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参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信女人们:
记得在今年春夏之间,佛光山传授三坛罗汉期戒法时,我和他们讲了“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今天我要和各位讲“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
“十无”与“十有”,看起来是两个极端,其实,“色即空,空即是色”,无和有之间并不存在鸿沟,无和有只是一物的两面。
你们各位既然有心来参加“短期出家”,就算结下出家的因缘,播下出家的种子,将来,身虽然没有出家,但心已出家。自今日起,在佛道上应建立“十有”的思想,作为修道、做人、处世、精进的目标。
佛教信众,是过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世间为主,生活上是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有,是有限量,有穷尽,而欲望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如何让我们这颗有求的心,在“有”的上面,有的自在,有的宽广,有的净化,有的满足?兹提出十点意见,说明如下:
一.有宇宙之心
佛陀说:“心如虚空,量周三界”,王阳明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因为吾人的真心,实在不易相比。“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教的一切道理,都是为了正心,正心才能入道。一个人忙忙碌碌几十年,为了四大之身百般辛苦,为了亲人眷属百般辛苦,为了私我欲望百般辛苦,为了功名利禄百般辛苦,却很少人为了自己的心去探个究竟,终于迷失在世间。
人,如果是一个追求者、探索者,应该要追求探索自己的心,从变幻灵动的心中找到真实的自己。这个“我”,不是身高多少尺,不是眼耳鼻舌貌,不是外形外相,而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的本来面目,这颗真如自性的真心才是我们自己。佛教讲到真心,有很多比喻:
心如大海,能容纳百川;
心如大地,能普载万物;
心如虚空,能包容一切;
心如良田,能生长万法;
心如光明,能普照十方;
心如能源,能发挥潜力;
心的能,具有无比威力;每个人的心,也各有好坏的性能。有的人性能好,心性无染,远离妄缘,凡事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饱能饿、能苦能乐、能荣能辱;有的人性能不好,身惹尘埃,心随欲境,凡事不分大小、不识有无、不知进退、不能饱饿、不辨苦乐、不明荣辱,这个心就不好了。
心的好性能,是遍布流广,潜力无限,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你如何觉得自己拥有这宇宙之心呢?
(一)包容是宇宙之心
佛,在我们的信仰心中;光,在我们的慈悲心中;山水天地森罗万象,在我们的包容心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心量如何?”“我的心能包容多少呢?”
佛光山在我们心中吗?过去,有人要上山出家,问我有什么条件?我告诉他:出家不是交易,没有什么条件。但要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有僧伽的资格,我问他:
‘佛光山是谁的?’
有些人会说:‘佛光山是你星云的。’
这种分别你我的心识,是修行的阻碍。你在我的地方出家,你能永远安住吗?我的地方不一定很好,稍不合意,你住久了也会厌离,“桃源虽好,终非久恋之乡”,你没有共识,没有融合,你能安心立命吗?
佛光山是谁的?“佛光山是我们自己的!佛光山是我们佛光人的!”佛陀教义在佛光山发扬,光明妙法在佛光山弘传,诸佛菩萨在佛光山示现,十方善信在佛光山云集,你住在这里,出家修行在这里,你就会很欢喜。只要你心里有佛菩萨,你就是佛光山,佛光山就是你,你会觉得佛光山很可爱。家是你的,你觉得家很可爱;父母兄弟姊妹与你同心,你和他们没有隔阂;亲戚朋友与你同道,你们亲密和谐;国家社会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和国家社会息息相关;同参道友、芸芸众生都是我的法侣,我能够包容兼善天下;宇宙一切都以包容心看待,你就会去珍惜它、爱护它。
现在的人不好相处,常常糟蹋朋友、轻视伦理、浪费物质,就是他们的心太小,不能包容,不能宽厚,不能“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人间纷纷扰扰由此生起。所以,我们要有“宇宙之心”,包容一切,这个世界就会在人人包容、处处融合里变成净土。
(二)慈悲是宇宙之心
真正的慈悲,也是“宇宙之心”。
现代社会讲究有爱心,爱心是有对待,有人我的分别。慈悲,是没有人我对待,没有亲疏分别的,是把别人看成自己一样,给予慈悲。对亲爱的人有慈悲,对不相识的人更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心,这就是“宇宙之心”。
佛教里修行的人,为了草木的生长,不忍随便践踏脚下的草木;为了可怜飞蛾的扑火,宁可晚上不点灯火;为了过往的鸟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为了雨季中的虫蚁,宁可安居不作远行,这都是慈悲心所致。有慈悲的人,能处处为人着想,时时包容一切众生,这就是宇宙的大心。
(三)感恩是宇宙之心
一般稍有德性的人,对别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何况是我们学佛的人?佛经中,教我们要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就是弥天盖地的报恩心。
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备受辛苦劬劳,才使我成长。成人以后,有时不能甘旨奉养,不能随侍左右,不能恒顺慈心,不能光耀门庭,空受父母哺育,真是惭愧。今日有缘学佛,更应感念父母深恩,以佛法的功德超脱父母,乃至生生之父母,才能无忝所生。
世间若无师长,何能知礼达义?又怎能参学佛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受师长教诲,皆应报答。中国有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学小乘法,等他学会了大乘法的真实义后,又万里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师父,这种报恩,就是史上有名的“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
报众生恩,是更大的心:我们吃一顿饭,当思来处不易,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才有佳肴米饭可食,要多多感恩啊!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多少双劳苦流汗的手,才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啊!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营造、泥水匠砌筑,才有避风雨的屋檐,能不感恩吗?天下一切人、事、物环环相结,都是因缘的汇集,成就了我们的身家,我们要多多感谢众生恩!
