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星云大师《先与后》

星云大师《先与后》

各位法师、各位夏令营的学员们:

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有一百多位大专同学报名来山研习佛法,我代表本山全体大众,向各位表示欢迎。各位从热闹的都市、师生众多的学园,突然来到山上,学习很清淡乏味的佛学,必须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准备。我希望各位,从你们进入本山的那一刻开始,把你们过去所学、所知,全部摆到山门外,不要带到山上来。到山上来,只是带着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心情。明白说,对过去你不能‘放下’,现在,你就没有办法‘提起’。好像一个茶杯,里面已经装过汽水、啤酒等的东西,现在就是有再好的清净法水,装到那个已经装过其他东西的茶杯里面,也会走味的。所以我们要用空无所有的心态,来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后,再把这里接受的佛法和过去所学、所知,互相参照、印证一番,两相比较,不但不会给各位带来思想上的冲突,反而会帮助各位今后立身处世的应用。

我们为什么要举办一年一度大专同学的夏令营?各位又为什么辛辛苦苦,不远千里的上佛光山参加这个夏令营?其目的和用意,我在这里简单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后的四点意见:

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拓人生的前程

各位要知道,我们人长了两个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后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个窄门、是一道狭路,而大家却都在这个窄门里面拥挤,所以有种种的是非、人我、纷争。前面的半个世界,各位在人生的过程里面,经历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体验。现在我们来参加夏令营,不是像过去一样,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进,我们现在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后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听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回头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为回头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我们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经走了几十年,我们仍然感到惭愧、遗憾,自己对于这个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要回头,看看回头世界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法宝。我们也可以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头,平常也常听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回头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过程上,迈向更成熟,更有意义的另一个阶段。什么样子是回头的世界呢?

(一)‘忍让’就是回头的世界

‘忍一口气,海阔天空;退一步想,风平浪静。’在人间做人,不光是凭匹夫之勇,血气之刚,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让,不是消极,不是懦弱,忍让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间。世间到处熙熙攘攘,你争我夺,如果在忍让回头的世界里,就没有人跟我们争了。佛教有一首偈语: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农夫插秧,低着头就看到水里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后退,退到后来,一田的禾苗播种完成了。所以回头、退步,可以完成我们,忍辱、让步有更宽广的世界。

(二)‘离欲’就是回头的世界

我们前面的世界,可以说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的世界,大家为了财、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财、色五欲等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人间感到负荷好重。各位到山上来,怎样才是追求回头的世界呢?我们现在既不争名,也不为利,把一切的富贵荣华摆在一边,财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净大道,这就是回头的世界。不离欲,是生活在烦恼深渊里,不离欲,是生活在人我是非里,如果离欲,另一番的清净、洒脱的风光,便在我们生活里面呈现出来。

(三)‘回头’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各位人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乡,到这里请你暂时把它放下;你们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爱的亲人,到这里也请你暂时把他放下;还有很多很多关心的事、关心的人,暂时都请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对于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担。

(四)‘空无’就是回头的世界

你们过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里面讨生活,现在既是知道回头,这和你们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现在所要的、所学的,是‘空’,是‘无’。各位听我这么说先不要害怕,怎么才一接触到佛教,就是‘空’,就是‘无’?这项也空,那项也无,我过去几十年来所拥有的、所爱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无’了,我舍不得呀!各位,佛教的空无,并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认识那些。现在请你放下你过去所执着的有色、有为、有相的一切。对那些,在你非常认真,但在真理的领域里面,那都是一些虚幻的假名。回头空无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满、充实的人生。明白一点说,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时候,多少要带一个简单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东西放在那里呢?你们进教室,至少要带个资料袋,资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笔记簿、原子笔放在那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要从‘空’的里面去了解‘有’,不‘空’就没‘有’。各位又再想想,虚空所以称为虚空,因为能容万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过头来看看‘空’的世界,空无的世界里面,才真正拥有了一切。回头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然后再来开展我们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拥有了前面,也拥有了后面,你不但拥有了现象上的有,也拥有了本体上空。到了前后一致,空有一如的时候,可以说整个的宇宙人生,才是属于你的。

