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净空法师《成佛之道》

净空法师《成佛之道》

这次来到此地,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圆满,我非常高兴。借这一堂课的时间,我简单扼要的来谈谈“修行”。

一、何谓“修行”

“修行”二字,学佛的同修常挂在嘴边,而真正理解其意义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说修行,自己的心行却没有改正过来。“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佛为了教学方便,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体的动作是“身”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心里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这三种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什么?业是造作的结果。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是事;事做完之后,结果就叫业。业可以分为三类:善业、恶业和无记业(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这就将我们的行为、造作统统包括尽了。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标准何在?佛讲了很多层次,正如学校教学一样,小学生的善恶标准与中学生不同,中学生的善恶标准与大学生又不同,大学生的善恶标准与社会大众又不同,佛法亦复如是。佛法讲的比这个更详细,因为佛教学的对象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因为根性不同,文化、种族、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环境、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因此标准不只一个,一个标准决定谈不上契机,所以标准有很多。

何以有这么多标准?譬如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到国外旅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别说是出国旅行,就算到其它城市去,都是一桩大事情。我们到其它的国家,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法律规章,与我们国家不一样,所以要“入境随俗”。在我们地区认为这是善的,可能他们认为是恶的;我们认为是恶的,可能他们认为是善的,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标准。

标准尽管不同,但总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标准,那就是“爱”。无论是哪个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爱”是共同的标准。宗教也说“神爱世人”,因此“爱”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们掌握绝对的标准,犯的过失就少。

佛法不但说爱,而且是从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中发出大爱,这就是佛法讲的“慈悲”。慈悲是理性的爱,与其它宗教的爱不一样,其它宗教的爱是情,不是真智慧。感情的爱会变化,理性、智慧的爱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佛不用爱,用慈悲。慈悲与爱在形象上完全相同,但是用心却不一样;慈悲是用真心,爱是感情,是用妄心。用感情的爱会变成恨,智慧的爱永远不会变质。你爱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也爱你;你恨他,他还是爱你;甚至于你陷害他、嫉妒他、杀害他、毁灭他,他还是爱你,他的慈悲绝对没有丝毫改变,这是真实的爱。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灭心,诸佛菩萨用真心,常住真心。换言之,凡夫用念头,佛菩萨不用念头,用禅定。何谓禅定?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是不做事,事没有妨碍,心地清净,心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就是禅定。

明了这些原理原则,我们就晓得如何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看错、想错、说错,也做错了。怎么说是错了?六根随顺外面境界,完全是烦恼做主,这是过错的根源。众生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见思烦恼当家,于是将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因此,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第一个错误,就是执著身是“我”,从这个地方一错到底,回不了头。

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身好比是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了,人有没有生死?没有。譬如说我的衣服脏了,脱掉再换一件,脱掉就等于死,换一件就等于生。人在六道里面舍身受生,就跟换衣服一样。

到底什么是“我”?印度有些高级的宗教认为“神我”是我;中国人讲灵魂,佛法讲神识,印度教讲神我。他比我们执著身体是我,进了一大步。为什么?神识在六道里投胎,换一个身体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所以他们对于生死没有恐怖,心态非常正常。如果你一生修善业,这个身体就愈换愈好,人身换成天身,欲界天身换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换愈端庄,寿命愈换愈长,福报愈换愈大,这是“种善因得善果”。反之,造作恶业,这个身就愈换愈差。

最近,有些中国的同修到新加坡参学,他们告诉我,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儿子死了两年,有一天她做梦梦到儿子,她问儿子说:“你现在在哪里?”他说:“我现在在一个庙里。”她问:“你在庙里做什么?那个庙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他说:“我在庙里看门”。她听了很难过,醒来之后,过了不久,她和一些佛门同修结伴去朝山,到达的这个庙,好像就是她梦见儿子的那个庙。她向寺庙的老和尚打听:“你们这个庙有没有门房?”老和尚说:“我们没有门房。”她说:“谁在看门?”老和尚说:“有一个小虎。”她听到小虎的时候,寒毛直竖,小虎就是她儿子的小名。她说:“在哪里”?老和尚说:“它是一条狗。”她的儿子投胎作狗(可能这只狗长得很雄壮,像个小老虎般,所以人家就叫它小虎)。她跑到门口去找那只狗,那只狗看到他的母亲就流眼泪,人跟狗抱在一起。人投胎作狗,这是造不善业,所以换的身体就差了。以后此事在天津传遍了,天津人来看它的时候,它很有灵性,它就躲藏起来,不好意思见人;其它地区的人来,它就走出来。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劝老太太,把这件事情多多宣扬,不要难为情,这样能度很多众生。这是最近发生的事情,所以轮回是真的,决不是假的。

