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圣严法师《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圣严法师《莲池大师的净土思想》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为莲池大师的看法是基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观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众生,那末,我们念佛便成了诸佛心内的众生,念的也就是众生心中的诸佛。这便是顿教。

再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谓念极归空,也就是无念之念,名为真念。因此,终日念佛,主要是达于无念,即达无念之理,求生净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谓不生而生,生实不生。亦正所谓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的意思。这个思想,便是禅净同归的理论根据了。

信愿行的净土实践

莲池大师认为净土法门的行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必定能够往生,也当究竟成佛。故于阿弥陀经中,释尊要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二、愿——如果只信而不发愿,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弥陀经要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行——不仅发愿,尚必须更进一步,常行精进,念念相续,勿使间断,例如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信、愿、行的三个条件,乃是往生净土之三种资粮,并且缺一不可。因为这三种资粮,实即如环无端、交替前进的三大修持要素。

在这三种资粮的第三种“执持名号”的修持,也即是闻思修三慧的内容:
一、闻慧——经说“闻说阿弥陀佛”之后,始知执持弥陀名号,所以此为闻慧。
二、思慧——执持的“执”,乃是在闻得弥陀名号之后,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么接受,当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执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后,保守不舍,恒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续的修慧。

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为三种:㈠出声称念弥陀如来的名号,叫做“明持”。㈢不出声而心念者,叫做“默持”。㈢微动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刚持那样的,叫做“半明半默持”。

在念佛之际,又分有计数念及不计数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论斗的记算他念佛的数字。这在莲池大师,不作硬性规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计不计数,均随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无关宏旨。

一心不乱的道理

所谓一心不乱,即是将我人的心,专注于一境,而非散乱妄想的一种情态。

但此当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两面来说。

事的一心,是在执持名号之时的忆念,也就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常念此佛名号,字字分明,缘虑相续,不间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别无二念,因此而将贪嗔痴等的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若到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仅能调伏烦恼,尚未能够破除烦恼。

再说理的一心,此即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尚须反观审察此亿念常念的根源,达于极点,即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但此也有两个阶段:

第一、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没有一个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

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无,离四句义,言思路绝,莫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的的确确,唯与清净本然的理体契合。此即是纯粹不涉一点事相的理观,当此观力成就,即进入见道位,即能破除烦恼杂心了。

此所说的理之一心,含摄极其深广,例如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华严经的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的观佛真如法身,都是这个一心的意思。又如观无量寿经所说,至诚等的三心、起信论所说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论所说清净等的三心,乃至华严经的十心,宝积经的十心,也无不具于这个一心之中。还有净名经所说的八法,德云比丘所说的二十一种念佛门,也不外此理之一心。

此在菩萨名为念佛三昧,在达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禅。所以,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于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

可见的念佛虽然容易,道理实不简单,若非念至一心不乱,那就非常的肤浅了。因为莲池大师所见的念佛法门,实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的,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

莲池大师又根据宗密大师的的普贤行愿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为四种:
一、称名念佛——即指阿弥陀经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观像念佛——注目观瞻所供的佛像。
三、观想念佛——依据观佛三昧经及十六观经所说的方法,以心眼来观想如来的身相。
四、实相念佛——即是摆脱了生灭、空有、能所等的观念,也绝离了言说、名字、心缘等观念,专念自性本净的天真的佛,例如华严经所说的“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就是指的实相念佛。

在此四种念佛方式之中,后后胜于前前,以称名念佛量浅近,实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实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顾,并非别出方便。