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

各位从小学而中学,从中学而大学,在学校里面所追求的,是世间一般的常识。一般常识的知识,那是心外的知识,现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内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内的般若智慧具备以后,再来探讨世间心外的知识,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说:心内的般若,是我们的根本,心外的知识,是我们的枝叶,根本有了,枝枝叶叶自然生长。我们过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费了加倍的力量,其收获反而有限。心内的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源,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这个‘能’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能,力量很大,现在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能源,能源危机一发生,举世惶惶不安!其实,真正的能源,不是山里的矿产,也不是海底的石油,更不是天上的太阳能,真正的能源,应该是我们心里的般若。科学家有了般若智慧,所以发掘本性里的能源,他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学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发掘出来,他对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任何一个学说,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是要向自己心里的能源探讨。佛教中有一位太虚大师,他的著作千余万言,依佛教的教义,配合科学、哲学,甚至政治经济而阐扬发挥。太虚大师没有念过大学、中学,甚至于都没有念过小学,他只是一个乡村牧牛的儿童,经过明师指导,学问从那里来的,是从心内来的。

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闭关,在禅定中顿然忘失了世间上分别的知识,顿失有形的空间、你我、身心,而进入到空虚灵明的境界,就那么一刻,智慧的能源发掘了出来,而成为了太虚大师。还有,为中华文化放射出万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原本是一个砍柴不识字的人,而后来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开拓出禅宗灿烂光辉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禅定中,回光返照而发出心内的般若。像这一类的例子,在佛教里面很多,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中国佛教会总会会长-八指头陀寄禅长老,他也没有读过书,幼年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自然的就脱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来’,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这就是从心内而来的般若智慧。心内的世界,灿烂、多采多姿,都是吾人开拓的,因为那本来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的智慧般若,什么才是内在的般若呢?

(一)本有的佛性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第一句话就发出他证悟后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内在的般若。我们为什么要怀珠作丐,有宝还穷呢?

(二)内证的真如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真如和佛性,是异名同义,我们轮回生死,能够万劫千生,是靠我们有个真如;我们能离生死烦恼,也是靠我们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块黄金,尽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环、耳坠、手表,但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吾人就靠这不变的真如,可以升华自己,净化自己。

(三)无住的心境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执,如那无住的心境,就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如果吾人有了无住般若,又何须斤斤计较那不关紧要的蝇头小利或人我是非呢?

(四)永恒的本体是我们内在的般若

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无常,唯有内在的般若才是我们永恒的本体,各位到山上来学佛,是来找你们的根,是来找你们的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体证心内的般若,各位在夏令营期中,对般若能有所体会,一通百彻,世间的知识自然从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

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

各位过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你满脑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佛学和一般的宗教、学说有所不同,在基本上,佛教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