肯定了轮回是真的,我们起心动念就不能不注意。人在世间的时间很短促,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修行的目的也在此地,希望来生比这一生殊胜,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要懂得如何修法。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很多,我们要掌握佛陀教导的纲领。

二、修行的根本

佛教导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佛陀教学的核心、大根大本。无量无边的佛法就是以此为基础,所以佛法是孝道、是师道。《菩萨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养父母从这里建立。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奉事师长的根就在此地。所以,菩萨眼睛中,一切众生是父母,一切众生是诸佛如来,以对父母的孝心对一切众生,以对佛陀的恭敬对一切众生,这是菩萨行。

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这种心态,处处总以为我是老大,我比谁都强,别人都不如我,无丝毫孝敬之心。以这样的心态,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无济于事,正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头。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诲,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

经上常讲:“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说一切众生现在就是父母、诸佛,我们很难懂,所以佛才换一个讲法说:“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样我们听了,勉强可以接受,但是还是不能落实。如果真正能落实,这个人就是菩萨,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萨,已经把基本的观念修正过来了。

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人修行“从根本修”,这是根本之根本,从这个根就生出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佛陀教学的纲领,我们掌握住了,但是修学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没找到,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念头转换过来。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佛是过来人,他为我们说破了,我们对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过来,改过来之后,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萨的生活。

“菩萨”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都是有情众生,觉悟了就称为菩萨,不觉就称为凡夫。菩萨与凡夫,其实就是觉、迷不同而已。觉悟的人时时刻刻会将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首先要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发现错误,在佛法就叫做“开悟”;悟后起修,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

三、修行的方法:六波罗蜜

菩萨修行有六大纲领,即六波罗蜜,对治六种大毛病。我们的第一个大毛病是贪心、悭贪,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度悭贪。悭贪的根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们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将这个毛病修正过来?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义。布施不是到寺庙里捐一点钱、添一点香油。布施的真正意义,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师长,我要用真诚的孝顺心、尊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舍财为社会、为众生造福,属于外财布施。我们舍身为众生无条件的服务,作义工,这是内财布施。时时刻刻心里想着社会需要什么,众生需要什么,我如何帮助众生,这就是法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统统都要具足。总而言之,布施就是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

布施里有孝顺心、恭敬心,这个布施就称作“供养”,就变成普贤行,普贤行是最高级的修行。因此,养成这个心理,比什么都重要。决不能轻慢一个人,轻慢人就是轻慢父母(这是不孝)、轻慢师长,这个罪很重。天天造作罪业不知道,还自以为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

我们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时,无论事情大小,都须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罗蜜,合法是持戒波罗蜜。你办事方法很正确,没有过失,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条不紊,别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学习,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度恶业(坏习惯、坏毛病,不足为社会大众做榜样的行为)。无论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个心是持戒的心,这个行为就是持戒的行为,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条之中。如理,不论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这是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

服务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做事情没有耐心,就容易发脾气,忍辱是对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就。

《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特别提出忍辱,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业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耐心。

无论做什么事,做得太积极、太快容易出差错,缓慢一点好。所以,明了事情的缓急、次第,这是学问。中国儒家的教学,进德修养要急、要快,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要缓、要慢。积极追求的是品德的修养,佛法讲道业的修养,生活方面过得去就行了。许多宗教都重视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贫,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从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体会到:为众生的事情要积极,要认真努力;为自己的事情要缓慢。一定要为社会、为众生造福,不为自己。这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度懈怠。

