然后把苦消灭,使人类得以离苦得乐。这是佛教对事情的态度。如此的态度,不但不是悲观消极,甚至超越了一般乐观与积极,进入大智、大勇、大仁的境界。
佛教对于慈悲的解释
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是建立于一切众生的平等相上面的,现在从物质方面来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佛教中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同体悲。
我们如果练习作慈悲时,应先观一切众生(连自己也在内)平等一体,如见众生需要什么,我就随分随力给他什么,使他得到满足的快乐。当我施舍于众生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无缘慈,平等慈,如见众生有何痛苦,当作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我救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亦不求名誉报答,不住一切相,这才是所谓同体大悲。
明白这慈悲的理论后,自然不会杀害众生,供我口腹,自然不肯取非分财物,供我挥霍,自然不肯贪爱美色,起邪淫心,因为我们已觉悟到鸡鸭鱼肉与我非二体,货财美色亦非心外别有,能贪所贪,两不可得,而众生杀盗淫者,总之曰:‘愚痴’而已。又如我们明白这慈悲理论后,对于观世音菩萨的许多感应事迹,也不会认为迷信,斥为妄诞,因为我们已知道菩萨法身与我们的本性是平等一体,惟是因为一体,所以我有所感,彼有所应,但必须是至诚恳切心,否则被贪欲烦恼所障,则与本体不易相应矣。
做任何事要时时想到因果
相信因果是佛法中一个基本的理论,人在没有成佛之前,是没法跳出因果圈子的。有这样的因,一定会产生这样的果,丝毫不能勉强。有的人做了坏事,硬说不相信因果,这种人只是自己骗自己,其实他心中毫无把握,只是口硬心里慌。
一旦恶果成熟亦无人能替他受。
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相信有因果呢?因为人类的智慧,只能及到今生今世,过去世怎样的?未来世又是怎样?都是我们知识领域以外的事。可是据佛法言,今世的因,并不一定在今世成熟,这要看这种因的性质,及轻重而定。有的因可能要来世或几世之后方才成熟。今世的果更不一定是由于今生所种的因,而可能是前世或几多世前所种的因,强烈的因是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如即在今世)结果的。但这只是指非常强的大善或大恶业而言,方能在今世见到现果。
还有,一个人种的因,并不一定全是善因,或是全是恶因,往往是多种善恶的因都有;有的果,也可能由于缘的不足而消沉,因此单看某个人某件作业(因),就很难说他一定会得如何的果。
明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看到世界上往往有许多害人利己的人,终身享乐。而不少忍让乐善的人,却常常吃亏,就不会有因果无信的感慨,更不必恨人生无是非,无果报,而生悲观彷徨的断见。
佛法说任何因,不论大小,一定会产生它应有的果。法华经上明明讲,任何微小的功德,如向佛像低头稍稍致敬,如小声唱念一、二句经句或佛号,这种小因都会渐渐成熟,最后得成佛道。所以我们倘若能随时随地想到因果,就自然而然的会种下多种善因,无论其大小,至少也可以少种点恶因,此种随时随地想著因果的习惯,一旦养成,力量是很大的。各位不妨从今天起,尝试试看,在做任何事时,都想想此事的可能因果如何,即是一种极有力量的修法。
恒心,毅力
我们都应该知道,世界上尽管有明显的确切的因果现象,然而这种因果现象的产生,却绝对不是呆板固定毫无弹性的一种机械作用,主要原因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相当自由的意志,都可以在相当的范围内随心所欲从事‘作为’或‘不为’的能力,这种‘想为’与‘不想为’所造成的‘因’便往往使后来命运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变异,例如童话故事中,乌龟与兔子赛跑的结果便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知道乌龟虽然笨拙,完全不是兔子的对手,然而勤能补拙,锲而不舍的结果,最后竟能击败骄傲自满、聪明自误的兔子。‘愚公移山’寓言中的愚公也以最大的恒心和毅力终于铲平了一座挡路的大山,而造福了无数的村民与后代的子孙。前往西域取经的玄奘,更是事在人为,有志竟成的最佳范例。
因此一个人只要有抱负、有信心、有毅力,不断克服目前的困境,并多做一些有益社会人群的事,那么在自助与天助的配合下必是可以开拓光明的前程。反过来说,一个人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便以‘天意如此’‘命中注定’或‘因果使然’来自我安慰,那么这种‘听天由命’‘逆来顺受’的宿命论所造成的‘因’当然只好任凭命运的摆布。因此千万不要误会因果完全是不可抗力的,是无可改变的作用,而应该多多注意‘人定可以胜天’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倒海之难亦有成功之日,这种积极乐观的一面。唯有如此,一个人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命运摆布下的可怜虫。