’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发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证了阿罗汉果而又有神通的师父,可惜没有发大乘菩萨度人的心,有一天有事外出,徒弟背了包袱跟随在后面,偶然的就在心里面想:‘世界如此的多灾多难,众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应该要有菩萨大慈大悲的发心,救度众生。’他发了度人的菩萨心后,证阿罗汉果有神通的小乘师父,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跟随在后面的徒弟,这时候的发心的伟大,立刻停下来对徒弟说:‘包袱给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包袱给师父,师父背包袱在后面跟着,师父心想:‘我惭愧,发这种民胞物与、救度众生的心,我还发不起来,我这个徒弟了不起,他发了菩萨心,应该让他走在前面,我这个师父甘愿为他背包袱!’徒弟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在前面走,走,又走了一段路,偶然见到脚下有一个水塘,成千上万的蚂蚁被水围困,他忽然又兴起一个念头:‘唉!世界之大,众生之多,就连这水塘里面的蚂蚁,我也没有办法救度他们,那里还能救度天下的众生呢?度尽众生,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事。’走在后面的师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说:‘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后面去!’所以,各位以后有学佛,不但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还有别人;不只有人,还有众多的十法界众生;不光是知道我们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更要知道时间的无限、生命的久远,也不光知道我们台湾、我们中国,我们这一个世界,甚至还要知道有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要把心扩大起来,大得如虚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众生,是我心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觉悟的圣者,本心以外,没有众生,没有圣果。我们讲发心,用现在一般世间的观念,叫做立志愿,年轻的时候先学习立志,一有了志愿,可以说无事不办,一有了发心,也可以说无事不成,譬如各位今天到佛光山来,为发心学佛而来,不发这个心,你会嫌路途遥远;不发这个心,你会嫌佛教的生活单调,所以你发心,夏令营就能参加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吃饭要发心,你发心吃饭,饭就吃得饱,而且很香;睡觉要发心,你发心睡觉,觉就睡得好;老师在这里上课,你要发心听课;发心,你只要发心度众生,就是最富有的人,就是强有力的人。不要完全妄想别人的施舍,乞求别人的赐与,我们要自己开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贡献给大家。发心,发什么心?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任何学说都可以视同魔说。我们经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和方便,是每一个人所应实践的佛法。我们人与人之间,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谐相处,甚至把慈悲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物我无间,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爱护和关心。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爱心运动,其实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愿心,各位或许有人看过本山在中国电视公司开辟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信心门’,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家要有信愿,才能进入佛法。‘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不要以青年人只讲知识,还谈不到信仰。其实不可小视信仰,不管那一种宗教,那一种学问,都必须要有信仰。 孙中山先生说:‘信仰就是力量’。从信仰里信好信坏,但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错了很危险,但不信也不好,不信什么都没有,迷信比不信还好一点,你不要以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祷告、祈愿,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要知道,那种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赞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说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说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紧。所谓迷信,不知为什么要信叫做迷信,信仰没有意义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谓信仰,不讲条件,没有要求,只是一味的心甘情愿的为所信的奉献一切,这也可称迷信,‘为主义牺牲’,‘为传教殉难’,假如一定要问为什么,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们不必辩论,反而为自己欢喜,觉很很好,我还能找到迷信,当然,佛教并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正信。所正信,一定要信实实在在有的对象,一定要信清净圆满圣贤,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们的大力者。因为真正有信愿的人,才能常随佛学。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发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谓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不可小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可以说成佛有余。

菩提心,有青年的热,有青年的力,可以说菩提心就是青年纯洁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有悲天悯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提心。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众生执我,所以没有办法解脱;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对待;信愿有我,信愿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无法完成。‘要学佛法先无我’,此无我,并非要我们毁灭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扩大自己,完成自己。

常听人说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发心有余,那就好好充实自己的能力吧!

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

在佛教里面,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作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说:花花世界,物质文明的都市,我们在里面生活得很惬意、很习惯,突然间把物质文明暂时放下,到深山里面清修,过着出世的生活,就不习惯。有的人过惯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离开,财、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欢寂静,你叫他去入世,都市上车声、马声、机器的声音……,他几乎一刻都不能度过。本山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执着;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这种力量要从出世的思想培养起来。什么是出世的思想?简单提出下列几点:

(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所谓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君不见朝如青丝暮如云,君不见昨日红颜今日老’。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吾人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觉,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

(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

世间上每一个人,几乎都喜欢金钱物质,甚至有人到死的时候,金钱物质都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敛、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杯黄土抱恨而归。

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覆盖了。

苏东坡说:‘物质有穷,而欲望无尽’,吾人对物质不能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则就能超然物外了。

(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

情爱的罗曼帝克,是青年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美梦,要青年人淡化情爱,这是强人所难,不合时宜。但各位青年朋友们当也知道,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情爱确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

‘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都舍弃情爱,佛教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慧淡化情爱,则一定会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

(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

对自己怎可有什么不满?我们都是对人不满,怎可对自己不满?其实,我贪、我爱、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痴、我私等,我自己有这一切的毛病,怎可还对自己满意?