禅定度散乱。我们的心思很乱,禅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发心度化众生,佛教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定慧。经上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惠能大师的教学,也是根据这两句话,但他说得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你能具备这个条件,就可以度化众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境界都可以接触,因为你有定慧,不会被外境所转,你有能力转境界。没有这个功夫,就去教化众生,反而会被众生度了。自己接触外面群众起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贪恋,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这是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终保持自己心境清净平等,这叫禅定。

修禅定不是在禅堂里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学的。接受训练之后,离开禅堂,在社会上也要像在禅堂一样。在工作当中接触各个层面,心地如如不动,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是修禅定。《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在最热闹的市场。所以,在家里看电视,或在热闹场所唱歌、跳舞、看戏剧,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波罗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了,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慧等持。

这六条纲领,如果学会了,一生受用不尽。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佛说,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凭什么往生?凭平常修学的功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功德。

四、修行就在生活中

菩萨将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工作上,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换一个工作,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在任何环境、工作当中,都是行菩萨道。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甘露火王、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在我们看来都是做杀盗淫之类的事,可是他们是在修菩萨道。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社会,所以各行各业都有菩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在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由此可知,佛法涵盖了整个社会。他们从事的行业,都是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为众生、为社会造福,这些不善行业是替众生消灾、消业障,那是菩萨。我们不懂这个境界,不是发菩提心,不是行菩萨道,做这些不善行业就是恶因恶报。

《华严经》的教学,行门上的纲领,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愿”,这二十条是华严海会法身大士修学的总纲领,每一条的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深广无际。对我们初学来讲,修学找个好环境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是佛法幼稚班的学生。《华严经》是佛法的大学,他们的修学,就在自己现实生活环境当中,在现前工作里面,不改变生活方式,也不改变工作行业,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罗蜜,修十大愿王,本位当中就成菩萨、成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虽然事上我们现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晓得,自己的境界才会不断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纵然修行很认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为你的观念就是一个界限,使你无法突破。

这些年来,我们跟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触,这就是修《大方广佛华严经》法,这是真修!古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因此,你只要遵守这些理论方法去修学,修正我们错误的生活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生实报庄严土。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诸佛菩萨说之为“不可思议”,我们这才真的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华严经》对现代众生很契机。

五、懂得掌握机缘

虽然现在众生造的恶业太深重,但这些众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没有遇到好的缘分,如果有好的因缘,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发出来。念头一转就是大乘圆顿根性,转不过来,这一生就空过了,古人所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念头一转,就立刻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因此,我们修行证果,“缘”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可是凡夫毕竟是凡夫,听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还是回不了头。所以,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千遍万遍才能唤醒我们,这样佛度化众生的目的就达到了。现在佛不在世,我们的缘有没有缺乏?没有,缘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陈光别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缘抓住。他今年八十六岁,八十三岁的时候身体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养病。养病期间,每天听经八小时,听了四年,他成功了,这就是缘殊胜。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往生前三个月,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两年前他见到阿弥陀佛时,就要求往生,阿弥陀佛嘱咐他再等两年,大概是要照顾居士林这个道场。果然照顾到这一届的改选,改选的时候,他坐着轮椅参加,改选完之后,没几个月他就走了。我们所有的录像带,他都有,这是他的缘殊胜,一般人没有这个缘。

六、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没有这个缘不要紧,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听八个小时,保证你的功德超过老林长。“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时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们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别人,不能怪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都是推卸责任。真正修道人过失都在自己,别人没有过失,环境也没有过失,都是自己错过了机缘。

十五年前,我在美国讲经,洛杉矶的赵立本居士听得很欢喜。他找到我早年讲的两套录音带,一套是《六祖坛经》,一套是《金刚经》,在家里反复听了二十六遍。来问我:“法师,我学经教,我听这两样就够了,其它的我不听了,我就念佛求生净土,行不行?”我说:“行!你听多少遍了?”他说:“二十六遍。”我说:“太少了!至少要听一百遍。”他真干!一百遍听完了,我告诉他再听一百遍。现在这两部经,他讲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请他去讲。所以,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这个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持戒,专心不再学别的东西,你心定了,定了就开智慧。为什么一般人不能开智慧?心太乱了。心定就开智慧,听经遍遍都有新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大彻大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他是属于“一心三辈”,他不是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修学其它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成就。这些人修学的方法,都足以给我们做榜样。

