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缘重要】
1912年,太虚大师提倡‘菩萨学处’,此构想很好。现代我们提倡做‘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当然也是菩萨。要如何才能做到?这是教育问题。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人皆可以作圣贤,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就在教学。以佛法来讲,教学是助缘、增上缘,若遇到好的增上缘,中人之才也可作圣作贤,这个例子佛门有,中国历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作阿罗汉、作菩萨,这是佛家教学高明之处。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个很好的例子。连下下根人都能证阿罗汉果,能成为大菩萨,何况是中上根性之人?
一般人一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事无成,或者小有成就而终归失败,都是遇缘不善。佛法说:‘一切法因缘所生’,很有道理。而一个好的缘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我们这一生中能否遇到好缘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问题在发心。若我们发心纯正,诸佛菩萨一定会来为我们做增上缘,会来帮助我们。
【发心】
佛家讲‘说法’,机缘成熟,你不为他说法,这是失时,就是时节因缘错过了;机缘不成熟而来为他说法,也是失时。佛明了时节因缘,所以佛说法比喻作‘海潮音’。海潮是指涨潮、落潮有一定的时间,决定不会错过。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
这是说明一个事实,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由此可知,成就与否操纵在自己手中。若自己希望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这个心就是感,佛菩萨一定有应。若这一念生不起来,就没有感;没有感,佛菩萨当然没有应,所以你就遇不到机缘。倘若你的愿望是真实的,感应就快速;愿望很薄弱,若有若无,感应也就薄弱。所以,自己一生有无成就,端在‘发心’。
太虚法师的‘菩萨学处’,未能办成功,原因是真正发心作佛、作菩萨的人太少。真正发心作菩萨,就决定不受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若还受诱惑,菩萨就做不成了。这要靠自己,去克服烦恼习气,才能获得感应,得到助缘。
现在新加坡的外缘很成熟,这是佛菩萨的感应。我们从佛菩萨之应,就能体会到同修当中有感;若没有感,怎么可能有应?所以,同修当中,必定有真正发心要作菩萨,要做弥陀弟子之人,这个缘才会成熟,而没有丝毫勉强,这是真实不虚。我们遇到如此殊胜的时节因缘,这更增强了我们的信愿,于是我们就跟着成就。
这真的像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若在如此殊胜的因缘之下,还是敌不过烦恼习气,敌不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将大好机缘当面错过,真的非常可惜!
李木源居士发心真实,没有一点私心,所以弘法事情能做成功,为大家做了增上缘。若他有一点私心,事情决定失败,因为有私心就得不到三宝感应。倘若仍有感应,必定是魔来应,不是佛来应。佛、魔的辨别,不在外境,在内心。一念真诚,佛来感应;一念自私,魔来感应。所以,内心没有一点私欲的念头,才能感得诸佛来应。
【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
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有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若还有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念头,就是烦恼习气,心就不清净、不平等,这就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障碍。好事最后变成魔境,就在这一念之差。佛菩萨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对一切众生真诚恭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才能获得感应,获得助缘。有了助缘,自行化他就方便了。
常常看别人的不是,自以为是,这是最大的过失。别人纵然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业,我们也要学佛菩萨,用慈眼观之,他是一时迷惑铸成大错,他不是真心,真心里没有过失,他用的是妄心,所以被烦恼习气所支配。诸佛菩萨看到这些人,是以怜悯心、清净心、平等心待之,因为他的真心佛性丝毫无损,佛菩萨对他还是圆满的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所以对于作恶多端之人,‘礼敬’并没有减少一分。
这件事,我们能做到吗?有分别、执着,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众生,就不是菩萨。要学菩萨,就要从此地学起,要真正做到对极恶之人,也欢喜赞叹他善的一面,绝口不提他恶的一面。不但不提,心里痕迹都不落,心才真清净,清净心得大自在。我们看他也是一尊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是这样看待人的,我们学佛也要这样看待人。他现在造恶只不过是一时糊涂,糊涂也有明白的一天;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使他早点明白;他明白了,也会普度一切众生,众生就有福了。