对自己满意?这是自己对道业进步的最大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你对缺陷满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满?吾人全身都是业障,对业障满意,业障如何才能消除?对自己如果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

所谓以出世的思想,开创人间入世的事业,我常常对此提出说明:以退为进,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无为我,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空为乐,是我们出世的思想。我们具备了出世的思想,再来办入世的事业,所以这里的青年法师们,他们不要钱,也不要名、不为自己,只在这里奉献自己,为什么?他们拥有的快乐,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他们先建立了出世的思想,而后做人间的事业,所以,没有薪水待遇,不要紧;没有奖状赞美,不要紧;甚至就是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也无动于心,所以,真正的出世,才能真正的入世。

今天,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我简单向各位提起以上四点:第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展人生的前程;第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第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第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刚才所讲的,和各位过去所学、所知,在程序上,先后上,或许有很大不同,不过,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面,我们的信仰里面,我们感到这样的生活程序是正确的,希望各位来山参加这个夏令营,能够对于这些道理有所体会。最后祝福大家,谢谢各位!

各位法师、各位夏令营的学员们:今天是本山七十年度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有一百多位大专同学报名来山研习佛法,我代表本山全体大众,向各位表示欢迎。各位从热闹的都市、师生众多的学园,突然来到山上,学习很清淡乏味的佛学,必须先要有一番心理上的准备。我希望各位,从你们进入本山的那一刻开始,把你们过去所学、所知,全部摆到山门外,不要带到山上来。到山上来,只是带着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心情。明白说,对过去你不能‘放下’,现在,你就没有办法‘提起’。好像一个茶杯,里面已经装过汽水、啤酒等的东西,现在就是有再好的清净法水,装到那个已经装过其他东西的茶杯里面,也会走味的。所以我们要用空无所有的心态,来接受佛法。接受佛法以后,再把这里接受的佛法和过去所学、所知,互相参照、印证一番,两相比较,不但不会给各位带来思想上的冲突,反而会帮助各位今后立身处世的应用。我们为什么要举办一年一度大专同学的夏令营?各位又为什么辛辛苦苦,不远千里的上佛光山参加这个夏令营?其目的和用意,我在这里简单的向各位提出孰先孰后的四点意见: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拓人生的前程各位要知道,我们人长了两个眼睛,一向只看到前面的世界,而看不到后面的世界。前面的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半,前面的世界,在人生的路程上,是一个窄门、是一道狭路,而大家却都在这个窄门里面拥挤,所以有种种的是非、人我、纷争。前面的半个世界,各位在人生的过程里面,经历虽然不多,但是也可以有一些体验。现在我们来参加夏令营,不是像过去一样,昂首挺胸的只知向前前进,我们现在是要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后面另一半的世界。平常也听到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有时候回头的人生,不是退步,反而可以成就自己,因为回头的世界比前面的世界更宽广。我们在人生的路程上已经走了几十年,我们仍然感到惭愧、遗憾,自己对于这个宇宙人生,仍然有很多不知道,仍然有很多无能为力。