所以,今天科技发达,只要自己有一部经、两部经的带子就足够,利用录音机、录像机重复的听,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萨六波罗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桩事情都具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不是分开的,任何一桩事情统统具足六波罗蜜,这是菩萨行。要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

由此可知,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他有耐心,他不改变,天天听经,天天改过。佛对我们的教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听懂了、听熟了,自然就记得了。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念头一起,就知道是对、是错。如果是错误的,立刻改过,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切随顺佛陀教诲,没有不成就的!《无量寿经》上说,这种人是“如来第一弟子”。如来第一弟子的条件,就是世尊常常嘱咐、勉励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把这一条做到,就是如来第一弟子。

佛所说的,你真听懂了,就会接受;还不能接受,就是你没有真懂。大经常讲要“深解义趣”,为什么你不能深解?你读的遍数不够多。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听讲都是一个道理,你听讲听上一千遍、两千遍会开悟;听的遍数太少了,不管用。听经要专,不能杂;杂,悟门就堵死了。能做到专,听经、读诵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听多了、听杂了,就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任何受用。秘诀就是专精,长时间的熏修,就会得定、会开慧。妄想少、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得定的样子。处事待人接物聪明了,从前常常做错事,现在不会做错事,这是慧的样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无量劫来错误的习惯扭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

这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关键就在你懂不懂这个诀窍;不懂这个方法,你会把修行看作与生活工作毫不相关,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禅堂里打坐,坐上一辈子都不能成就。懂诀窍的,任何一种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能成就。

因此,穿衣、吃饭都离不开三学六度,点点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圆满的波罗蜜,这才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无量无边的行门,一行不是独一,不是专一,而是任一,任何一个行门都具足圆满波罗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经教里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要常听、要多听,才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突破,使我们对修行不至于产生误会、产生障碍。

今天时间虽然不长,我把修行的重点、关键,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录像带要多听几遍,现在有这些科技设备方便了,可以重复听,这是我们比古人殊胜之处。一遍听不懂就再听,听的遍数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晓得路应当怎么走法,这是“成佛之道”。