佛教的平等观
世间所谓平等的意义,是狭小的,枝末的,仅仅只讲到政治地位的平等,经济地位的平等,教育机会的平等,而不讲究彻底的平等,人生来就有很多的差别,论家世、论相貌、论品行、论智慧、论体格,就有贵贱、美丑、刚柔、智愚、强弱之分,根本就不能平等,但就佛教的教义说,这不过是假相的差别,论其理体,实是彻底的平等,所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平等。’佛教所以说平等,不是局部的,乃是全面的平等,不单说人与人平等,佛与佛平等,人与动物,人与天神鬼狱都是平等的;不单说有情平等,一切心法,一切色法,心法与色法,因法与果法,无不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本性,起颠倒邪见,遂妄见种种差别,实则各各本性依然平等,未尝改变,这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全部教义皆从此流出。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毫无作用,根本没有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一般公认的现象,并没有错。问题乃是在一个人所做所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恶,必须分辨清楚,才能正确的定论。例如一个法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属的关说,做事绝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师在监考时非常严厉,一发现违规即照章处罚,这种‘恶’便不是真正的‘恶’。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对任何人都很随和,对罪犯的判决和处罚也非常具有‘人情味’,处处予以通融,则这种‘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这些人将来的果报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
此外,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1)此人可能业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与过去的业障相较,简直还不成比例,这时自然就会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正如一个曾经贪渎或倒会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几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一样不切实际,因此必须长远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将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佛家曾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一个人为善为恶之后,有时未能立即获得应有的报应,其理由也在此。
(2)所作的善事可能并非真正的‘善’。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如果在布施时,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钓誉,那么基于这种‘自私’的动机,则布施的意义就不一样,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
(3)如果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抵销,结果也就毫无功德可言。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样。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
切莫误会分别心
有些学佛的人动不动就说:‘不要起分别心’推测他们的想法,有许多是些误会。按分别心就是思考、思索与思维的意思,也就是探求、研究、推寻等等求知的意思,这是闻思修三慧里的思慧的初步运用,也是求取开悟的基本功夫。
我们凡夫本来迷迷糊糊的,好不容易接触佛法,若不分别是非善恶、邪正好歹,再不追究人生真理,将来如何得救,如何解脱,就是佛法我们也得用心分别,至少能了解少许。
佛法里所说的‘无分别智’那是得了道果以后才能证得的‘如如智’,我们今天还是博地凡夫,若是一开始就不去分别,岂不是等于不用脑筋,而变得更为糊涂了吗?