因此,必须要回头,看看回头世界里面,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法宝。我们也可以说,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不知道回头,平常也常听到‘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话,回头的人生,必然是在人生的过程上,迈向更成熟,更有意义的另一个阶段。什么样子是回头的世界呢?(一)‘忍让’就是回头的世界‘忍一口气,海阔天空;退一步想,风平浪静。’在人间做人,不光是凭匹夫之勇,血气之刚,才表示我有力量;忍、让,不是消极,不是懦弱,忍让才是最大的力量,而且才更有容身的空间。世间到处熙熙攘攘,你争我夺,如果在忍让回头的世界里,就没有人跟我们争了。佛教有一首偈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低着头就看到水里的天,一面插秧,一面后退,退到后来,一田的禾苗播种完成了。所以回头、退步,可以完成我们,忍辱、让步有更宽广的世界。(二)‘离欲’就是回头的世界我们前面的世界,可以说是财、色、名、食、睡五欲的世界,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尘的世界,大家为了财、色、名、食、睡忙得不休不息,被财、色五欲等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人间感到负荷好重。各位到山上来,怎样才是追求回头的世界呢?我们现在既不争名,也不为利,把一切的富贵荣华摆在一边,财色名利也放在一旁,提起的是佛性真如,清净大道,这就是回头的世界。不离欲,是生活在烦恼深渊里,不离欲,是生活在人我是非里,如果离欲,另一番的清净、洒脱的风光,便在我们生活里面呈现出来。(三)‘回头’就是回头的世界你们各位人人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乡,到这里请你暂时把它放下;你们各位人人都有很多可爱的亲人,到这里也请你暂时把他放下;还有很多很多关心的事、关心的人,暂时都请你把它放下,如果你对于包袱不能放下,就不能提起更新的精神,更大的承担。(四)‘空无’就是回头的世界你们过去在有色、有相的世界里面讨生活,现在既是知道回头,这和你们一向所要求的,所希望的不同,现在所要的、所学的,是‘空’,是‘无’。各位听我这么说先不要害怕,怎么才一接触到佛教,就是‘空’,就是‘无’?这项也空,那项也无,我过去几十年来所拥有的、所爱的、所要的,一下子要我把它‘空’了,要我把它‘无’了,我舍不得呀!各位,佛教的空无,并不是叫你不要那些,只是要你认识那些。现在请你放下你过去所执着的有色、有为、有相的一切。对那些,在你非常认真,但在真理的领域里面,那都是一些虚幻的假名。回头空无世界,才是真正幸福、美满、充实的人生。明白一点说,各位在昨天上山的时候,多少要带一个简单的行李-手提包,手提包如果不空,你的东西放在那里呢?你们进教室,至少要带个资料袋,资料袋如果不空,你的笔记簿、原子笔放在那里呢?我的意思就是说,要从‘空’的里面去了解‘有’,不‘空’就没‘有’。各位又再想想,虚空所以称为虚空,因为能容万物之故。各位不要先知道前面‘有’的世界,要回过头来看看‘空’的世界,空无的世界里面,才真正拥有了一切。回头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然后再来开展我们人生的前程,你不但拥有了前面,也拥有了后面,你不但拥有了现象上的有,也拥有了本体上空。到了前后一致,空有一如的时候,可以说整个的宇宙人生,才是属于你的。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各位从小学而中学,从中学而大学,在学校里面所追求的,是世间一般的常识。一般常识的知识,那是心外的知识,现在大家上了佛光山,要先求心内的般若,等到大家心内的般若智慧具备以后,再来探讨世间心外的知识,那就非常容易了。可以说:心内的般若,是我们的根本,心外的知识,是我们的枝叶,根本有了,枝枝叶叶自然生长。我们过去忽略了自己心内的般若,忽略了自己的根本,只在枝末上探讨,往往费了加倍的力量,其收获反而有限。心内的般若,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能源,就是我们的本性,佛教讲‘众生皆有佛性’,每一个人皆有成佛的可能,有成佛的‘能’,这个‘能’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能,力量很大,现在世界上最缺乏的就是能源,能源危机一发生,举世惶惶不安!其实,真正的能源,不是山里的矿产,也不是海底的石油,更不是天上的太阳能,真正的能源,应该是我们心里的般若。科学家有了般若智慧,所以发掘本性里的能源,他可以把人送到太空,送到月球;哲学家把自己本性的能源发掘出来,他对宇宙人生,可以做更深入的探讨;任何一个学说,如果有特殊的成就,都是要向自己心里的能源探讨。