这次来到此地,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一切都很圆满,我非常高兴。借这一堂课的时间,我简单扼要的来谈谈“修行”。一、何谓“修行”“修行”二字,学佛的同修常挂在嘴边,而真正理解其意义的人不多。所以,天天说修行,自己的心行却没有改正过来。“行”是行为,行为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大,佛为了教学方便,把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身体的动作是“身”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心里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这三种行为称为“三业”。业是什么?业是造作的结果。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是事;事做完之后,结果就叫业。业可以分为三类:善业、恶业和无记业(说不上善也说不上恶)。这就将我们的行为、造作统统包括尽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标准何在?佛讲了很多层次,正如学校教学一样,小学生的善恶标准与中学生不同,中学生的善恶标准与大学生又不同,大学生的善恶标准与社会大众又不同,佛法亦复如是。佛法讲的比这个更详细,因为佛教学的对象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而一切众生因为根性不同,文化、种族、生活方式、居住的地理环境、信仰的宗教也不相同,因此标准不只一个,一个标准决定谈不上契机,所以标准有很多。何以有这么多标准?譬如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到国外旅行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古代,别说是出国旅行,就算到其它城市去,都是一桩大事情。我们到其它的国家,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法律规章,与我们国家不一样,所以要“入境随俗”。在我们地区认为这是善的,可能他们认为是恶的;我们认为是恶的,可能他们认为是善的,所以就有很多不同的标准。标准尽管不同,但总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标准,那就是“爱”。无论是哪个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爱”是共同的标准。宗教也说“神爱世人”,因此“爱”是一个绝对的标准。我们掌握绝对的标准,犯的过失就少。佛法不但说爱,而且是从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中发出大爱,这就是佛法讲的“慈悲”。慈悲是理性的爱,与其它宗教的爱不一样,其它宗教的爱是情,不是真智慧。感情的爱会变化,理性、智慧的爱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佛不用爱,用慈悲。慈悲与爱在形象上完全相同,但是用心却不一样;慈悲是用真心,爱是感情,是用妄心。用感情的爱会变成恨,智慧的爱永远不会变质。你爱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也爱你;你恨他,他还是爱你;甚至于你陷害他、嫉妒他、杀害他、毁灭他,他还是爱你,他的慈悲绝对没有丝毫改变,这是真实的爱。凡夫用的是妄心,妄心是生灭心,诸佛菩萨用真心,常住真心。换言之,凡夫用念头,佛菩萨不用念头,用禅定。何谓禅定?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不是不做事,事没有妨碍,心地清净,心有主宰,不为外境所动,就是禅定。明了这些原理原则,我们就晓得如何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看错、想错、说错,也做错了。怎么说是错了?六根随顺外面境界,完全是烦恼做主,这是过错的根源。众生无量劫来迷失了自性,见思烦恼当家,于是将一真法界变成六道轮回。因此,六道轮回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见思烦恼第一个错误,就是执著身是“我”,从这个地方一错到底,回不了头。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身好比是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如果把这个道理参透了,人有没有生死?没有。譬如说我的衣服脏了,脱掉再换一件,脱掉就等于死,换一件就等于生。人在六道里面舍身受生,就跟换衣服一样。到底什么是“我”?印度有些高级的宗教认为“神我”是我;中国人讲灵魂,佛法讲神识,印度教讲神我。他比我们执著身体是我,进了一大步。为什么?神识在六道里投胎,换一个身体就像换一件衣服一样,所以他们对于生死没有恐怖,心态非常正常。如果你一生修善业,这个身体就愈换愈好,人身换成天身,欲界天身换成色界天身,相貌愈换愈端庄,寿命愈换愈长,福报愈换愈大,这是“种善因得善果”。反之,造作恶业,这个身就愈换愈差。最近,有些中国的同修到新加坡参学,他们告诉我,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儿子死了两年,有一天她做梦梦到儿子,她问儿子说:“你现在在哪里?”他说:“我现在在一个庙里。”她问:“你在庙里做什么?那个庙的名字你还记得吗?”他说:“我在庙里看门”。她听了很难过,醒来之后,过了不久,她和一些佛门同修结伴去朝山,到达的这个庙,好像就是她梦见儿子的那个庙。她向寺庙的老和尚打听:“你们这个庙有没有门房?”老和尚说:“我们没有门房。”她说:“谁在看门?”老和尚说:“有一个小虎。”她听到小虎的时候,寒毛直竖,小虎就是她儿子的小名。她说:“在哪里”?老和尚说:“它是一条狗。”她的儿子投胎作狗(可能这只狗长得很雄壮,像个小老虎般,所以人家就叫它小虎)。她跑到门口去找那只狗,那只狗看到他的母亲就流眼泪,人跟狗抱在一起。人投胎作狗,这是造不善业,所以换的身体就差了。以后此事在天津传遍了,天津人来看它的时候,它很有灵性,它就躲藏起来,不好意思见人;其它地区的人来,它就走出来。有些懂得佛法的人就劝老太太,把这件事情多多宣扬,不要难为情,这样能度很多众生。这是最近发生的事情,所以轮回是真的,决不是假的。肯定了轮回是真的,我们起心动念就不能不注意。人在世间的时间很短促,死不可怕,重要的是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是非常严肃的问题。