国家,是我们生存的依附,是我们子孙的保障,我们有力量要帮助生产,我们有技能要提升科技建设,我们有智能要贡献服务,我们有财力要尽义务,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报国家恩。犹太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才会像失根的兰花一样,到处飘泊,受尽欺侮。我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就要肥沃这一片土地。
感恩的人生是充实的,感恩的人生充满快乐,感恩的人是心怀一切,所以,感恩的心是宇宙之心。
(四)菩提是宇宙之心
对出家人来说,发心是很重要的。有心,无事不办,像时钟上了发条,船依舵而前进。“谁道佛身千万身,重重只向心中出”,无心,任何事都难以成就。
印度时代,阿育王想知道人的心力有多大,就下令死囚头顶一碗油,绕行大街小巷一周,如果一滴油都不洒落,就赦免他的死罪。阿育王在街道上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奇花异草,又安排了乐师吹奏美妙的音乐,美女翩翩轻歌曼舞,来分散死囚的注意力。死囚畏死的心力强猛,在这个生死关头,他目不斜视的顶着满满一碗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走完大街小巷,竟然未曾洒下一滴油。阿育王问他:
‘你在路上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
‘没有啊!’
‘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艳丽的美女吗?’
‘禀大王,我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
生死一念,能够使人心无旁骛到这种地步,可见发菩提心的潜力有多大。
经上说:“菩提心如佛种子,能生一切善法。如良田,能持一切世间;如净水,能洗濯一切的烦恼;如大地,能载植一切;如大海,包容一切功德;如莲花,不染世间一切诸法;如良药,能医治一切烦恼……”,我们如果发菩提心,在生死一念上修行,就能安稳不动摇,乃至灭除一切火焰,我们的菩提心就是宇宙之心。
人在世间,种种的忙碌,种种的应酬,到最后连自己的心都没有调治好,没有认识清楚,还谈什么宇宙万有?谈什么生死涅槃呢?在出家生活里,第一要勘破生死,要有宇宙之心,像宋儒张载的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宽广无限的宇宙之心。
二.有度众之慈
出家学道,在未成佛道之前,要先度化众生。佛道未成,没有关系,我先有度人之心,这叫菩萨发心。大乘佛教讲菩萨发心度众,不是等自己成道成佛、了生脱死之后,再来度众生;而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从度化众生中去完成自己。菩萨发心,是慈悲心的展现,当下就是佛心,当下就与诸佛菩萨同舟共济。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佛教。
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什么要我来度呢?过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致力宣扬佛法,开示教义,建寺办道,译经度众,做了很多入佛的桥梁,我们不就在他们种种方便教化之中被引渡进佛门吗?我们已受度,更要度众生。
我们应如何培养度众之慈呢?
(一)念众生苦是度众之慈
你能念众生苦,想到众生种种苦厄,自然就能生起度众的慈悲心。日本有一部《铁眼版大藏经》,是明朝的铁眼禅师到日本印的藏经。佛光山也有一部,是铁眼藏经图书馆送的。铁眼禅师为了刻行《大藏经》,在中国化缘了十二年,走遍城乡,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募化得差不多了,刚刚预备刻印《大藏经》,中国却爆发了洪汛水灾,他立刻把辛苦募化十二年的钱捐献救灾,半生的理想和希望刹那成空。没有关系,众生苦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诸佛菩萨的头颅性命都能布施给众生,我们这一点点度众的心力算什么?
最近大陆发生洪涝,造成十几省千万同胞的水灾祸害,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流离饥饿,眼看他们挣扎在生死一发间,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忍心不救度呻吟苦难的同胞吗?中华佛光协会立刻发动赈灾,从台湾到澳洲、纽西兰,从美国、加拿大到香港,佛光人纷纷解囊救济,迅速募捐了五十余万美金分送灾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捐钱?因为:众生有苦!
过去,印光大师为了建道场,四处募化筹钱,每次筹到的钱都来不及用,先拿去救济旱涝灾民。印光大师没有寺庙住,没有关系,他心中有众生,心念众生苦,不忍独安乐。
(二)念众生恩是度众之慈
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论有情、无情,都与我们有因缘关系,所以佛教提倡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念众生之恩。
我为什么要办教育呢?佛教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为什么老是苦苦的办教育?因为:过去人家办教育成就我,过去的老师教育了我,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应回报啊!想到过去师父收我做徒弟,我才有因缘学佛得度,现在我怎么报师父的恩呢?我就多收徒弟,多多以众生慧命来报恩吧!
我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因为:很多人待我好啊!我穿的、吃的、用的,种种方便都是受惠于人。我在世间上处处享受人家给我的笑容,给我的合掌,给我的赞美。这些我如何报答呢?对了!我只有“发心度众生”。所以,你们大家想到父母有恩于你,师长有恩于你,你就发心度众吧!只要你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不忘众生恩,自然就有慈悲心去度众生。
(三)念因缘是度众之慈
念因缘,也能有度众生的慈悲。因为:人不能单独存在,人仰赖各种因缘结合,互相依赖而生存。多少人煮饭、行堂,我才有饭吃;多少人净堂、打扫,我才能享受清净的环境;多少人成就我参加短期出家,我才有机会体验出家人的生活;多少人栉风沐雨奔波筹备,才有今晚你我师徒的接心。这都是很不容易的因缘。各位要有虚心求道的心,要感念因缘和合,不要嫌这个师父不好,怨那个不高明,他们是可以不做的,但是,谁来引导我们?