老实说:我们今天所需要下的功夫,正是那些‘分别心’的合理运用,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深,则所见的真理愈高;我们的分别心用得愈精,则所见的真理愈明,否则便不会有进步,等到能够‘不用心自用’的阶段,那才可以‘放心’。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那才是‘无功用道’的境界。那时节,我们才可以说:‘不要起分别心’。
如何袪除自卑感
深观缘起的人,就没有自卑感。缘起哲学告诉我们:如是因加如是缘,必有所成。如果我们努力充实自己,动机纯正,一旦机缘成熟,不怕不能发展抱负。中年不成,可待老,老年不成,可待来世。一个人的脑力,体力,学历,家世若与人差不多,固然比较不易自卑,万一差得多,就必须观察三世因缘果报之理,忏悔业障,今生加倍努力,改过迁善以积福,多闻多思以积慧,使福慧俱增,自可扭转劣势,有所成就。
况且差人一等的感觉原是比较得来,不是绝对,而是相对的,既是相对的,就不是超越时空之外的,不同时间与不同的对象相比,结果便不相同,感觉也不样。一个人何必固执地与他人比,而不与他物比呢?若非与他人比不可,又何必固执地往上比,而不往下比呢?若非往上比不可,何必固执此时与他比,此地与他比,此方面与他比,而不以后再与他比,他处与他比,他方面与他比呢?
自卑的人是不会快乐的,用缘起哲学想一想,自卑原也没有什么道理,既是无道理,所以不快乐便是不必要的。
一个人优越与卑劣常无一定的标准,就算有一定的标准,而世上比我差的人何其多,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又何必自卑呢?就算天下的人都比我强,但我若与蚂蚁比,与蛇蝎、鸟兽比,我又是何其幸运|
真心,妄心
真心是宇宙的本体,因为无相,则不生不灭,故称真。妄心是万有的能源,能生诸法,因有生灭,故称妄。恐尚不够明白,现在再补充一下说明:钱好比是真心,如果不用,永远还是钱,假使想开服装店,钱就会变成服装。用钱比真心,现在钱变成服装,是否真心也变成了妄心呢?这一点须特别注意。钱虽然变成服装,但服装仍有钱的价值。钱相虽灭,钱性仍存,把衣服卖了,不是又变成钱了吗?
钱是随著人们的思想变现的,众生也是跟著无明而起惑造业所成的。相是变了,但佛性未变,只要能依教修行,去一切恶,行一切善,还是可以成佛的。现在我所要修的,就是修这个念念生灭,攀缘执著的妄心。此心灭迹,生死自了。
再者或云:妄心虽然造业,不见得都是恶业。对,但不见得都是善的,假使把恶业当作污垢,那么善业就是肥皂,而肥皂确有去污的功能,如果污垢既除,服皂若不冲洗掉,还是不干净,为了求得真正的干净,还要把水擦干,擦水的布也须放下。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此理。
所谓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可执善,亦不可执恶之意。
破无因论的迷执
许多人说:‘人生的际遇都是偶然的。’所以‘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我......’便成为一般人常用的口语了。所谓‘偶然’就是‘无缘无故突然发生’的意思,‘某人无缘无故被车撞了’‘某人无缘无故突然大叫’‘他无缘无故对著我笑’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一件事情无缘无故,怎么会发生呢?说穿了,这是无因论的迷执。
许多年前有一本书,里面有一段说到:‘生命就像凋谢的花瓣一样,风起时,花瓣纷纷飘堕,有的堕到篱笆上,有的堕到草地上,有的堕在茅坑里,有的堕到水池里,际遇不同但有一点相同,便是花瓣的命运都被‘偶然’所决定,照这样说一切既然偶然,所以成功是侥幸,失败是不幸,努力与否,品德如何,和人的成败祸福,便没有太大的关连。某人当皇帝是因为他侥幸生于帝王之家;某人三餐不继,是因为他不幸生于贫穷之家;某人高中是运气好,某人落第是运气坏。当然百分之百的偶然论、无因论者是少有的,但一般人或多或少,总以为人生的种种,总有少分或多分属于偶然或无因。
缘起哲学的看法是宇宙万物都是缘起,非偶然而生,非无因而生。一个人的成败祸福与他今生的努力有关,更与他过去的‘业’有关。过去世未曾种善因的人,这一世很难遇到贵人相助。过去世不能成人之美,这一世必是阻碍重重。每一个人今生的父母、师长、兄弟、夫妇、朋友都与自己有密切的‘缘’存在。无缘是不能相聚的。‘缘’有善有恶,善缘使人和乐相处,恶缘则令人冲突别扭。佛教说一个人的福与慧,与今生的努力当然有关,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前世修行。修福得福,修慧得慧,功不唐捐,分毫不爽。有人前生修福不修慧,故今生有福而无慧,所享受的只是一种痴福,虽身体健康,不愁吃穿,头脑却很笨。有人前生修慧不修福,故今生有慧而无福,尽管聪明绝顶,却穷苦潦倒所求不遂。有人前生修福又修慧,故今生有福有慧,身体好,相貌好,环境好,悟性敏锐,学业精进。