心里不要常想是非人我、恩恩怨怨,要常想佛的教诲,常思经义。以《无量寿经》为主,就要常想《无量寿经》的义理,将之变成自己的正思惟,应用在生活中,以佛眼观世间,我们才真正成为弥陀弟子,真正是作菩萨,转凡成圣。从心理转,从行为转,这是真实功德,希望大家共同勉励。
【遇缘重要】1912年,太虚大师提倡‘菩萨学处’,此构想很好。现代我们提倡做‘弥陀弟子’,弥陀弟子当然也是菩萨。要如何才能做到?这是教育问题。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人皆可以作圣贤,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就在教学。以佛法来讲,教学是助缘、增上缘,若遇到好的增上缘,中人之才也可作圣作贤,这个例子佛门有,中国历代也有。尤其在佛法中,下下根人也能作阿罗汉、作菩萨,这是佛家教学高明之处。世尊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个很好的例子。连下下根人都能证阿罗汉果,能成为大菩萨,何况是中上根性之人?一般人一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一事无成,或者小有成就而终归失败,都是遇缘不善。佛法说:‘一切法因缘所生’,很有道理。而一个好的缘分,真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我们这一生中能否遇到好缘分?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问题在发心。若我们发心纯正,诸佛菩萨一定会来为我们做增上缘,会来帮助我们。【发心】佛家讲‘说法’,机缘成熟,你不为他说法,这是失时,就是时节因缘错过了;机缘不成熟而来为他说法,也是失时。佛明了时节因缘,所以佛说法比喻作‘海潮音’。海潮是指涨潮、落潮有一定的时间,决定不会错过。佛教化众生,亦复如是。这是说明一个事实,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由此可知,成就与否操纵在自己手中。若自己希望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这个心就是感,佛菩萨一定有应。若这一念生不起来,就没有感;没有感,佛菩萨当然没有应,所以你就遇不到机缘。倘若你的愿望是真实的,感应就快速;愿望很薄弱,若有若无,感应也就薄弱。所以,自己一生有无成就,端在‘发心’。太虚法师的‘菩萨学处’,未能办成功,原因是真正发心作佛、作菩萨的人太少。真正发心作菩萨,就决定不受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若还受诱惑,菩萨就做不成了。这要靠自己,去克服烦恼习气,才能获得感应,得到助缘。现在新加坡的外缘很成熟,这是佛菩萨的感应。我们从佛菩萨之应,就能体会到同修当中有感;若没有感,怎么可能有应?所以,同修当中,必定有真正发心要作菩萨,要做弥陀弟子之人,这个缘才会成熟,而没有丝毫勉强,这是真实不虚。我们遇到如此殊胜的时节因缘,这更增强了我们的信愿,于是我们就跟着成就。这真的像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缘分。若在如此殊胜的因缘之下,还是敌不过烦恼习气,敌不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将大好机缘当面错过,真的非常可惜!李木源居士发心真实,没有一点私心,所以弘法事情能做成功,为大家做了增上缘。若他有一点私心,事情决定失败,因为有私心就得不到三宝感应。倘若仍有感应,必定是魔来应,不是佛来应。佛、魔的辨别,不在外境,在内心。一念真诚,佛来感应;一念自私,魔来感应。所以,内心没有一点私欲的念头,才能感得诸佛来应。【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不可以有我是你非、我正你邪。若还有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念头,就是烦恼习气,心就不清净、不平等,这就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障碍。好事最后变成魔境,就在这一念之差。佛菩萨的心是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对一切众生真诚恭敬。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学习,才能获得感应,获得助缘。有了助缘,自行化他就方便了。常常看别人的不是,自以为是,这是最大的过失。别人纵然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业,我们也要学佛菩萨,用慈眼观之,他是一时迷惑铸成大错,他不是真心,真心里没有过失,他用的是妄心,所以被烦恼习气所支配。诸佛菩萨看到这些人,是以怜悯心、清净心、平等心待之,因为他的真心佛性丝毫无损,佛菩萨对他还是圆满的恭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所以对于作恶多端之人,‘礼敬’并没有减少一分。这件事,我们能做到吗?有分别、执着,就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众生,就不是菩萨。要学菩萨,就要从此地学起,要真正做到对极恶之人,也欢喜赞叹他善的一面,绝口不提他恶的一面。不但不提,心里痕迹都不落,心才真清净,清净心得大自在。我们看他也是一尊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是这样看待人的,我们学佛也要这样看待人。他现在造恶只不过是一时糊涂,糊涂也有明白的一天;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使他早点明白;他明白了,也会普度一切众生,众生就有福了。心里不要常想是非人我、恩恩怨怨,要常想佛的教诲,常思经义。以《无量寿经》为主,就要常想《无量寿经》的义理,将之变成自己的正思惟,应用在生活中,以佛眼观世间,我们才真正成为弥陀弟子,真正是作菩萨,转凡成圣。从心理转,从行为转,这是真实功德,希望大家共同勉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