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惜福

惜福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她的两件事: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祥,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

她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而是她认为人应该“惜福”。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饭,因此到了晚年她还时常捡莱汤,把菜盘里剩的菜汤端起来喝而不顾子女的劝阻。她也要求我们吃饭时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常吓唬我们说:“不捡拾干净,长大了会生猫脸。”甚至有米粒落到了地上,她也捡起来吃。除了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纸,要丢弃的书籍薄本纸张绝不与污秽垃圾混在一起,须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烧。

她过世的前几年,常有人问她长寿的原因,那时她不仅长寿,身体也健康,她总是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惜福吧,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才能福寿绵长。我当时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读了明朝学者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说他年幼时遇到一个会算命的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凶,其中有一条是说到他补贡生的时候,一共吃了“廪米九十一石五斗”,他感到十分可疑,直到补了贡生的时候,他一算正好吃了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按明朝学制,贡生之前是廪生,他们应得的米叫廪米,按月发给,所以易于计算)。了凡先生从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连一个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所注,如果过度放纵地享用,不就提早在损伤自己的性命吗?

我佛释迦牟尼在经中也时常叫人惜福、节制饮食,他在《杂阿含经》中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在《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

”都是在警醒人不可过多求多欲的生活,身心才能长保康泰。尤其在《医经》里说得最为透彻:“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著世问。”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食无贷就是吃得过度) “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不知节制的吃)。三为不习饭(不知时间的吃)。四为不出生(饭还没有消化,又吃饭)。……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点人当识,是当避,是己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

饭在经书中只是象征,用以教人惜福,我们常见到年轻时过度放纵的人,到晚年总受疾病的折磨,或沦为贫苦无依,有的人更且是等不到晚年的,足见佛经中所言句句真实。近读弘一法师的演讲集,他谈到“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首要就是惜福,其次才是习劳、持戒、自尊,因为他认为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至于惜了福又怎样呢?法师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也只有惜福的人才能习于劳动,持守戒律,自我尊重,因此惜福是做为佛徒的第一件事,不能惜福则不能言及其他。一般娑婆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我们可曾见过一个耽溺酒色、纵情逐欲的人能够自尊、清明,而且活得健康和长寿的吗?惜福乃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这就为什么平淡之人常享嵩寿的原因了。

我的外祖母活到八十岁,她过世的时候我还年幼,有许多事已经淡忘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她的两件事:一是她过世时十分安祥,并未受病痛折磨;一是她一直到晚年仍然过着极端俭朴的生活。她所以那样俭朴不全然是经济的原因。而是她认为人应该“惜福”。她不许家里有什么剩菜剩饭,因此到了晚年她还时常捡莱汤,把菜盘里剩的菜汤端起来喝而不顾子女的劝阻。她也要求我们吃饭时碗中不可剩下一粒米,常吓唬我们说:“不捡拾干净,长大了会生猫脸。”甚至有米粒落到了地上,她也捡起来吃。除了这些,外祖母格外敬惜字纸,要丢弃的书籍薄本纸张绝不与污秽垃圾混在一起,须另外用火恭敬地焚烧。她过世的前几年,常有人问她长寿的原因,那时她不仅长寿,身体也健康,她总是回答说,可能是因为惜福吧,由于珍惜自己的福气,才能福寿绵长。我当时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后来读了明朝学者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说他年幼时遇到一个会算命的先生,卜了他一生的吉凶,其中有一条是说到他补贡生的时候,一共吃了“廪米九十一石五斗”,他感到十分可疑,直到补了贡生的时候,他一算正好吃了九十一石五斗廪米(按明朝学制,贡生之前是廪生,他们应得的米叫廪米,按月发给,所以易于计算)。了凡先生从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连一个人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米都是命中所注,如果过度放纵地享用,不就提早在损伤自己的性命吗?我佛释迦牟尼在经中也时常叫人惜福、节制饮食,他在《杂阿含经》中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在《四十二章经》中说:“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都是在警醒人不可过多求多欲的生活,身心才能长保康泰。尤其在《医经》里说得最为透彻:“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著世问。”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食无贷就是吃得过度) “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不知节制的吃)。三为不习饭(不知时间的吃)。四为不出生(饭还没有消化,又吃饭)。……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点人当识,是当避,是己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饭在经书中只是象征,用以教人惜福,我们常见到年轻时过度放纵的人,到晚年总受疾病的折磨,或沦为贫苦无依,有的人更且是等不到晚年的,足见佛经中所言句句真实。近读弘一法师的演讲集,他谈到“青年佛教徒应注意的四项”,首要就是惜福,其次才是习劳、持戒、自尊,因为他认为在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至于惜了福又怎样呢?法师说“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二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也只有惜福的人才能习于劳动,持守戒律,自我尊重,因此惜福是做为佛徒的第一件事,不能惜福则不能言及其他。一般娑婆世界的凡人也是如此,我们可曾见过一个耽溺酒色、纵情逐欲的人能够自尊、清明,而且活得健康和长寿的吗?惜福乃不是少福,而是惜福得福,这就为什么平淡之人常享嵩寿的原因了。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