总之,偶然论或无因论者认为许多事情是偶然的,无因的,所以是防不胜防,无须负贪,努力也常徒劳无功。因此他们的生命是飘荡无依,妄念纷飞的。他们不敢把握现有的,因为随时会有不测之风云,他们不想劳心劳力,却常期盼有好运忽然降临。缘起论者却认为事情的发生,其原因或许难知,但不能说无因,既然事出有因,所以谨慎为要,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天下无徒劳之事。成功是众缘的配合,不只靠一己的努力,功不必尽归于己,失败虽与因缘有关,主要还是自己的福慧不足所致,须痛自勉励,不断修福修慧。
植物也有生命,可以残杀吗?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众生的定义不明,而且现在更有说:植物也有生命,植物也有感情,若说不杀生,应该既不杀动物,也不杀植物。其实生命有它的层次,植物是无情众生,动物是有情众生,所谓众生可分为三级,高级的为人类,具有三个条件:一、有活动的细胞。二、有神经的反应。三、有思想及记忆。低级的为植物,只有活的细胞,没有神经和记忆,虽有生死的反应,没有苦乐的感觉,更没有思想及记忆,所以叫做无情。中级的是动物,只有少数如狗、猴子、马、象等。高级动物有若干的记忆力,但没有思想力。至于低级动物除了神经的本能反应,没有记忆和思想,然其既有神经就有痛苦,就会怕死,所以虫蚁都会自然地知道逃避死亡的危险。植物则不然,因此杀生的定界就是能够知生怕死的动物,而不能及于植物。
佛戒比丘不可砍伐草木,是因为低级的鬼,依附草木,以草木为庇护,为了慈悲关及鬼神,不使鬼神生嗔,故不去破坏其居处,并非为了草木不可杀的理由。
佛教主张不杀生,主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一切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我们自己怕受伤害,畏惧死亡,众生无不皆然。众生的类别虽有高低不同,但众生的生命绝无贵贱、尊卑之分,如果人人发扬这种平等慈悲的精神,我们的世界,一定是和谐、和平、互助、互敬、互爱、融洽无间,将没有一人受到故意的伤害,虽然佛经中说,杀生有果报,杀人偿命,吃它半斤,还它八两,这是说明了因果不爽的事实。
佛教和其他宗教之不同
佛教的出家人是良师益友,是修行者,也是弘法者,依佛法修行,依佛法度人,修养心性,修养道德,依佛法救人,而不是神的使者,更不是灵媒,领天命等,也不是依咒力、术力、鬼力迷人。
佛法讲真理,讲修养道德,修心性,一般人皆喜欢讲神通,讲灵验,感通,感应,若依咒力、术力、神力来救世度人,咒力、术力和道德力、修行力,何者可靠?鬼力、神力和佛力、菩萨力,何者可靠?何者正何者邪?何者真假?必须有智慧的人,才能够有所选择,‘佛度有缘人’。
俗语说:‘卖酒说酒香,卖花说花红。’信仰什么教,即说什么教好,乃是必然的事,可是我们何不拿来比较一下,衡量何者是真,有真理才有正确的目标,有正确的目标,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否则一旦走上魔道,自己还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冤柱。
奇怪的是,正言正语真理,每每人不爱听,邪言邪语、谣言欺骗的话,却有人偏爱听信。俗说:公有公理,婆有婆理,正有正理,邪有邪理,歪人有歪理,你说你对,我说我对,依什么为标准?若是信佛者,当然依佛经所说为标准,各教依各教的经典。妖魔鬼怪,偏偏拿各教的经语改一改,参杂些邪言邪语,让人正邪难分,所说都是一些谣言乱语,恐吓之语,所以没有智慧的人,正邪难以分别,就此步入邪道,实堪怜悯。
世间万事,必须依理智辨别正邪,盲目的信仰,都会走火入魔,而自己还不知道。最好的方法,首先应该探讨和研究,比较看看,千万不可误入邪教,吃亏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辨魔
修道如行路,不怕遥远,但怕歧途。路虽远,只要不停地往前行,就与目的地逐渐相近。如果误入歧途,除了回头再走正路之外,那就与目的地逐渐相远。普通人走错了路,看看情况不对,还可以知道折回来。修道走错了路,除有特殊的因缘使他回头之外,势必一直错到底。
旅行者所以误入歧途,只因歧途和正路极为相似。修道者所以走上错路,更因为有人在歧路口上诱导。这就是那些魔外鬼神之流。他们所诱导的歧路,往往比正路更具吸引力。例如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学佛有了相当的定功,就会出现神通。最普通的是知过去未来之事,或知他人心中之事。虽然如此,但事实上学佛几十年未必就能得到这些神通。因为神通要由定力而来,譬如水在静止的状态,才能照见人影。学佛未曾真实用功,没有定力,犹如动荡不停的水,那里能有观照之用,那里能得神通。然而一些妖魔鬼怪,却能使毫无定功的人忽然知道过去与未来,或知他人心事,或变成最好的口才。不但如此,鬼神们还会冒充天帝,冒充菩萨,甚至冒充佛,来向众生说法,就像陀罗尼、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法,他们都会说。以致一般人误信他们是佛菩萨再世。误信之后,就受他们的言语、手势,甚至意思指挥,一步一步的远离正道。