在佛教里,常听人说:这个师父不好!那个师父不好!伟大的高僧大德们,难道统统是好师父调教出来的吗?他们的师父大多也是凡夫僧啊!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拿这次短期出家来说,一个修行讯息把大家引进佛光山,善根人修菩萨,利根人修福慧,接下来就是自己的事了。天堂地狱,都是你的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悟的是什么呢?就是宇宙的真理──因缘。假如我们懂得因缘,就应当广结善缘。怎么样广结善缘呢?要广度众生!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要出家,要学道,要到深山里闭关,要一个清净地方坐禅,除了自己,不要有别人,不要烦扰,不要复杂,只要清修。这种方式,我深深不以为然。为什么呢?为了你要出家修道,常住大众多少的奔忙,父母师长多少的辛苦,十方信徒多少的供养,才满足你的欲望,成就你的清修。好了!你得道了,你了生脱死,你逍遥自在的清净安住,把我们留在烦恼红尘里挣扎、受苦,你何其残忍?这样的人是不会得道的,佛经上说:“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净土”,孤因孤缘,怎么能成佛道?
度生的因缘没有培养,就妄想成道,妄想了生死,这是没有因果观念。因果,要结缘啊!
(四)念无我是度众之慈
世间多少因缘成就你、帮助你,你才有“我”的存在。我们不可以只为自己的利益苦求、强求,应想到大众:我是大众中的一个,没有大众就没有我的存在;要从“无我”之中,想到别人,想到大众。你如果能“无我”,就能生起人我一体的慈悲心。慈悲心为什么生不起来?因为你有分别识作祟。把你我的立场融合、消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换你心为我心,你会不会慈悲?你会不会逼害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众生苦。佛教基本教理“四圣谛”--苦、集、灭、道,可以说是一部藏经的精神。我们现实的人生,是苦集相成相残。苦从 哪里来?从因,从集,从苦集的因果关系来。你要超脱这种苦集关系,必需修学出世法,也就是出家修道,证集灭,这是出世的因果。修道为因,证涅槃集灭为果,是小乘原始佛教思想。
过去,有一个沙弥跟着师父赶路,这个师父是有神通的阿罗汉。沙弥揹着包袱跟在师父后面,走得气喘吁吁的,想到众生沉沦苦海,心里非常哀悯,不觉发了广度众生的心。阿罗汉师父感应到了,立刻停步,回过头来亲切的说:
‘徒弟,我替你背包袱,你走前面吧!’
小沙弥吃了一惊,不敢僭越,问:
‘师父,为什么要这样?’
阿罗汉师父拍拍沙弥,笑着赞许他:
‘你刚才广度众生的慈悲心很强,师父惭愧不如你呀!’
沙弥拗不过师父,只好交卸了包袱,走在前面引路。经过一个水塘的时候,发现很多蚂蚁被冲到水里,浮浮沉沉的挣扎,沙弥忍不住想:哎呀!这么多蚂蚁,要一一救起多么困难!世间众生千千万,哪里有办法一一救度?太难了!太难了……。他正在怀想时,冷不防阿罗汉师父把包袱朝他肩上一挂,手一挥:
‘呔!你这假慈悲人,到后面去!’
人,要有度生的慈悲和愿心,才真正受人尊敬。大家应该培养广大的慈心愿力,无我相,无人相,无分别相,不断的以“念众生苦,念众生恩,念因缘,念无我”来激发自己度众的佛心。
三.有弘法之勇
弘法要勇敢。出家人宣扬佛法,要无所畏惧退缩。
什么是弘法?佛经上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为人解说,即大功德”,做好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就是弘法,就是功德。
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我们可以用口宣讲佛法,用文字传布佛法,用种种活动表现佛法,透过印经、建寺、办事业来弘扬佛法。
弘法,没有四大皆空的勇敢,是行不通的。比方说:到监狱弘法,有的人不敢走进黑漆漆的监狱,害怕恶形恶状的囚犯,没有勇气,怎么走进监狱?到军中布教,有的人一见枪械武器就发抖,害怕全副武装的军士,怎么弘法?到穷乡僻壤弘法,需不需要无惧蛇蚁蚊兽的勇气?到异国边陲弘法,需不需要忍苦耐寒的勇气?
过去,我是用文字弘法,写了几本书,有人说我:
‘一整天到晚耍笔杆子,不做事,真会偷懒。’
我就办佛学院,上课教书来弘扬佛法。有人看我终日与粉笔灰为伍,又说我:
‘这个大和尚只会耍嘴皮子,改作业,真会享受。’
哎啊!教书也不行?好!我就巡回讲经、开山建寺:演讲、砌墙、糊水泥、煮菜、搬石砍柴……日夜奔波,废寝忘食,艰艰苦苦把一双手掌折磨得粗皮厚茧了,他又说:
‘只会讲经、建寺,有什么了不起?英文都不会说!’
我不会英文,可是三十年来我走遍了世界多少国家?宣讲了多少经典?兴办了多少法会?我有没有把佛法带到世界各地,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
弘法要勇敢,要能行能忍,肯冒险犯难。
如何具备弘法之勇呢?
(一)不怕艰难是弘法之勇
要弘法,就不能怕艰难;越艰难的困境,越能显出法的可贵。历史上的佛教盛世,若无高僧们的克难精神,佛法何能得以弘扬?最初《涅槃经》未传至中国时,道生大师倡导“一阐提能成佛”,就被当时的人激烈抨击,将他逐出建业。他由北方被驱赶到南方的虎丘山,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相传他对石头说法,使石头为之点头。后来,《涅槃经》传入南京,才证明了道生的见解正确。“一阐提成佛”之说,经过道生大师的艰难力争,才得以水落石出。
中国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从龟兹来到中国,本是为弘扬圣教而来,却被逼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引起当时很多的谣言与批评。罗什为了译经弘法,不辞耻辱,后以“吞针”示众人,取莲花而不取污泥。圆寂之时,舌头焚烧不坏,证实他的说法无误。他所译的经典,对大乘佛教贡献很大,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发展,他忍辱负重的弘法精神,真是令人称叹!
