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是大烦恼,从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之苦,均是受了爱的害,现在还不肯舍弃,真是愚痴!布施以修舍,佛经中有所谓“一切施”,施舍到了极处,爱根自然能断。(指一般男女的情情爱爱和占有的爱,不是那种无私的大爱。)
○ 家是贪爱束缚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无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来说,出家在家没有区别。菩萨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缘的凑合,故不会受家庭的系缚。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爱与烦恼;明此理,要教导一家人深信佛法,净化家庭。
○ 住的地方认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应当作旅馆,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为那个庙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个住处就不能遍法界现身,现在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处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权,有主权就受主权的约束。买一辆小包车要有存车的地方,保养管理,还要洗车、擦车、上油、缴各种税捐,办理保险,种种手续麻烦极了;若要雇司机开车,还要替他安排宿舍,问题更多,等于替车服务,被他拖累。不如坐计程车,招手即来,付钱即去,……。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费,也不要纳房捐,我活着的时候用它,死后谁住都行,岂不自在,何必买房子为儿女置产业?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果有福报,他还能看得上这所公寓吗?
○ 凡夫终日忙禄,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摄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诵,妄念依然压倒正念;亦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等道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随境而转,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此皆由於从来未曾摄念观心,从未於不著相及二边不著的道理体会了解,以致如此,实为可怜!至于现在工业社会,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顾如何赚钱,在功名事业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羡其能干,称誉备至,其实此种人最可怜悯。因其一心向外驰求,实与佛法根本教义背道而驰,纵能在今世富贵双全,岂能保持永久?辗转下劣乃必然之结果,可悲也矣!
○ 学佛人若贪欲多必然妨碍道心,钱多会使道心不坚,因有牵挂必发生障碍。
○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佛法就是一个“舍”字,能舍得一分,道业即增进一分,舍得多道业高。若贪求无有厌足,必定入三恶道,一入恶道再想出头就难了。
○ 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 世间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实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恶业因所结的果,现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列为八苦之一了。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财富是由前生财布施得来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来的。有许多人发了意外之财,不但病魔缠绵,损失殆尽,且把老本花掉,此种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贪求,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守住了,心地才清净;心地清净,决定往生。“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
○ 现在学佛的人,多数不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总要想先买一所公寓,有个安定的处住,生活求其舒适,饮食要求营养,收入总嫌不够;生活过得富裕快乐,有空闲的时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经拜佛,听听经,跑跑道场,吃吃素斋。此不过表面上冒充佛子,论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有此种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轮回。要知学佛要下决心,一心求生,不必顾虑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护法龙天护持,不虞生活无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为自己生活打算,则护法神也就乐得的休息一番便了。还有同修,总想找一个清净地方修行;须知掩关潜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险著。古人说:“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若是修行程度不够,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还会招魔,出大毛病。