我们知道,清凉澄观是将禅宗摄于顿教的,莲池大师为标禅净同归之说,所以也将净宗的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判入顿教。因为莲池大师的看法是基于“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观念,既然心即是佛,佛亦即是众生,那末,我们念佛便成了诸佛心内的众生,念的也就是众生心中的诸佛。这便是顿教。 再说,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所谓念极归空,也就是无念之念,名为真念。因此,终日念佛,主要是达于无念,即达无念之理,求生净土,也就了不可得。此正所谓不生而生,生实不生。亦正所谓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的意思。这个思想,便是禅净同归的理论根据了。信愿行的净土实践莲池大师认为净土法门的行者,必须具备信、愿、行的三个条件:
一、信——深信生佛不二,众生念佛,必定能够往生,也当究竟成佛。故于阿弥陀经中,释尊要说:“汝等皆当信受我语。”
二、愿——如果只信而不发愿,那是到不了西方的,唯有要求往生,才得往生,所以阿弥陀经要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三、行——不仅发愿,尚必须更进一步,常行精进,念念相续,勿使间断,例如阿弥陀经所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信、愿、行的三个条件,乃是往生净土之三种资粮,并且缺一不可。因为这三种资粮,实即如环无端、交替前进的三大修持要素。在这三种资粮的第三种“执持名号”的修持,也即是闻思修三慧的内容:
一、闻慧——经说“闻说阿弥陀佛”之后,始知执持弥陀名号,所以此为闻慧。
二、思慧——执持的“执”,乃是在闻得弥陀名号之后,予以接受的功用,用什么接受,当然是心,以心接受,便是思慧。
三、修慧——执持的“持”,乃是接受之后,保守不舍,恒常不忘之意,所以就是念念相续的修慧。念佛的修持方法,又可分为三种:㈠出声称念弥陀如来的名号,叫做“明持”。㈢不出声而心念者,叫做“默持”。㈢微动口唇而念,像咒家的金刚持那样的,叫做“半明半默持”。在念佛之际,又分有计数念及不计数念,有人乃至用小豆论斗的记算他念佛的数字。这在莲池大师,不作硬性规定,只要你能持名念,计不计数,均随各人的所便而行。念佛的功能,要在一心不乱,数目多少。无关宏旨。一心不乱的道理所谓一心不乱,即是将我人的心,专注于一境,而非散乱妄想的一种情态。但此当分“事的一心”及“理的一心”之两面来说。事的一心,是在执持名号之时的忆念,也就是口中称佛名号,耳中闻佛名号,心中常忆常念此佛名号,字字分明,缘虑相续,不间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别无二念,因此而将贪嗔痴等的烦恼杂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若到这一地步,即已得到信力的成就,唯其仅能调伏烦恼,尚未能够破除烦恼。再说理的一心,此即闻佛名号之时,不唯忆念常念,尚须反观审察此亿念常念的根源,达于极点,即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为一心。但此也有两个阶段:第一、能念所念,更无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别无一个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我的心中也没有一个能念的佛在,唯即一心而已。第二、能念所念,都是非有非无,离四句义,言思路绝,莫可名状。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无见尽,的的确确,唯与清净本然的理体契合。此即是纯粹不涉一点事相的理观,当此观力成就,即进入见道位,即能破除烦恼杂心了。此所说的理之一心,含摄极其深广,例如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华严经的一行念佛一时念佛、起信论的观佛真如法身,都是这个一心的意思。又如观无量寿经所说,至诚等的三心、起信论所说直心等的三心、往生论所说清净等的三心,乃至华严经的十心,宝积经的十心,也无不具于这个一心之中。还有净名经所说的八法,德云比丘所说的二十一种念佛门,也不外此理之一心。此在菩萨名为念佛三昧,在达摩即是直指本源的禅。所以,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道理即在于此念佛至理之一心的境界而已。可见的念佛虽然容易,道理实不简单,若非念至一心不乱,那就非常的肤浅了。因为莲池大师所见的念佛法门,实在是极其简易而又极其精深的,在简易的实践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莲池大师又根据宗密大师的的普贤行愿品疏,把念佛的方式分为四种:
一、称名念佛——即指阿弥陀经所示的持名念佛。
二、观像念佛——注目观瞻所供的佛像。
三、观想念佛——依据观佛三昧经及十六观经所说的方法,以心眼来观想如来的身相。
四、实相念佛——即是摆脱了生灭、空有、能所等的观念,也绝离了言说、名字、心缘等观念,专念自性本净的天真的佛,例如华严经所说的“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就是指的实相念佛。在此四种念佛方式之中,后后胜于前前,以称名念佛量浅近,实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实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顾,并非别出方便。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