(二)不畏迫害是弘法之勇
佛教的兴衰,总是依随着帝王及时代的变迁。中国佛教的四次大法难,有多少的祖师大德殉道,又经过多少祖师的弘扬才得以复兴。像日本的亲鸾上人、日莲上人,为了宣传本宗教义,不断为异教徒追杀、迫害、毁谤。今天净土真宗、日莲宗绵衍为独立的正式宗派,实在是这两位上人的功劳。
东晋时,太尉桓玄压迫佛教,认为佛教应隶属于国王权力之下。慧远大师本着佛教徒的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力争佛法之尊严,丝毫不让步。这种引颈待戮的勇气,终使僧众免于礼拜帝王之危机。
民国三十九年的台湾,是基督教的天下,一般人都不敢自称佛教徒。伟大的煮云法师,竟然公开在公共场所、公园、台南体育场讲说<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甘冒最高当局的忌讳。有人忧心忡忡的劝告他:
‘煮云法师,你不怕蒋夫人逮捕你,杀你的头呀?’
煮云法师手捻念珠,平平静静的说:
‘断头是以后的事,现在先让我把佛法讲完!’
勇敢啊!现代僧伽谁有他这种不畏权势、不惧迫害的大无畏精神呢?
(三)不拒繁忙是弘法之勇
有人出家修行,就是要清修、闭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清净。他怕忙,怕信徒多,怕烦恼事。有人说:佛光山太忙了,没有修行。我不知道他们的修行定义是什么?如果只有打坐、念佛、闭关才是修行,那么,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间,讲经三百余会,他日夜奔忙,他也没有修行罗?
忙?忙好呀!忙,才有修行啊!忙,才会忘掉烦恼啦!我看玄奘大师的传记,我发现玄奘大师每天都忙得忘形忘境,每天要口述译经,要润稿,要与帝王商讨国家大事,还要为王宫贵族讲经、消灾、诵念,他也很忙呀!他身为国师,如果不周旋于帝王将相之间,又如何护持佛教,如何能以国家力量支持佛教译经事业呢?
年轻的学佛人哪里!你们不要怕忙。你们要在忙碌中去奉献,在忙碌中普渡众生,从忙碌中完成自己。忙,有无限法乐;忙,有多少的成长;忙,有多少生命的充实。希望大家要为教忙,为众生忙,为自己忙,为千秋万世的昌隆佛法去忙!
(四)不受恩宠是弘法之勇
有人说:出家人三关难过--名关、利关、恭敬关,是有些道理。我个人弘法三、四十年,获得名声不少,名气大的烦恼也不少;十方信徒捐献佛光山的善财虽然多,佛光山为兴教利生而揹负的债务也更多;我和心平、心定、慈庄、慈惠、慈容、慈嘉……几位长老到处弘法,以恭敬心对待十方大德,却还有人嫌我们不恭敬他。虽然不能让天下人尽满意,但我敢说:
‘名关、利关、恭敬关,通通与我无关!’
不求名,不求利,恭敬十方,接引众生,出家人的义务本来就是“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啊!有人景仰也要弘法,无人问津也要弘法,我们要继承如来家业啊!
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大阐禅门宗风,德行高超。皇帝颁赠紫衣袈裟,并赐号定照禅师,以褒扬他的功德。禅师上表坚持不受,皇帝特派亲王去封敕,他仍然拒绝,以致龙颜大怒,下令收押议罪。刑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见到禅师时,就借故暗示:
‘禅师面容憔悴,身体虚弱,是有病吧?’
道楷立即挣扎着直身挺立:‘没有!没有!’
刑官一再用眼色暗示:
‘禅师身体有病,一时疏忽违逆了圣旨,并非蓄意。可以因病免罪呀!’
道楷禅师大声说:
‘我没有病!怎可为了免罪而诈病呢?即使皇上恩宠我,我也不能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啊!’
一般人遇到皇帝的恩宠、封赏,真是感激涕零,求之不得!道楷禅师却秉持修道之风范,无视于刀钺罪祸,这种不欺不瞒的勇敢行为令人敬佩,这种不受恩宠的清高道风令人景仰!
