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印顺法师:为在家 居士说法

印顺法师:为在家 居士说法

佛教的信徒,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出家与在家的分别,出家人集合在一起叫出家僧,在家学佛的组织,叫居士林。这两种有什么不同呢?从归信方面说,是一样地信仰佛法僧三宝;从修证佛法说,也没有多大的差别,据小乘说,在家能证得三果阿那含,出家能证得四果阿罗汉,相差也只有一级。在大乘佛法里,在家菩萨可多啦。诸大菩萨中,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只有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其他都是现在家相的。不要以为在家就得不到佛法的深切修证,以为修证唯有出家才会得到。

既然没有差别,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出家成佛,最初弘法时,听众觉悟而自愿跟佛出家,佛就把他们组成僧团。佛的制度,出家人不做生意、不做官、专门弘法利生,于是佛法就以出家人为主体而延续下来,过去出家人的责任特别着重这方面,应此必须有一部分人,不仅信仰实行,并且要专门办理教务。这并不是说,在家众不必推动佛法,大家知道,在家众有父母,夫妻儿女,忙于生计,各有各的工作,是不容许专门推动佛法的任务,因此才需要出家众。出家众因为没有家庭的烦累,所以在修持方面,要便利得多。这是出家众与在家众稍为不同的地方。

不要以为居士有牵累,不能学佛弘法,其实这正是居士的长处。佛教并不单只到寺庙烧香念佛,也不单只是说法坐禅,他是要化导世界,使世界上的人一天天向善,同受佛化,同证菩提的。在家人分布于农工商学兵各阶层,佛法正需要居士们的力量,把它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出家人保持声闻佛教的传统,与社会每保持相当距离;或者自己专修,暂时与外界隔绝,而大乘佛法的对象是众生,所以着重村落乡镇都市的地方,向大众弘法,深入社会。居士与社会的关系密切,更容易达成此一任务,由此可见居士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如何的重要!居士学佛,应着重在处世的、济世的、资生的、乐生的。切勿向消极、独善、专门在了死度亡方面用力。所以出家众与在家众,应分工合作,而共同负起发扬佛教的责任。如居士林也成为一类似的寺院,便毫无意义,而失去在家佛徒组合的真正意义。

居士应该作大乘居士,学做菩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要往菩提的路上走,一定要修学五法,此五法是佛特为在家众说的。诸位学佛,先要问问自己,这五种功德是否全部学到,或仅有少分。如人须五官端正,缺一不可,此五德,也是居士学佛所应求其做到的。五法是什么呢?

一、信:信仰三宝是否深刻坚决,如犹豫不决,似信非信,就差得还远,首先应该对三宝生起绝对的信仰。

二、戒:居士应该信仰三宝,更应进而修持五戒,因为戒行,是一切人生道德的基础。学佛必须先完备人格,成为一切人中的君子。

三、闻:学佛有了信仰,以及好的道德行为,还是不够。要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得到佛法的正知见,对佛法有深刻的了解。佛法的种种功德,都从听闻中得来,所以说:“由闻能知善,由闻能知恶,由闻离无义,由闻得涅槃”。

四、施:以上三种,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功德不够圆满。要施惠于人,牺牲自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他人。

五、慧:上面的闻法功德,还近于一般的知识。佛法是要离执著。了生死、度众生,都要有真实智慧。从闻思修而得真智慧,悟解真谛,才能达到佛法的深奥。所以这在学佛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佛的人有的学识渊博,有的品德高尚,有的慈悲喜舍,各有各的长处,但居士学佛而要求上进圆满,这五法都是要学习的。五法圆满,才有菩萨风格,才达到做菩萨居士的第一目标。

菩萨居士要下化众生,这一定要学四摄法,摄是领导摄受的意思。要影响别人的思想,使接受自己的意见,必须有方法。不要看轻自己,以为不能起什么作用,学生可以领导同学,父母可以领导子女,老板可以领导雇员,老师可以领导学生,在农工商各方面有成就的更不必说了,凡是与我们发生关系的,只要有方法都可以摄受领导他们,以佛法来薰陶他们,教化他们,救度他们,这方法就是现在要说的四摄法。

一、布施:在经济上、事业上、思想上帮人家的忙,受了你的恩惠对你自然产生好印象,信仰你所说的话,听从你的指挥,就是不合情理的话,他也会顺从你。有人问我:外道的教理很浅,为什么会那样地发达?我说:原因并非一端,但他们至少在布施方面做得很成功,好像办学校,办医院,受惠的人,何止千万!感激之下,不管天国有没有,教主会不会救他生天,便什么都信了。佛教徒要想使佛法发展,必须从布施入手,举办教育慈善救济等福利事业,假如学佛只为自己了生死,那倒算了,如学大乘佛法的要普济众生,那一定要学布施。所以菩萨着重布施波罗蜜,每见甲说的话,他不相信,但乙说了与甲同样的话,他却信了,为什么呢?就是他与乙之间有特别的因缘关系。有施惠于人,就与人有缘,有缘就容易教化,这是弘扬佛法救济众生的必要方法。