万法没有两者完全相同,外道鬼神虽能冒充佛菩萨说法,也能表现各种神通,但不论如何相似,必与佛法有最大的差异处。佛法自始至终不离因果,学佛不论有无神通,但是如法修行,必然渐渐的减轻烦恼,以至断惑证真。大乘起信论说,诸魔外道鬼神说法说到最后,总是教人不信因果,以及教人贪求世间名利之事。愈贪名利,愈增加烦恼。愈增加烦恼,愈在六道中沉沦。明白此理,则不论今世诸魔如何横行,皆能识破。
智慧与聪明
目前有许多人都是有知识而无智慧,聪明绝顶却缺乏远见,平常说话头头是道,满腹经论,做事非常精明而能干,然而却缺乏明辨是非,判断善恶的睿智,更不明白人生的真谛,生命的目的,以及人身的可贵,因此凡事都只有考虑自己目前的利益或享受,而丝毫不明了将来有一天因果循环,善恶报应的可怕。这些人由于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趋善避恶,择善固执的观念,因此在贪婪美色,心猿意马,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的情况下,往往会做出糊涂颟顸,违背良心,甚至伤天害理的罪恶行为。
由于目前我们的教育似乎都十分偏重知识和智育,以适应升学的需要而极端忽视智慧与正见的培养,因此造成了目前社会上犯罪事件日益恶化的现象,这是一件令人担忧的趋势。
穆罕默德曾经说:‘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乃是他在人间的德行。’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明了因果、道德与善行的重要,那么他就不会过分贪图今生的、眼前的物质享受和感官的满足,也不再浑浑噩噩,终生只在追一己的名利和私欲,相反的他可能会竭尽心力,贡献社会以便创造更多的德行和善行。
看破,放下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圆觉经云:‘当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这是告诉我们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们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集,无论富贵贫贱,都有苦的感觉,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穷人为生命而争,情犹可原,富人为享受而争,颇不应该,钱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没有它固然不行,太多也没有什么好处。用的得当,可以济弱扶倾,造福社会,如果为子孙的衣食而积蓄,说实在的那等于是害他们。
利不可贪,名也不可好。须知只是个抽象的名称,既不能御风寒,又不可解饥渴,倘若名符其实,当有劝善之功,否则难免助虐之过。我们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执太重,尤其一般人所认识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灭的,不净的,是八苦的仓库,是生死的根源,我们要想离苦得乐,就应该把这个假我当作一辆破旧的脚踏车,虽然没有经济价值,但是可以利用作为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观,那么放下就比较容易了。不过想放下,必须先要看破,还要决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彻底,必须用一贯作业的办法,来应付一切诸法,才会成功,如果是断章取义,永远收不到效果。
不可执理废事
古德云:‘执性废修,如贫士拾豪家之券;著事迷理,类童蒙读古圣之书。’盖童蒙读书,虽不明理,果能熟读,天长日久,自能融会贯通,仍有悟解之望,如愚夫愚妇只知念佛,不研经教,但能至诚恳切,老实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必能往生。聪明人谈玄说理,自以为深通经教,高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致念佛亦不念,三宝亦不拜,不诚不敬,而欲求解脱,实无可能,所以著事迷理,远胜于执性废修。盖愚人但重事相,发于至诚,能有成就,比之聪明人只尚空谈者,大有天渊之别。
报恩,念佛