如何具有弘法之勇呢?就是要不怕艰难,不畏迫害,不拒繁忙,不受恩宠。
四.有修道之恒
我们要有修道的恒心。“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你发心修行,道心有多久?露水道心,忽发忽失,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真正发心修道,“要得滔天并盖地,胸襟流出有何难”,日修月修年年修,朝夕惕励不变心,这才是修道的恒心。
过去,长老大德们的成就从哪里来呢?都是有恒啊!像唐朝有名的道宣律师,是南宗律宗的祖师,他听一部戒律,反覆千次,毫不厌倦。六祖慧能大师,为了等待佛法因缘,隐身猎人队伍十六年,日日面对猎杀的血光,他的道念日日长。
各位参加短期出家的善男子信女人们:记得在今年春夏之间,佛光山传授三坛罗汉期戒法时,我和他们讲了“佛教僧伽的十无思想”,今天我要和各位讲“佛教僧伽的十有思想”。“十无”与“十有”,看起来是两个极端,其实,“色即空,空即是色”,无和有之间并不存在鸿沟,无和有只是一物的两面。你们各位既然有心来参加“短期出家”,就算结下出家的因缘,播下出家的种子,将来,身虽然没有出家,但心已出家。自今日起,在佛道上应建立“十有”的思想,作为修道、做人、处世、精进的目标。佛教信众,是过的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世间为主,生活上是从“有”的上面着力去获得需要。有,是有限量,有穷尽,而欲望是无限无量、无穷无尽,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那么,如何让我们这颗有求的心,在“有”的上面,有的自在,有的宽广,有的净化,有的满足?兹提出十点意见,说明如下:一.有宇宙之心佛陀说:“心如虚空,量周三界”,王阳明说:“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是宇宙”,因为吾人的真心,实在不易相比。“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教的一切道理,都是为了正心,正心才能入道。一个人忙忙碌碌几十年,为了四大之身百般辛苦,为了亲人眷属百般辛苦,为了私我欲望百般辛苦,为了功名利禄百般辛苦,却很少人为了自己的心去探个究竟,终于迷失在世间。人,如果是一个追求者、探索者,应该要追求探索自己的心,从变幻灵动的心中找到真实的自己。这个“我”,不是身高多少尺,不是眼耳鼻舌貌,不是外形外相,而是我们的心识,我们的本来面目,这颗真如自性的真心才是我们自己。佛教讲到真心,有很多比喻:心如大海,能容纳百川;心如大地,能普载万物;心如虚空,能包容一切;心如良田,能生长万法;心如光明,能普照十方;心如能源,能发挥潜力;心的能,具有无比威力;每个人的心,也各有好坏的性能。有的人性能好,心性无染,远离妄缘,凡事能大能小、能有能无、能进能退、能饱能饿、能苦能乐、能荣能辱;有的人性能不好,身惹尘埃,心随欲境,凡事不分大小、不识有无、不知进退、不能饱饿、不辨苦乐、不明荣辱,这个心就不好了。心的好性能,是遍布流广,潜力无限,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你如何觉得自己拥有这宇宙之心呢?(一)包容是宇宙之心佛,在我们的信仰心中;光,在我们的慈悲心中;山水天地森罗万象,在我们的包容心中。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的心量如何?”“我的心能包容多少呢?”佛光山在我们心中吗?过去,有人要上山出家,问我有什么条件?我告诉他:出家不是交易,没有什么条件。但要回答一个问题,答对了就有僧伽的资格,我问他:‘佛光山是谁的?’有些人会说:‘佛光山是你星云的。’这种分别你我的心识,是修行的阻碍。你在我的地方出家,你能永远安住吗?我的地方不一定很好,稍不合意,你住久了也会厌离,“桃源虽好,终非久恋之乡”,你没有共识,没有融合,你能安心立命吗?佛光山是谁的?“佛光山是我们自己的!佛光山是我们佛光人的!”佛陀教义在佛光山发扬,光明妙法在佛光山弘传,诸佛菩萨在佛光山示现,十方善信在佛光山云集,你住在这里,出家修行在这里,你就会很欢喜。只要你心里有佛菩萨,你就是佛光山,佛光山就是你,你会觉得佛光山很可爱。家是你的,你觉得家很可爱;父母兄弟姊妹与你同心,你和他们没有隔阂;亲戚朋友与你同道,你们亲密和谐;国家社会是我生长的地方,我和国家社会息息相关;同参道友、芸芸众生都是我的法侣,我能够包容兼善天下;宇宙一切都以包容心看待,你就会去珍惜它、爱护它。现在的人不好相处,常常糟蹋朋友、轻视伦理、浪费物质,就是他们的心太小,不能包容,不能宽厚,不能“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人间纷纷扰扰由此生起。所以,我们要有“宇宙之心”,包容一切,这个世界就会在人人包容、处处融合里变成净土。(二)慈悲是宇宙之心真正的慈悲,也是“宇宙之心”。现代社会讲究有爱心,爱心是有对待,有人我的分别。慈悲,是没有人我对待,没有亲疏分别的,是把别人看成自己一样,给予慈悲。对亲爱的人有慈悲,对不相识的人更要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真心,这就是“宇宙之心”。佛教里修行的人,为了草木的生长,不忍随便践踏脚下的草木;为了可怜飞蛾的扑火,宁可晚上不点灯火;为了过往的鸟雀,常在庭院留些稻谷;为了雨季中的虫蚁,宁可安居不作远行,这都是慈悲心所致。有慈悲的人,能处处为人着想,时时包容一切众生,这就是宇宙的大心。(三)感恩是宇宙之心一般稍有德性的人,对别人施予的滴水之恩,都要涌泉以报,何况是我们学佛的人?佛经中,教我们要报四重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国家恩,就是弥天盖地的报恩心。