○ 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着他,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决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为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 观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观才能断得了贪爱。
○ 晏居之时,菩萨与凡夫不同,一则贪染,一则离欲。佛将五欲比作毒箭,对财色名食睡有贪爱之心,即不能行菩萨道。初发心的菩萨,明其理谓之解悟;在日常生活当中朝此方向走,等到了行与证的悟境时,即不在六道轮回,脱出生死。
○ 学佛者心中有名闻利养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远离五欲六尘,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识。
只要自己心中清净,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若老实念佛绝不会招魔。
○ 修供养是明心见性的方法,证菩提的适当法门。但有所求,即与供养布施之义相违,即变为人天有漏的福报。
○ 经中常常开示,一切烦恼归纳之即是一个贪字,贪欲为一切祸患之根本。对治贪欲要用布施,贫穷布施难,其实布施功德大小与所布施之金钱数字并无关系,要看有无菩提心。若以清净心布施,其功德无量无边;一著相即变为人天福报,是世间痴福成为三世怨。
○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智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 烦恼即菩提,千万不要误会,必须建立在离世间上。如何离世间?世间是由分别执著而来,以转识成智说,前五识及第八识是随著第六七识而转,六识是分别,七识是执著。无分别,第六识即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是人我执、法我执,不执著即转为平等性智。第六七识一转,因而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凡是帮助我们离开分别执著的即是佛法,如果是增加我们分别执著的即是魔。
○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何意义?如仅为了衣食利禄,则人生毫无价值可言。争名夺利必须心毒手辣,造诸众罪,来生更受苦报,人无智慧必走此路。贪心断了即了生死,依金刚经说身命尚可布施,还贪什么?自杀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为何不牺牲一切,为众生做点事,把这一生的精神体力供献给社会国家,服务人群。先从身见上转,转为妙观察智。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得无欢喜心,失无惋惜心,无得失之心即了生死,无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现在就干,即与佛菩萨一样。
○ 贫穷布施难,但穷人亦能随修坚固,小小布施能与性相应,即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穷人无钱布施,可以出力,对于善举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
○ 培福报通常都讲布施,财施得福,法施得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经中说:“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无上菩提大道?盖布施可以断贪爱。贪爱是烦恼之本,贪心断尽,烦恼亦断尽。
○ 布施人人可修。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修法布施,在家二众修财施与无畏施。故弘扬佛法,在家二众更应负大部份的责任。
○ 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来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门,即是布施,布施即舍离生死流转。每人均愿舍生死,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此是执著不肯放下,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连身体也要布施给众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正放下的时候也是正提起的时候。把身体留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以五欲六尘作佛事,“我见”没有了,哪里还有疲厌?哪一个受苦?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佛法说“法喜充满”,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生即能作到。
○ 世出世间一切成就,即在舍忍二字,若著了相,舍与忍均不能圆满。著相修六度即是六种有漏的善业,来生不过受人天福报,佛法与世间法即在著相与离相二者之间的分野。六度中先说布施,也有深意,因舍有遣执之功,破我之能,最与般若密切;若想修福,必须布施,离相修福,得清净福报,这种福报是自然的、是清净的、不著相的。
○ 佛法是宿命论又非宿命论,迷在境界中即受命运的支配,以业力作主宰,觉了即非宿命论。《了凡四训》在台湾流通不下五十万册,但有几人能依之而行?如照之行即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任何东西有丝毫的贪爱,布施度即未圆满,乃至对于自己的身体亦不可执著。金刚经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布施,菩萨布施重在离相,心不著相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眼前所有内外财一切不执著,如养儿女也是布施,身体一天勤劳亦是布施。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庞居士之沉财宝于江心,他说好事不如无事,只不过为了劝诫一般行善著相的人,示范一番而已,妙在此处。学佛即要在这个地方著眼,才能做到离相,正在修善时,亦正在离相时。