佛教中有一位太虚大师,他的著作千余万言,依佛教的教义,配合科学、哲学,甚至政治经济而阐扬发挥。太虚大师没有念过大学、中学,甚至于都没有念过小学,他只是一个乡村牧牛的儿童,经过明师指导,学问从那里来的,是从心内来的。有一次他在普陀山闭关,在禅定中顿然忘失了世间上分别的知识,顿失有形的空间、你我、身心,而进入到空虚灵明的境界,就那么一刻,智慧的能源发掘了出来,而成为了太虚大师。还有,为中华文化放射出万丈毫光的六祖惠能大师,他原本是一个砍柴不识字的人,而后来成为佛教的一代宗师,开拓出禅宗灿烂光辉的世界。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从禅定中,回光返照而发出心内的般若。像这一类的例子,在佛教里面很多,比如中华民国第一任中国佛教会总会会长-八指头陀寄禅长老,他也没有读过书,幼年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自然的就脱口而出:‘洞庭波送一僧来’,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这就是从心内而来的般若智慧。心内的世界,灿烂、多采多姿,都是吾人开拓的,因为那本来都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在的智慧般若,什么才是内在的般若呢?(一)本有的佛性是我们内在的般若佛陀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的时候,第一句话就发出他证悟后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就是我们内在的般若。我们为什么要怀珠作丐,有宝还穷呢?(二)内证的真如是我们内在的般若真如和佛性,是异名同义,我们轮回生死,能够万劫千生,是靠我们有个真如;我们能离生死烦恼,也是靠我们的真如。真如好比一块黄金,尽管你把它制成戒指、手环、耳坠、手表,但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吾人就靠这不变的真如,可以升华自己,净化自己。(三)无住的心境是我们内在的般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吾人心有所住,所以心有所偏,心有所执,如那无住的心境,就是无限、无量、无边、无尽,如果吾人有了无住般若,又何须斤斤计较那不关紧要的蝇头小利或人我是非呢?(四)永恒的本体是我们内在的般若世间的一切,都是短暂而无常,唯有内在的般若才是我们永恒的本体,各位到山上来学佛,是来找你们的根,是来找你们的永恒的生命!找根、找永恒的生命,先要体证心内的般若,各位在夏令营期中,对般若能有所体会,一通百彻,世间的知识自然从吾人自性般若中流出。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各位过去所想到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本位,譬如我要考到好的学校、我要有很好的成绩、我将来要有好的职业、我要优秀、我要成功……,你满脑子所想的,都是我如何获得、如何拥有,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我重要。现在我要告诉各位,佛学和一般的宗教、学说有所不同,在基本上,佛教要我们‘先具有度人的发心,先有别人,后有自己。’般若心经开卷就是‘照见五蕴皆空’,金刚经也一再强调‘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自己未度,先来度人,这是菩萨的发心。’发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佛教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证了阿罗汉果而又有神通的师父,可惜没有发大乘菩萨度人的心,有一天有事外出,徒弟背了包袱跟随在后面,偶然的就在心里面想:‘世界如此的多灾多难,众生如此的多苦多障,我应该要有菩萨大慈大悲的发心,救度众生。’他发了度人的菩萨心后,证阿罗汉果有神通的小乘师父,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跟随在后面的徒弟,这时候的发心的伟大,立刻停下来对徒弟说:‘包袱给我,你走在前面!’徒弟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把包袱给师父,师父背包袱在后面跟着,师父心想:‘我惭愧,发这种民胞物与、救度众生的心,我还发不起来,我这个徒弟了不起,他发了菩萨心,应该让他走在前面,我这个师父甘愿为他背包袱!’