父母生我、养我、育我,备受辛苦劬劳,才使我成长。成人以后,有时不能甘旨奉养,不能随侍左右,不能恒顺慈心,不能光耀门庭,空受父母哺育,真是惭愧。今日有缘学佛,更应感念父母深恩,以佛法的功德超脱父母,乃至生生之父母,才能无忝所生。世间若无师长,何能知礼达义?又怎能参学佛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受师长教诲,皆应报答。中国有名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初学小乘法,等他学会了大乘法的真实义后,又万里迢迢回去度他的小乘师父,这种报恩,就是史上有名的“大小乘互为师”的佳话。报众生恩,是更大的心:我们吃一顿饭,当思来处不易,要靠农夫耕种、商人贩卖、典座烹煮,才有佳肴米饭可食,要多多感恩啊!穿一件衣服,从缫丝、织布、裁缝、成衣,历经多少双劳苦流汗的手,才有衣服可穿,要感恩啊!居住的房屋,依赖农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筑师营造、泥水匠砌筑,才有避风雨的屋檐,能不感恩吗?天下一切人、事、物环环相结,都是因缘的汇集,成就了我们的身家,我们要多多感谢众生恩!国家,是我们生存的依附,是我们子孙的保障,我们有力量要帮助生产,我们有技能要提升科技建设,我们有智能要贡献服务,我们有财力要尽义务,我们要与国家和合在一起,报国家恩。犹太人因为没有自己的国家,才会像失根的兰花一样,到处飘泊,受尽欺侮。我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就要肥沃这一片土地。感恩的人生是充实的,感恩的人生充满快乐,感恩的人是心怀一切,所以,感恩的心是宇宙之心。(四)菩提是宇宙之心对出家人来说,发心是很重要的。有心,无事不办,像时钟上了发条,船依舵而前进。“谁道佛身千万身,重重只向心中出”,无心,任何事都难以成就。印度时代,阿育王想知道人的心力有多大,就下令死囚头顶一碗油,绕行大街小巷一周,如果一滴油都不洒落,就赦免他的死罪。阿育王在街道上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奇花异草,又安排了乐师吹奏美妙的音乐,美女翩翩轻歌曼舞,来分散死囚的注意力。死囚畏死的心力强猛,在这个生死关头,他目不斜视的顶着满满一碗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走完大街小巷,竟然未曾洒下一滴油。阿育王问他:‘你在路上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动静?’‘没有啊!’‘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艳丽的美女吗?’‘禀大王,我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生死一念,能够使人心无旁骛到这种地步,可见发菩提心的潜力有多大。经上说:“菩提心如佛种子,能生一切善法。如良田,能持一切世间;如净水,能洗濯一切的烦恼;如大地,能载植一切;如大海,包容一切功德;如莲花,不染世间一切诸法;如良药,能医治一切烦恼……”,我们如果发菩提心,在生死一念上修行,就能安稳不动摇,乃至灭除一切火焰,我们的菩提心就是宇宙之心。人在世间,种种的忙碌,种种的应酬,到最后连自己的心都没有调治好,没有认识清楚,还谈什么宇宙万有?谈什么生死涅槃呢?在出家生活里,第一要勘破生死,要有宇宙之心,像宋儒张载的心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宽广无限的宇宙之心。二.有度众之慈 出家学道,在未成佛道之前,要先度化众生。佛道未成,没有关系,我先有度人之心,这叫菩萨发心。大乘佛教讲菩萨发心度众,不是等自己成道成佛、了生脱死之后,再来度众生;而是在修道过程中,不断从度化众生中去完成自己。菩萨发心,是慈悲心的展现,当下就是佛心,当下就与诸佛菩萨同舟共济。所以,大乘佛教也可以说是慈悲的佛教。为什么要度众生?为什么要我来度呢?过去的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们,致力宣扬佛法,开示教义,建寺办道,译经度众,做了很多入佛的桥梁,我们不就在他们种种方便教化之中被引渡进佛门吗?我们已受度,更要度众生。我们应如何培养度众之慈呢?(一)念众生苦是度众之慈你能念众生苦,想到众生种种苦厄,自然就能生起度众的慈悲心。日本有一部《铁眼版大藏经》,是明朝的铁眼禅师到日本印的藏经。佛光山也有一部,是铁眼藏经图书馆送的。铁眼禅师为了刻行《大藏经》,在中国化缘了十二年,走遍城乡,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募化得差不多了,刚刚预备刻印《大藏经》,中国却爆发了洪汛水灾,他立刻把辛苦募化十二年的钱捐献救灾,半生的理想和希望刹那成空。没有关系,众生苦啊!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诸佛菩萨的头颅性命都能布施给众生,我们这一点点度众的心力算什么?最近大陆发生洪涝,造成十几省千万同胞的水灾祸害,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流离饥饿,眼看他们挣扎在生死一发间,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忍心不救度呻吟苦难的同胞吗?中华佛光协会立刻发动赈灾,从台湾到澳洲、纽西兰,从美国、加拿大到香港,佛光人纷纷解囊救济,迅速募捐了五十余万美金分送灾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捐钱?因为:众生有苦!