○ 三轮体空平常多举布施为例,无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与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与所施对方接受的人。其实作任何佛事救护一切众生,均应三轮体空,否则与本性不相应。离相非常难,离相即见性。世间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属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离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内。
○ 对于一切庄严境界不发生爱好之心,才能遍往十方世界佛刹,若有乐著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圆融的,大彻大悟之人决无门户之见,谤禅谤净均属不通之人。学佛人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脱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分家。真学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学佛的是求名闻利养、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 念佛求往生不要说再等几年,再等几年就来不及了。如果能对四谛法(苦、集、灭、道)有深切的了解,一定可以放下了,如果说已经看破,而仍然放不下,实在未看破,所谓知难行易,真实不虚。
○ 爱是大烦恼,从无始劫来生死轮回之苦,均是受了爱的害,现在还不肯舍弃,真是愚痴!布施以修舍,佛经中有所谓“一切施”,施舍到了极处,爱根自然能断。(指一般男女的情情爱爱和占有的爱,不是那种无私的大爱。)○ 家是贪爱束缚的根本,一般人都免不了。无家,孤苦零丁,是苦;有家,上有父母下有妻子,仰事俯畜,苦上加苦。就修行之成就来说,出家在家没有区别。菩萨知家是空的,家庭的集合也是因缘的凑合,故不会受家庭的系缚。不明此理,家庭只有情爱与烦恼;明此理,要教导一家人深信佛法,净化家庭。○ 住的地方认作是自己的家,就被圈住了,应当作旅馆,住一天算一天,就自在了。在家人如此,出家人更要作此想,如以为那个庙是我的就糟了!自己如果有一个住处就不能遍法界现身,现在住所只能作自行化他的处所。一切相重在受用,不在所有权,有主权就受主权的约束。买一辆小包车要有存车的地方,保养管理,还要洗车、擦车、上油、缴各种税捐,办理保险,种种手续麻烦极了;若要雇司机开车,还要替他安排宿舍,问题更多,等于替车服务,被他拖累。不如坐计程车,招手即来,付钱即去,……。住公家配的房子,住一天算一天,既不要付房租及修理费,也不要纳房捐,我活着的时候用它,死后谁住都行,岂不自在,何必买房子为儿女置产业?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他如果有福报,他还能看得上这所公寓吗?○ 凡夫终日忙禄,应酬既多,回家又不摄心静虑。虽然每日早晚两课,而心中未曾一刻安宁;尽管念诵,妄念依然压倒正念;亦从不体会到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等道理。因之修身多年仍然随境而转,自己作不了主,得不到佛法的益处。此皆由於从来未曾摄念观心,从未於不著相及二边不著的道理体会了解,以致如此,实为可怜!至于现在工业社会,一般人民一天忙到晚,只顾如何赚钱,在功名事业方面或有一番成就,世俗人羡其能干,称誉备至,其实此种人最可怜悯。因其一心向外驰求,实与佛法根本教义背道而驰,纵能在今世富贵双全,岂能保持永久?辗转下劣乃必然之结果,可悲也矣!○ 学佛人若贪欲多必然妨碍道心,钱多会使道心不坚,因有牵挂必发生障碍。○ 对五欲六尘起贪求心,无有厌足,道业难以成就,往生净土必有障碍。只要对于世间一丝毫贪求心都没有,即可随时往生,感应道交亦从此处来。佛法就是一个“舍”字,能舍得一分,道业即增进一分,舍得多道业高。若贪求无有厌足,必定入三恶道,一入恶道再想出头就难了。○ 六根接触六尘,世人以为是乐,其实是苦。五欲六尘乃是生死冤家,生活苦才能激发道心。佛训示以苦为师,太苦了必然想办法脱离这个娑婆世界,所以生活环境不好的人未必不是幸福。○ 世间事均是假的,人到老年患得患失之心更重,其实人生一切遭遇都是前世善恶业因所结的果,现在遇到了只有忍受;如自己想如何便能如何,佛就不把“求不得”列为八苦之一了。人生一切境遇皆受因果律之支配,今生之财富是由前生财布施得来的,今生的智慧是由前生法布施得来的。有许多人发了意外之财,不但病魔缠绵,损失殆尽,且把老本花掉,此种事例世上所在多有。所以人不必贪求,要放下一切,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守住了,心地才清净;心地清净,决定往生。“看破”是真学问,“放下”是真功夫。○ 现在学佛的人,多数不愿意离开这个娑婆世界。总要想先买一所公寓,有个安定的处住,生活求其舒适,饮食要求营养,收入总嫌不够;生活过得富裕快乐,有空闲的时候,研究佛法,念佛念经拜佛,听听经,跑跑道场,吃吃素斋。此不过表面上冒充佛子,论其心只希望在娑婆世界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并不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有此种懈怠的心情即不可能往生,永在六道轮回。要知学佛要下决心,一心求生,不必顾虑自己的生活。只要心在道上,自有护法龙天护持,不虞生活无著。如果心不在道上,每天为自己生活打算,则护法神也就乐得的休息一番便了。还有同修,总想找一个清净地方修行;须知掩关潜修固然有功效,但也是修行人的险著。古人说:“不悟道不住山,不破参不闭关。”若是修行程度不够,而妄想入山清修,恐怕修不好还会招魔,出大毛病。○ 凡夫对于身体太重视,唯恐委屈了他,恐怕累着他,不能精进之原因在此。古大德念佛念到筋疲力尽还要念下去,身体毁灭都可以,佛号决不间断,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若稍为顾惜自己的身体,还要多活几年,佛号就念不下去了,稍存此种思想,就去不了极乐世界。