学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轮回,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愿学者,其故安在?就是不肯学佛。此类人自以为见解比佛还高明,对佛所说之法尚有欲批评检讨之处,此之谓世智辩聪,为人生八难之一,实为最可怜悯者。
净念,染念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佛缘,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观想,名相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念佛之胜方便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直如之本体,即是趋向真如之妙用。
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学佛,念佛是迷信吗?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据‘北平科技报’刊登一段报导,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婆罗门教与佛教’前几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平行之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贡献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择善固执
一个人要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要成圣贤,或自甘堕落也全然决于一心,因此,‘祸福无门,由人自召’一个人命运的改造,主要还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时应该培养‘智慧’和正见,以及择善固执的意志,才不会见异思迁,而误入歧途。
学佛纲要
佛经卷帙浩繁,义理丰富,不易修学,但有一个纲领,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时的,但有轻重之分,在未花开见佛时,重在自行,见性以后,重在化他。
舍之要义
随便修一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此乃一多无碍的境界。如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法,用一布施即可总持。
布施摄一切法门,唯有舍,智慧才能现前。经中处处开示,祖师也时常劝勉,有几人肯做?舍不是舍财一种,六种根本烦恼要舍,二十种烦恼要舍,最重要乃舍脾气,不要有个性,莫随俗见。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心好何必做善事?
我们时常听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够了,何必做什么善事?’‘我们只要心里不存恶念,不害人就够了,何必信什么因果?’这些话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细加推究,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心中不存恶念,不去害人固然是很好,然而充其量,不过是消极,却不能行善积德,增加善业,因此过去(或前世)所造成的业障,自然也无法获得丝毫的消解,将来因缘一到,各种应受的果报,也就必须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时,从未行善,尸位素养,未能善尽应尽的职责,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结果也可能在无形之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恶,况且是不是真能做到‘我的心好就够了’也是问题,因此千万不应误解,应该向前再进一步‘行善积德,勤种善因’唯有如此,将来才能消灭业障,享受善报。
无生法忍
经云:‘众生无有生’是见众生与真如理体无二。无生法忍是初住菩萨破无明、见法身。忍是认可之意。忍亦作完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萨地位不简单,是多生多劫修的。修净土的人当生即可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初住菩萨地位相等,比阿罗汉高得太多了。修净土能得到这样的便宜,使人难以相信,所以阿弥陀经上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