我们修行的目的也在此地,希望来生比这一生殊胜,明天比今天更好,因此要懂得如何修法。佛在经上教导我们的很多,我们要掌握佛陀教导的纲领。二、修行的根本佛教导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是佛陀教学的核心、大根大本。无量无边的佛法就是以此为基础,所以佛法是孝道、是师道。《菩萨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孝养父母从这里建立。又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奉事师长的根就在此地。所以,菩萨眼睛中,一切众生是父母,一切众生是诸佛如来,以对父母的孝心对一切众生,以对佛陀的恭敬对一切众生,这是菩萨行。我们今天修行不能成就,就是缺乏这种心态,处处总以为我是老大,我比谁都强,别人都不如我,无丝毫孝敬之心。以这样的心态,即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无济于事,正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将来该怎么堕落,还是怎么堕落。《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是最初的念头。所以,修行就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诲,把错误的观念修正过来。经上常讲:“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说一切众生现在就是父母、诸佛,我们很难懂,所以佛才换一个讲法说:“一切众生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这样我们听了,勉强可以接受,但是还是不能落实。如果真正能落实,这个人就是菩萨,至少是初信位的菩萨,已经把基本的观念修正过来了。宗门教下祖师大德都教人修行“从根本修”,这是根本之根本,从这个根就生出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佛陀教学的纲领,我们掌握住了,但是修学仍得不到受用,原因就是根没找到,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念头转换过来。我们无量劫来生死轮回的原因,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与自己是什么关系。佛是过来人,他为我们说破了,我们对他要相信、要接受,要真的改过来,改过来之后,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菩萨的生活。“菩萨”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我们都是有情众生,觉悟了就称为菩萨,不觉就称为凡夫。菩萨与凡夫,其实就是觉、迷不同而已。觉悟的人时时刻刻会将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所以,你要想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首先要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发现错误,在佛法就叫做“开悟”;悟后起修,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三、修行的方法:六波罗蜜菩萨修行有六大纲领,即六波罗蜜,对治六种大毛病。我们的第一个大毛病是贪心、悭贪,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佛教菩萨要“布施”,布施度悭贪。悭贪的根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我们如何用布施的方法,将这个毛病修正过来?那就要懂得布施的真正意义。布施不是到寺庙里捐一点钱、添一点香油。布施的真正意义,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师长,我要用真诚的孝顺心、尊敬心,为一切众生服务,这就是“布施波罗蜜”。我们舍财为社会、为众生造福,属于外财布施。我们舍身为众生无条件的服务,作义工,这是内财布施。时时刻刻心里想着社会需要什么,众生需要什么,我如何帮助众生,这就是法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统统都要具足。总而言之,布施就是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布施里有孝顺心、恭敬心,这个布施就称作“供养”,就变成普贤行,普贤行是最高级的修行。因此,养成这个心理,比什么都重要。决不能轻慢一个人,轻慢人就是轻慢父母(这是不孝)、轻慢师长,这个罪很重。天天造作罪业不知道,还自以为有大功德,所以念佛不能往生。我们为社会、为一切众生服务时,无论事情大小,都须合理合法;合理是般若波罗蜜,合法是持戒波罗蜜。你办事方法很正确,没有过失,这叫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无论办什么事情,都有次第、程序,有条不紊,别人看到都尊敬你、佩服你,向你学习,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度恶业(坏习惯、坏毛病,不足为社会大众做榜样的行为)。无论做大事、小事,其程序、方法都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个心是持戒的心,这个行为就是持戒的行为,所以持戒不能死在戒条之中。如理,不论事情大小,合乎人情事理,这是智慧,这是“般若波罗蜜”。服务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罗蜜”。做事情没有耐心,就容易发脾气,忍辱是对治瞋恚的。大的事情要很大的耐心,小的事情也要小的耐心,没有耐心决定不能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特别提出忍辱,就是说娑婆世界的众生没有忍耐心,所以世法、佛法、一切事业都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培养自己的耐心。无论做什么事,做得太积极、太快容易出差错,缓慢一点好。所以,明了事情的缓急、次第,这是学问。中国儒家的教学,进德修养要急、要快,物质生活上的追求要缓、要慢。积极追求的是品德的修养,佛法讲道业的修养,生活方面过得去就行了。许多宗教都重视苦行,基督教、天主教不叫苦行,叫神贫,过一种清苦的生活。