○ 观是看破、止是放下,有止观才能断得了贪爱。○ 晏居之时,菩萨与凡夫不同,一则贪染,一则离欲。佛将五欲比作毒箭,对财色名食睡有贪爱之心,即不能行菩萨道。初发心的菩萨,明其理谓之解悟;在日常生活当中朝此方向走,等到了行与证的悟境时,即不在六道轮回,脱出生死。○ 学佛者心中有名闻利养之念,必定招魔。真有道心者一定远离五欲六尘,名利心放不下者必不是善知识。只要自己心中清净,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若老实念佛绝不会招魔。○ 修供养是明心见性的方法,证菩提的适当法门。但有所求,即与供养布施之义相违,即变为人天有漏的福报。○ 经中常常开示,一切烦恼归纳之即是一个贪字,贪欲为一切祸患之根本。对治贪欲要用布施,贫穷布施难,其实布施功德大小与所布施之金钱数字并无关系,要看有无菩提心。若以清净心布施,其功德无量无边;一著相即变为人天福报,是世间痴福成为三世怨。○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菩萨修行宗旨在转识成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智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烦恼即菩提,千万不要误会,必须建立在离世间上。如何离世间?世间是由分别执著而来,以转识成智说,前五识及第八识是随著第六七识而转,六识是分别,七识是执著。无分别,第六识即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是人我执、法我执,不执著即转为平等性智。第六七识一转,因而前五识变为成所作智,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凡是帮助我们离开分别执著的即是佛法,如果是增加我们分别执著的即是魔。○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有何意义?如仅为了衣食利禄,则人生毫无价值可言。争名夺利必须心毒手辣,造诸众罪,来生更受苦报,人无智慧必走此路。贪心断了即了生死,依金刚经说身命尚可布施,还贪什么?自杀的人太可惜,既然自己生命都不要,为何不牺牲一切,为众生做点事,把这一生的精神体力供献给社会国家,服务人群。先从身见上转,转为妙观察智。一切万法如梦幻泡影,得无欢喜心,失无惋惜心,无得失之心即了生死,无得失之心即大自在,现在就干,即与佛菩萨一样。○ 贫穷布施难,但穷人亦能随修坚固,小小布施能与性相应,即能随顺坚固一切善根。穷人无钱布施,可以出力,对于善举能助一臂之力亦算布施。○ 培福报通常都讲布施,财施得福,法施得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经中说:“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无上菩提大道?盖布施可以断贪爱。贪爱是烦恼之本,贪心断尽,烦恼亦断尽。○ 布施人人可修。佛门有四众弟子,出家二众修法布施,在家二众修财施与无畏施。故弘扬佛法,在家二众更应负大部份的责任。○ 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此四字作起来不容易,但有一方便法门,即是布施,布施即舍离生死流转。每人均愿舍生死,而每人均抓得牢牢的,此是执著不肯放下,与佛法背道而驰;不但身外之物要布施光光的,连身体也要布施给众生。大乘佛法是即世间而离世间,正放下的时候也是正提起的时候。把身体留在世间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以五欲六尘作佛事,“我见”没有了,哪里还有疲厌?哪一个受苦?身都放下了,何况身外之物!佛法说“法喜充满”,即是自在之意,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生即能作到。○ 世出世间一切成就,即在舍忍二字,若著了相,舍与忍均不能圆满。著相修六度即是六种有漏的善业,来生不过受人天福报,佛法与世间法即在著相与离相二者之间的分野。六度中先说布施,也有深意,因舍有遣执之功,破我之能,最与般若密切;若想修福,必须布施,离相修福,得清净福报,这种福报是自然的、是清净的、不著相的。○ 佛法是宿命论又非宿命论,迷在境界中即受命运的支配,以业力作主宰,觉了即非宿命论。《了凡四训》在台湾流通不下五十万册,但有几人能依之而行?如照之行即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任何东西有丝毫的贪爱,布施度即未圆满,乃至对于自己的身体亦不可执著。金刚经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布施,菩萨布施重在离相,心不著相不是什么都不要,而是眼前所有内外财一切不执著,如养儿女也是布施,身体一天勤劳亦是布施。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庞居士之沉财宝于江心,他说好事不如无事,只不过为了劝诫一般行善著相的人,示范一番而已,妙在此处。学佛即要在这个地方著眼,才能做到离相,正在修善时,亦正在离相时。○ 三轮体空平常多举布施为例,无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与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与所施对方接受的人。其实作任何佛事救护一切众生,均应三轮体空,否则与本性不相应。离相非常难,离相即见性。世间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属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离相,不著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内。○ 对于一切庄严境界不发生爱好之心,才能遍往十方世界佛刹,若有乐著之心即是凡夫。佛法是圆融的,大彻大悟之人决无门户之见,谤禅谤净均属不通之人。学佛人心中一定自在,自在、般若、解脱是三位一体的,不能分家。真学佛的是了生死、成佛道,假学佛的是求名闻利养、求享受,能知此理即可明辨是非。○ 念佛求往生不要说再等几年,再等几年就来不及了。如果能对四谛法(苦、集、灭、道)有深切的了解,一定可以放下了,如果说已经看破,而仍然放不下,实在未看破,所谓知难行易,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