过去,印光大师为了建道场,四处募化筹钱,每次筹到的钱都来不及用,先拿去救济旱涝灾民。印光大师没有寺庙住,没有关系,他心中有众生,心念众生苦,不忍独安乐。(二)念众生恩是度众之慈我们生活在世间,不论有情、无情,都与我们有因缘关系,所以佛教提倡报四重恩,其中之一就是:念众生之恩。我为什么要办教育呢?佛教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为什么老是苦苦的办教育?因为:过去人家办教育成就我,过去的老师教育了我,我才有今天的成就,我应回报啊!想到过去师父收我做徒弟,我才有因缘学佛得度,现在我怎么报师父的恩呢?我就多收徒弟,多多以众生慧命来报恩吧!我为什么要对别人好?因为:很多人待我好啊!我穿的、吃的、用的,种种方便都是受惠于人。我在世间上处处享受人家给我的笑容,给我的合掌,给我的赞美。这些我如何报答呢?对了!我只有“发心度众生”。所以,你们大家想到父母有恩于你,师长有恩于你,你就发心度众吧!只要你念念不忘众生苦,念念不忘众生恩,自然就有慈悲心去度众生。(三)念因缘是度众之慈念因缘,也能有度众生的慈悲。因为:人不能单独存在,人仰赖各种因缘结合,互相依赖而生存。多少人煮饭、行堂,我才有饭吃;多少人净堂、打扫,我才能享受清净的环境;多少人成就我参加短期出家,我才有机会体验出家人的生活;多少人栉风沐雨奔波筹备,才有今晚你我师徒的接心。这都是很不容易的因缘。各位要有虚心求道的心,要感念因缘和合,不要嫌这个师父不好,怨那个不高明,他们是可以不做的,但是,谁来引导我们?在佛教里,常听人说:这个师父不好!那个师父不好!伟大的高僧大德们,难道统统是好师父调教出来的吗?他们的师父大多也是凡夫僧啊!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拿这次短期出家来说,一个修行讯息把大家引进佛光山,善根人修菩萨,利根人修福慧,接下来就是自己的事了。天堂地狱,都是你的因缘。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觉,悟的是什么呢?就是宇宙的真理──因缘。假如我们懂得因缘,就应当广结善缘。怎么样广结善缘呢?要广度众生!现在有些大学毕业生要出家,要学道,要到深山里闭关,要一个清净地方坐禅,除了自己,不要有别人,不要烦扰,不要复杂,只要清修。这种方式,我深深不以为然。为什么呢?为了你要出家修道,常住大众多少的奔忙,父母师长多少的辛苦,十方信徒多少的供养,才满足你的欲望,成就你的清修。好了!你得道了,你了生脱死,你逍遥自在的清净安住,把我们留在烦恼红尘里挣扎、受苦,你何其残忍?这样的人是不会得道的,佛经上说:“不可以少福德因缘得生净土”,孤因孤缘,怎么能成佛道?度生的因缘没有培养,就妄想成道,妄想了生死,这是没有因果观念。因果,要结缘啊!(四)念无我是度众之慈世间多少因缘成就你、帮助你,你才有“我”的存在。我们不可以只为自己的利益苦求、强求,应想到大众:我是大众中的一个,没有大众就没有我的存在;要从“无我”之中,想到别人,想到大众。你如果能“无我”,就能生起人我一体的慈悲心。慈悲心为什么生不起来?因为你有分别识作祟。把你我的立场融合、消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换你心为我心,你会不会慈悲?你会不会逼害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度众生?因为众生苦。佛教基本教理“四圣谛”--苦、集、灭、道,可以说是一部藏经的精神。我们现实的人生,是苦集相成相残。苦从 哪里来?从因,从集,从苦集的因果关系来。你要超脱这种苦集关系,必需修学出世法,也就是出家修道,证集灭,这是出世的因果。修道为因,证涅槃集灭为果,是小乘原始佛教思想。过去,有一个沙弥跟着师父赶路,这个师父是有神通的阿罗汉。沙弥揹着包袱跟在师父后面,走得气喘吁吁的,想到众生沉沦苦海,心里非常哀悯,不觉发了广度众生的心。阿罗汉师父感应到了,立刻停步,回过头来亲切的说:‘徒弟,我替你背包袱,你走前面吧!’小沙弥吃了一惊,不敢僭越,问:‘师父,为什么要这样?’阿罗汉师父拍拍沙弥,笑着赞许他:‘你刚才广度众生的慈悲心很强,师父惭愧不如你呀!’沙弥拗不过师父,只好交卸了包袱,走在前面引路。经过一个水塘的时候,发现很多蚂蚁被冲到水里,浮浮沉沉的挣扎,沙弥忍不住想:哎呀!这么多蚂蚁,要一一救起多么困难!世间众生千千万,哪里有办法一一救度?太难了!太难了……。他正在怀想时,冷不防阿罗汉师父把包袱朝他肩上一挂,手一挥:‘呔!你这假慈悲人,到后面去!’人,要有度生的慈悲和愿心,才真正受人尊敬。大家应该培养广大的慈心愿力,无我相,无人相,无分别相,不断的以“念众生苦,念众生恩,念因缘,念无我”来激发自己度众的佛心。三.有弘法之勇 弘法要勇敢。出家人宣扬佛法,要无所畏惧退缩。什么是弘法?佛经上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为人解说,即大功德”,做好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就是弘法,就是功德。为什么要出家?出家就是为了弘扬佛法。我们可以用口宣讲佛法,用文字传布佛法,用种种活动表现佛法,透过印经、建寺、办事业来弘扬佛法。弘法,没有四大皆空的勇敢,是行不通的。比方说:到监狱弘法,有的人不敢走进黑漆漆的监狱,害怕恶形恶状的囚犯,没有勇气,怎么走进监狱?到军中布教,有的人一见枪械武器就发抖,害怕全副武装的军士,怎么弘法?到穷乡僻壤弘法,需不需要无惧蛇蚁蚊兽的勇气?到异国边陲弘法,需不需要忍苦耐寒的勇气?过去,我是用文字弘法,写了几本书,有人说我:‘一整天到晚耍笔杆子,不做事,真会偷懒。’我就办佛学院,上课教书来弘扬佛法。有人看我终日与粉笔灰为伍,又说我:‘这个大和尚只会耍嘴皮子,改作业,真会享受。’ 哎啊!教书也不行?好!