徒弟也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在前面走,走,又走了一段路,偶然见到脚下有一个水塘,成千上万的蚂蚁被水围困,他忽然又兴起一个念头:‘唉!世界之大,众生之多,就连这水塘里面的蚂蚁,我也没有办法救度他们,那里还能救度天下的众生呢?度尽众生,实在是没有办法完成事。’走在后面的师父,即刻又知道了徒弟心意,就说:‘站住!包袱拿去,走到后面去!’所以,各位以后有学佛,不但知道自己的存在,而且更要知道除我以外,还有别人;不只有人,还有众多的十法界众生;不光是知道我们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更要知道时间的无限、生命的久远,也不光知道我们台湾、我们中国,我们这一个世界,甚至还要知道有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你要把心扩大起来,大得如虚空,包容天地。宇宙中的一切众生,是我心内众生,三千大千世界是我心内的世界,所以觉悟的圣者,本心以外,没有众生,没有圣果。我们讲发心,用现在一般世间的观念,叫做立志愿,年轻的时候先学习立志,一有了志愿,可以说无事不办,一有了发心,也可以说无事不成,譬如各位今天到佛光山来,为发心学佛而来,不发这个心,你会嫌路途遥远;不发这个心,你会嫌佛教的生活单调,所以你发心,夏令营就能参加了。我们从今天开始,吃饭要发心,你发心吃饭,饭就吃得饱,而且很香;睡觉要发心,你发心睡觉,觉就睡得好;老师在这里上课,你要发心听课;发心,你只要发心度众生,就是最富有的人,就是强有力的人。不要完全妄想别人的施舍,乞求别人的赐与,我们要自己开探自己的能源,将我的智慧、我的能力、我的心意,心香一瓣贡献给大家。发心,发什么心?(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慈悲是佛法的根本,没有慈悲,任何学说都可以视同魔说。我们经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和方便,是每一个人所应实践的佛法。我们人与人之间,如果有慈悲,彼此就能和谐相处,甚至把慈悲推广到一切众生的身上去,物我无间,任何生命,都要他人的爱护和关心。现在,社会所提倡的爱心运动,其实就是佛教的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慈悲是增加人际关系的不二法门。(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我们要有信心,要有愿心,各位或许有人看过本山在中国电视公司开辟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信心门’,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因为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家要有信愿,才能进入佛法。‘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不要以青年人只讲知识,还谈不到信仰。其实不可小视信仰,不管那一种宗教,那一种学问,都必须要有信仰。 孙中山先生说:‘信仰就是力量’。从信仰里信好信坏,但都会有一定的效果。我把信仰分成几个层次,最好的当然是正信,正信之下是迷信,迷信之下是不信,不信之下是邪信。邪信,信错了很危险,但不信也不好,不信什么都没有,迷信比不信还好一点,你不要以为看到老公公、老婆婆跪在神明前面祷告、祈愿,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要知道,那种人格的崇高、心地的善良,仍然是值得赞美的;迷信也很有力量,我自己信仰佛教,人家说我正信佛教固然很好,人家说我迷信佛教也不要紧。所谓迷信,不知为什么要信叫做迷信,信仰没有意义的叫迷信,但另一方面,所谓信仰,不讲条件,没有要求,只是一味的心甘情愿的为所信的奉献一切,这也可称迷信,‘为主义牺牲’,‘为传教殉难’,假如一定要问为什么,可能力量就差了。所以有人笑我迷信,我们不必辩论,反而为自己欢喜,觉很很好,我还能找到迷信,当然,佛教并不是倡导迷信,而是要正信。所正信,一定要信实实在在有的对象,一定要信清净圆满圣贤,一定要信有力救度我们的大力者。因为真正有信愿的人,才能常随佛学。(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菩提心就是发心中最高的大心,所谓有上弘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我们不可小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可以说成佛有余。