从这个原理原则,我们体会到:为众生的事情要积极,要认真努力;为自己的事情要缓慢。一定要为社会、为众生造福,不为自己。这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我们的心思很乱,禅定就是精神意志集中。《金刚经》上,须菩提尊者发心度化众生,佛教须菩提尊者,度化众生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定慧。经上讲:“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惠能大师的教学,也是根据这两句话,但他说得浅:“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于相,“内不动心”就是如如不动。你能具备这个条件,就可以度化众生,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什么境界都可以接触,因为你有定慧,不会被外境所转,你有能力转境界。没有这个功夫,就去教化众生,反而会被众生度了。自己接触外面群众起贪瞋痴,合自己意思的生贪恋,不合自己意思的生瞋恚,这是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有定慧的人,顺境不起贪心,逆境不起瞋恚心,始终保持自己心境清净平等,这叫禅定。修禅定不是在禅堂里面壁打坐,面壁打坐是教初学的。接受训练之后,离开禅堂,在社会上也要像在禅堂一样。在工作当中接触各个层面,心地如如不动,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是修禅定。《华严经》上,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在最热闹的市场。所以,在家里看电视,或在热闹场所唱歌、跳舞、看戏剧,都能保持“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是“禅定波罗蜜”。外面境界是表演,清楚明了,那是智慧,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是一切明了,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是定慧等持。这六条纲领,如果学会了,一生受用不尽。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佛说,只要你有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念头,念佛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十念、一念凭什么往生?凭平常修学的功德,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功德。四、修行就在生活中菩萨将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上、工作上,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换一个工作,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所以,在任何环境、工作当中,都是行菩萨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甘露火王、胜热婆罗门、伐苏蜜多女,在我们看来都是做杀盗淫之类的事,可是他们是在修菩萨道。五十三参就是现实社会,所以各行各业都有菩萨,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在行菩萨道,广度众生。由此可知,佛法涵盖了整个社会。他们从事的行业,都是真诚心、清净心、大慈悲心,为众生、为社会造福,这些不善行业是替众生消灾、消业障,那是菩萨。我们不懂这个境界,不是发菩提心,不是行菩萨道,做这些不善行业就是恶因恶报。《华严经》的教学,行门上的纲领,就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愿”,这二十条是华严海会法身大士修学的总纲领,每一条的境界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深广无际。对我们初学来讲,修学找个好环境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是佛法幼稚班的学生。《华严经》是佛法的大学,他们的修学,就在自己现实生活环境当中,在现前工作里面,不改变生活方式,也不改变工作行业,就在本位上修十波罗蜜,修十大愿王,本位当中就成菩萨、成佛。我们要懂这个道理,虽然事上我们现在做不到,但理上要晓得,自己的境界才会不断向上提升。如果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纵然修行很认真努力,境界也不高,因为你的观念就是一个界限,使你无法突破。这些年来,我们跟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接触,这就是修《大方广佛华严经》法,这是真修!古德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本《无量寿经》,《华严经》到最后,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因此,你只要遵守这些理论方法去修学,修正我们错误的生活行为,错误的想法、看法,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就生实报庄严土。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诸佛菩萨说之为“不可思议”,我们这才真的懂得这个意思。由此可知,《华严经》对现代众生很契机。五、懂得掌握机缘虽然现在众生造的恶业太深重,但这些众生也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可惜的是他没有遇到好的缘分,如果有好的因缘,他的善根、福德就能引发出来。念头一转就是大乘圆顿根性,转不过来,这一生就空过了,古人所讲的,“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念头一转,就立刻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正是善导大师所说的“总在遇缘不同”。因此,我们修行证果,“缘”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可是凡夫毕竟是凡夫,听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还是回不了头。