我就巡回讲经、开山建寺:演讲、砌墙、糊水泥、煮菜、搬石砍柴……日夜奔波,废寝忘食,艰艰苦苦把一双手掌折磨得粗皮厚茧了,他又说:‘只会讲经、建寺,有什么了不起?英文都不会说!’我不会英文,可是三十年来我走遍了世界多少国家?宣讲了多少经典?兴办了多少法会?我有没有把佛法带到世界各地,让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弘法要勇敢,要能行能忍,肯冒险犯难。如何具备弘法之勇呢?(一)不怕艰难是弘法之勇要弘法,就不能怕艰难;越艰难的困境,越能显出法的可贵。历史上的佛教盛世,若无高僧们的克难精神,佛法何能得以弘扬?最初《涅槃经》未传至中国时,道生大师倡导“一阐提能成佛”,就被当时的人激烈抨击,将他逐出建业。他由北方被驱赶到南方的虎丘山,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相传他对石头说法,使石头为之点头。后来,《涅槃经》传入南京,才证明了道生的见解正确。“一阐提成佛”之说,经过道生大师的艰难力争,才得以水落石出。中国的大翻译家鸠摩罗什,从龟兹来到中国,本是为弘扬圣教而来,却被逼与龟兹王的女儿结婚,引起当时很多的谣言与批评。罗什为了译经弘法,不辞耻辱,后以“吞针”示众人,取莲花而不取污泥。圆寂之时,舌头焚烧不坏,证实他的说法无误。他所译的经典,对大乘佛教贡献很大,推动了中国佛学的发展,他忍辱负重的弘法精神,真是令人称叹!(二)不畏迫害是弘法之勇佛教的兴衰,总是依随着帝王及时代的变迁。中国佛教的四次大法难,有多少的祖师大德殉道,又经过多少祖师的弘扬才得以复兴。像日本的亲鸾上人、日莲上人,为了宣传本宗教义,不断为异教徒追杀、迫害、毁谤。今天净土真宗、日莲宗绵衍为独立的正式宗派,实在是这两位上人的功劳。东晋时,太尉桓玄压迫佛教,认为佛教应隶属于国王权力之下。慧远大师本着佛教徒的立场,主张沙门不必礼拜帝王,着《沙门不敬王者论》,力争佛法之尊严,丝毫不让步。这种引颈待戮的勇气,终使僧众免于礼拜帝王之危机。民国三十九年的台湾,是基督教的天下,一般人都不敢自称佛教徒。伟大的煮云法师,竟然公开在公共场所、公园、台南体育场讲说<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甘冒最高当局的忌讳。有人忧心忡忡的劝告他:‘煮云法师,你不怕蒋夫人逮捕你,杀你的头呀?’煮云法师手捻念珠,平平静静的说:‘断头是以后的事,现在先让我把佛法讲完!’勇敢啊!现代僧伽谁有他这种不畏权势、不惧迫害的大无畏精神呢?(三)不拒繁忙是弘法之勇有人出家修行,就是要清修、闭关,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去清净。他怕忙,怕信徒多,怕烦恼事。有人说:佛光山太忙了,没有修行。我不知道他们的修行定义是什么?如果只有打坐、念佛、闭关才是修行,那么,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间,讲经三百余会,他日夜奔忙,他也没有修行罗?忙?忙好呀!忙,才有修行啊!忙,才会忘掉烦恼啦!我看玄奘大师的传记,我发现玄奘大师每天都忙得忘形忘境,每天要口述译经,要润稿,要与帝王商讨国家大事,还要为王宫贵族讲经、消灾、诵念,他也很忙呀!他身为国师,如果不周旋于帝王将相之间,又如何护持佛教,如何能以国家力量支持佛教译经事业呢?年轻的学佛人哪里!你们不要怕忙。你们要在忙碌中去奉献,在忙碌中普渡众生,从忙碌中完成自己。忙,有无限法乐;忙,有多少的成长;忙,有多少生命的充实。希望大家要为教忙,为众生忙,为自己忙,为千秋万世的昌隆佛法去忙!(四)不受恩宠是弘法之勇有人说:出家人三关难过--名关、利关、恭敬关,是有些道理。我个人弘法三、四十年,获得名声不少,名气大的烦恼也不少;十方信徒捐献佛光山的善财虽然多,佛光山为兴教利生而揹负的债务也更多;我和心平、心定、慈庄、慈惠、慈容、慈嘉……几位长老到处弘法,以恭敬心对待十方大德,却还有人嫌我们不恭敬他。虽然不能让天下人尽满意,但我敢说:‘名关、利关、恭敬关,通通与我无关!’不求名,不求利,恭敬十方,接引众生,出家人的义务本来就是“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啊!有人景仰也要弘法,无人问津也要弘法,我们要继承如来家业啊!宋朝有一位道楷禅师,大阐禅门宗风,德行高超。皇帝颁赠紫衣袈裟,并赐号定照禅师,以褒扬他的功德。禅师上表坚持不受,皇帝特派亲王去封敕,他仍然拒绝,以致龙颜大怒,下令收押议罪。刑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见到禅师时,就借故暗示:‘禅师面容憔悴,身体虚弱,是有病吧?’道楷立即挣扎着直身挺立:‘没有!没有!’刑官一再用眼色暗示:‘禅师身体有病,一时疏忽违逆了圣旨,并非蓄意。可以因病免罪呀!’道楷禅师大声说:‘我没有病!怎可为了免罪而诈病呢?即使皇上恩宠我,我也不能说违心话,做违心事啊!’一般人遇到皇帝的恩宠、封赏,真是感激涕零,求之不得!道楷禅师却秉持修道之风范,无视于刀钺罪祸,这种不欺不瞒的勇敢行为令人敬佩,这种不受恩宠的清高道风令人景仰!如何具有弘法之勇呢?就是要不怕艰难,不畏迫害,不拒繁忙,不受恩宠。四.有修道之恒我们要有修道的恒心。“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你发心修行,道心有多久?露水道心,忽发忽失,太阳一出来就没有了。真正发心修道,“要得滔天并盖地,胸襟流出有何难”,日修月修年年修,朝夕惕励不变心,这才是修道的恒心。过去,长老大德们的成就从哪里来呢?都是有恒啊!像唐朝有名的道宣律师,是南宗律宗的祖师,他听一部戒律,反覆千次,毫不厌倦。六祖慧能大师,为了等待佛法因缘,隐身猎人队伍十六年,日日面对猎杀的血光,他的道念日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