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圣严法师《观自在菩萨》

圣严法师《观自在菩萨》

菩萨

菩萨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自私、不为自己考虑;广度众生是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谢众生而不求回报;鼓励众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参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萨。

一个禅的修行者必须先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作初发心,发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转,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发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不会得力,容易著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会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萨要断烦恼,增长智慧,不能仅靠打坐,要努力广度众生,智慧的增长才踏实。仅靠打坐,仅以禅定的力量产生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便产生不了应对的力量。唯有以实际的磨链,面对各种善恶不同、形形色色的众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实而因应有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所以菩萨于六波罗蜜中特别重视精进和智慧,精进才能断自己的烦恼,产生了智慧,才能广度众生。

精进波罗蜜是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为第一,精进度众生的方法有四:1.已造的恶业赶快断,2.未造的恶业永不造;3.未生的善业赶快生,4.已生的善业要增长。前两点是使众生离苦,因为造恶业会得苦果,后两点是使众生得福报及安乐。这四个方法加起来就是「慈悲」;悲心使众生离苦,慈心使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就是慈悲,没有慈悲心不能称之为菩萨。

自在

自在是不受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害。

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广度众生,就是自在。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

许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后再广度众生,这是不太正确的;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脱。

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脱。

菩萨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净俐落,不要拖泥带水。受施时就坦然接受,以广度众生为回报。布施时就慨然布施,不求回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损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

观自在

观世音菩萨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译成中文叫观世音或观音。观自在就是把观音的法门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观音菩萨先是以耳根听外来的声音;再向内听,听无声之声,达到六根互用、六根清净,对其境界不产生执著,所以叫作观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观,有对外观及对内观,也可直接观空、观无。此处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观空、观无、观不动性。观是要通过六根用心来观。譬如,观呼吸是我们的身体在呼吸,但是要用我们的心来观;作不净观,观的对象是皮囊身体,但还是要用心来观。所以虽然是以六根加六尘作为观的对象,但实际上一定是用六识的心在观。也有用心观心,像猫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尘。没有身体的人是无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内的众生,只有人可以修行,虽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众生能听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说「人身难得」,应要好好珍惜。

修观一定要用六识、六根、六尘。就是参禅、参公案、参话头,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萨没有一定的身体,却由于处处都是他的身体,也无一物是他的身体,所以能够观自在。

观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对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经修行成功了;二是无处在无处不在,无处不能顾到众生。《心经》中所讲的观自在是第一种意思。

菩萨菩萨是发了菩提心,以慈悲广度众生的人。菩萨不自私、不为自己考虑;广度众生是为了成就佛道,并且感谢众生而不求回报;鼓励众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参于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萨。一个禅的修行者必须先发菩提心,修行是为了使众生得到利益。这最初、最早所发的菩提心,叫作初发心,发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转,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发心。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发菩提心,修行不会得力,容易著魔,对其身心都有损害。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会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菩萨要断烦恼,增长智慧,不能仅靠打坐,要努力广度众生,智慧的增长才踏实。仅靠打坐,仅以禅定的力量产生的智慧,在遇到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便产生不了应对的力量。唯有以实际的磨链,面对各种善恶不同、形形色色的众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实而因应有方,这才是菩萨的智慧。所以菩萨于六波罗蜜中特别重视精进和智慧,精进才能断自己的烦恼,产生了智慧,才能广度众生。精进波罗蜜是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为第一,精进度众生的方法有四:1.已造的恶业赶快断,2.未造的恶业永不造;3.未生的善业赶快生,4.已生的善业要增长。前两点是使众生离苦,因为造恶业会得苦果,后两点是使众生得福报及安乐。这四个方法加起来就是「慈悲」;悲心使众生离苦,慈心使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就是慈悲,没有慈悲心不能称之为菩萨。自在自在是不受影响,不考虑自己的得失、利害。以菩提心修行,以慈悲心广度众生,就是自在。一个能自在的人一定有真正的智慧,如此才能到达解脱的彼岸。许多人希望得到自在、得到解脱后再广度众生,这是不太正确的;只考虑自己本身的利益,反而不能得自在、解脱。唯有放下自身利益的考量,以慈悲心广度众生,才能得真正的自在解脱。菩萨或大乘的修行人,做任何事都要干净俐落,不要拖泥带水。受施时就坦然接受,以广度众生为回报。布施时就慨然布施,不求回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损失,只是勇往直前的去做对众生有益的事,如此就能得到自在的利益。观自在观世音菩萨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译成中文叫观世音或观音。观自在就是把观音的法门修行成功了的功能。观音菩萨先是以耳根听外来的声音;再向内听,听无声之声,达到六根互用、六根清净,对其境界不产生执著,所以叫作观自在。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观,有对外观及对内观,也可直接观空、观无。此处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观空、观无、观不动性。观是要通过六根用心来观。譬如,观呼吸是我们的身体在呼吸,但是要用我们的心来观;作不净观,观的对象是皮囊身体,但还是要用心来观。所以虽然是以六根加六尘作为观的对象,但实际上一定是用六识的心在观。也有用心观心,像猫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尘。没有身体的人是无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内的众生,只有人可以修行,虽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众生能听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说「人身难得」,应要好好珍惜。修观一定要用六识、六根、六尘。就是参禅、参公案、参话头,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萨没有一定的身体,却由于处处都是他的身体,也无一物是他的身体,所以能够观自在。观自在的意思有二:一是对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经修行成功了;二是无处在无处不在,无处不能顾到众生。《心经》中所讲的观自在是第一种意思。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