所以,世尊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千遍万遍才能唤醒我们,这样佛度化众生的目的就达到了。现在佛不在世,我们的缘有没有缺乏?没有,缘是要你自己懂得掌握。“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陈光别老居士,最近往生了,他就是能把缘抓住。他今年八十六岁,八十三岁的时候身体不好,所以放下工作,在家养病。养病期间,每天听经八小时,听了四年,他成功了,这就是缘殊胜。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往生前三个月,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两年前他见到阿弥陀佛时,就要求往生,阿弥陀佛嘱咐他再等两年,大概是要照顾居士林这个道场。果然照顾到这一届的改选,改选的时候,他坐着轮椅参加,改选完之后,没几个月他就走了。我们所有的录像带,他都有,这是他的缘殊胜,一般人没有这个缘。六、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没有这个缘不要紧,只要有一卷就行了,你每天听八个小时,保证你的功德超过老林长。“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你每天修八小时的戒定慧,修上三、四年,哪有不成就之理!所以,我们自己不能成就,不能怪别人,不能怪运气不好,没有遇到善知识、好的同参道友,这都是推卸责任。真正修道人过失都在自己,别人没有过失,环境也没有过失,都是自己错过了机缘。十五年前,我在美国讲经,洛杉矶的赵立本居士听得很欢喜。他找到我早年讲的两套录音带,一套是《六祖坛经》,一套是《金刚经》,在家里反复听了二十六遍。来问我:“法师,我学经教,我听这两样就够了,其它的我不听了,我就念佛求生净土,行不行?”我说:“行!你听多少遍了?”他说:“二十六遍。”我说:“太少了!至少要听一百遍。”他真干!一百遍听完了,我告诉他再听一百遍。现在这两部经,他讲得很好,而且很多地方请他去讲。所以,熟透了就变成自己的。这个修行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统统具足;依照这个方法修学就是持戒,专心不再学别的东西,你心定了,定了就开智慧。为什么一般人不能开智慧?心太乱了。心定就开智慧,听经遍遍都有新悟处,积小悟就成大悟,积大悟就大彻大悟,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决定得生。《无量寿经》的“三辈往生”,他是属于“一心三辈”,他不是修《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修学其它大乘经典,以此功德回向求生净土,也能成就。这些人修学的方法,都足以给我们做榜样。所以,今天科技发达,只要自己有一部经、两部经的带子就足够,利用录音机、录像机重复的听,哪有不成功的!只要自己真正肯做,菩萨六波罗蜜都在其中,做任何一桩事情都具足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不是分开的,任何一桩事情统统具足六波罗蜜,这是菩萨行。要明白这些道理,知道自己如何修行。由此可知,这些成就的人,真的如佛所说的:“一切法得成于忍”。他有耐心,他不改变,天天听经,天天改过。佛对我们的教训,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听懂了、听熟了,自然就记得了。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念头一起,就知道是对、是错。如果是错误的,立刻改过,这是真修行、真用功。不再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一切随顺佛陀教诲,没有不成就的!《无量寿经》上说,这种人是“如来第一弟子”。如来第一弟子的条件,就是世尊常常嘱咐、勉励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只要把这一条做到,就是如来第一弟子。佛所说的,你真听懂了,就会接受;还不能接受,就是你没有真懂。大经常讲要“深解义趣”,为什么你不能深解?你读的遍数不够多。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读书、听讲都是一个道理,你听讲听上一千遍、两千遍会开悟;听的遍数太少了,不管用。听经要专,不能杂;杂,悟门就堵死了。能做到专,听经、读诵就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如果听多了、听杂了,就是“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任何受用。秘诀就是专精,长时间的熏修,就会得定、会开慧。妄想少、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得定的样子。处事待人接物聪明了,从前常常做错事,现在不会做错事,这是慧的样子。一切都在功夫要用得深,才能把无量劫来错误的习惯扭转过来,转烦恼成菩提,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这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关键就在你懂不懂这个诀窍;不懂这个方法,你会把修行看作与生活工作毫不相关,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弥陀佛,禅堂里打坐,坐上一辈子都不能成就。懂诀窍的,任何一种行业、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能成就。因此,穿衣、吃饭都离不开三学六度,点点滴滴再小的事情,都具足圆满的波罗蜜,这才是《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行都具足无量无边的行门,一行不是独一,不是专一,而是任一,任何一个行门都具足圆满波罗蜜,所以一成一切成。大乘经教里的这些原理原则,我们要常听、要多听,才能把妄想、分别、执著突破,使我们对修行不至于产生误会、产生障碍。今天时间虽然不长,我把修行的重点、关键,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报告。这个录像带要多听几遍,现在有这些科技设备方便了,可以重复听,这是我们比古人殊胜之处。一遍听不懂就再听,听的遍数多了,真的明白了,就晓得路应当怎么走法,这是“成佛之道”。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