菩提心,有青年的热,有青年的力,可以说菩提心就是青年纯洁的心!青年人有百折不挠的勇敢,有悲天悯人的善良,正合乎佛教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提心。(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众生执我,所以没有办法解脱;慈悲有我,慈悲就有了对待;信愿有我,信愿就有了所限;菩提有我,菩提就无法完成。‘要学佛法先无我’,此无我,并非要我们毁灭自己,而是成就自己,扩大自己,完成自己。常听人说一句话:‘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我们发心有余,那就好好充实自己的能力吧!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在佛教里面,我一向提倡先有出世的思想,再作入世的事业;先具备出世的般若,再提起入世的精神。有的人能入世,不能出世;有的人能出世,不能入世。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说:花花世界,物质文明的都市,我们在里面生活得很惬意、很习惯,突然间把物质文明暂时放下,到深山里面清修,过着出世的生活,就不习惯。有的人过惯出世的生活,家庭可以不要,朋友也可以离开,财、色、名、利一概都能放下,喜欢寂静,你叫他去入世,都市上车声、马声、机器的声音……,他几乎一刻都不能度过。本山所提倡的人生佛教,就是先有出世的思想,然后做入世的事业。没有出世的思想,在人间从事事业,会有贪心,会有执着;有了出世的思想,再做入世的事业,就等于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见到金钱不动心,遇到生死无所惧,这种力量要从出世的思想培养起来。什么是出世的思想?简单提出下列几点:(一)对人生要有无常的警觉世间上每一个人,都有好生恶死的观念,其实人生一期的生命,数十寒暑,所谓石火电光,刹那即过。人间的沧海桑田,桑田沧海,‘君不见朝如青丝暮如云,君不见昨日红颜今日老’。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吾人如果对世间兴起无常之感,对人生如有苦短的警觉,这就算出世的思想了。(二)对物质要有远离的看法世间上每一个人,几乎都喜欢金钱物质,甚至有人到死的时候,金钱物质都不肯给人,他以为来生还可享用,所以贪敛、聚集,最后一棺长盖,一杯黄土抱恨而归。金钱物质,本来是给人用的,但有人不会使用金钱物质,反而被金钱物质覆盖了。苏东坡说:‘物质有穷,而欲望无尽’,吾人对物质不能有远离的看法,终身就会做物质的奴隶,假如吾人有出世的思想,则就能超然物外了。(三)对情爱要有淡化的观念情爱的罗曼帝克,是青年人向往的诗情画意的美梦,要青年人淡化情爱,这是强人所难,不合时宜。但各位青年朋友们当也知道,情爱固然令人神迷心荡,但情爱确也给人带来不少烦恼,甚至把人推进毁灭的深渊。‘爱不重不生娑婆’,因为爱,才有生死,才有是非;因为爱,才有你我,才有烦恼,‘爱念不去除一分,道念不能增加一分’,佛教不是要人都舍弃情爱,佛教是要人以智化情,大家都能以般若智慧淡化情爱,则一定会得到佛法的最大受用。(四)对自己要存不满的要求对自己怎可有什么不满?我们都是对人不满,怎可对自己不满?其实,我贪、我爱、我执、我嗔、我怨、我妒、我痴、我私等,我自己有这一切的毛病,怎可还对自己满意?对自己满意?这是自己对道业进步的最大障碍。人生到处都是缺陷,你对缺陷满意,缺陷如何才能填满?吾人全身都是业障,对业障满意,业障如何才能消除?对自己如果不满,道德人格才会有所增进。所谓以出世的思想,开创人间入世的事业,我常常对此提出说明:以退为进,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无为我,是我们出世的思想;以空为乐,是我们出世的思想。我们具备了出世的思想,再来办入世的事业,所以这里的青年法师们,他们不要钱,也不要名、不为自己,只在这里奉献自己,为什么?他们拥有的快乐,是一般人所没有的,他们先建立了出世的思想,而后做人间的事业,所以,没有薪水待遇,不要紧;没有奖状赞美,不要紧;甚至就是遇到一些挫折、一些困难,也无动于心,所以,真正的出世,才能真正的入世。今天,夏令营的开营典礼,我简单向各位提起以上四点:第一、先寻回头的世界,再来开展人生的前程;第二、先求心内的般若,再来探讨心外的知识;第三、先有度人的发心,再来充实自我的能力;第四、先有出世的思想,再来从事入世的事业。刚才所讲的,和各位过去所学、所知,在程序上,先后上,或许有很大不同,不过,在我们的生活经验里面,我们的信仰里面,我们感到这样的生活程序是正确的,希望各位来山参加这个夏令营,能够对于这些道理有所体会。最后祝福大家,谢谢各位!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