二、爱语:以和悦的语言来共同谈论,这可分为三种。

(1)慰喻语:相见时,以慈和面容,亲爱的语言待人。要是有人生病与受到灾难,受到恐怖的更应劝勉他们,使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虽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他,可是因为温柔的语言,同情的态度,他们会因而感激你的。

(2)庆悦语: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就是坏人也有他的好处。凡有好处,我们都得赞叹、鼓励、激发,使他欢喜,可以激发他向上的心。从前欧洲有一位哲学家,起初很平凡,因为太大的鼓励,使他努力,结果成为著名的哲学家。要教化他人,应该先要赞叹鼓励人家,使他认识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功德,不但因此对我们发生好感,也因而引人走上良好的途径。

(3)胜益语:这是使人进一步的意思,比如有人已能布施,应引导他更进一步的持戒;学了小乘法,应引导他进学大乘,才是究竟,为了使人进步,不但用善语劝勉,有时也要用呵斥、责备的语言。但以诚恳的态度,真切的感情,也会得到对方的同情接受。

三、利行:父母教养子女,注意儿女的身心利益,自能得到儿女的孝顺;教师教导学生,如处处为学生利益着想,也必能得到学生的信仰;所以为了教化众生,使人乐意接受你的意见,接受你的领导,就不能不注意利行。欧洲有一特长于养野兽的,整天与老虎狮子为伍,打打骂骂,野兽也不会害他。人家问他为什么不会被老虎咬伤,他说:这有什么奇怪,只要使它知道你对它好,没有伤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会服从你,也不随便伤害你。畜生尚且这样,何况是人!只要你施恩给他,处处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别人就会信赖你,接受你的化导。

四、同事:同事是共同担任事务,与朋友属下同甘苦。哪怕自己的力量微小,自有许多人来帮助你、跟从你。还有,为了教化他,须得跟他学,与他作同样的工作。记得抗战时期,有部分青年学生们,组织剧团与歌咏队,到乡下去演剧唱歌跳舞,鼓舞民众支持抗战。虽然有了多少成就,可是收效还不够大。他们自己检讨,是学生与农民的生活态度相差太远,有一点隔膜,农民们不容易生起共同意识。所以观音菩萨才以三十二应身来化度众生,为什么人现什么身,与他一样,便能化度他,就是这个意思。

这四种实是摄受人、领导人的根本方法;世间人事也不能违反这种原则。现在以此来弘扬佛法,必得更大的效果。自己虽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如不能感动别人,不能使更多人信受,我们对这四种方法,一定没有学得到,做得好,假使这四摄法能做到了,一定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一个人总有家庭、朋友、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应该负起居士的责任,把他们领导起来,归向佛法,使佛法能发扬光大。

佛教的信徒,可以分为两大类,就是出家与在家的分别,出家人集合在一起叫出家僧,在家学佛的组织,叫居士林。这两种有什么不同呢?从归信方面说,是一样地信仰佛法僧三宝;从修证佛法说,也没有多大的差别,据小乘说,在家能证得三果阿那含,出家能证得四果阿罗汉,相差也只有一级。在大乘佛法里,在家菩萨可多啦。诸大菩萨中,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等,只有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其他都是现在家相的。不要以为在家就得不到佛法的深切修证,以为修证唯有出家才会得到。既然没有差别,到底有什么不同呢?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出家成佛,最初弘法时,听众觉悟而自愿跟佛出家,佛就把他们组成僧团。佛的制度,出家人不做生意、不做官、专门弘法利生,于是佛法就以出家人为主体而延续下来,过去出家人的责任特别着重这方面,应此必须有一部分人,不仅信仰实行,并且要专门办理教务。这并不是说,在家众不必推动佛法,大家知道,在家众有父母,夫妻儿女,忙于生计,各有各的工作,是不容许专门推动佛法的任务,因此才需要出家众。出家众因为没有家庭的烦累,所以在修持方面,要便利得多。这是出家众与在家众稍为不同的地方。不要以为居士有牵累,不能学佛弘法,其实这正是居士的长处。佛教并不单只到寺庙烧香念佛,也不单只是说法坐禅,他是要化导世界,使世界上的人一天天向善,同受佛化,同证菩提的。在家人分布于农工商学兵各阶层,佛法正需要居士们的力量,把它带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出家人保持声闻佛教的传统,与社会每保持相当距离;或者自己专修,暂时与外界隔绝,而大乘佛法的对象是众生,所以着重村落乡镇都市的地方,向大众弘法,深入社会。居士与社会的关系密切,更容易达成此一任务,由此可见居士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如何的重要!居士学佛,应着重在处世的、济世的、资生的、乐生的。切勿向消极、独善、专门在了死度亡方面用力。所以出家众与在家众,应分工合作,而共同负起发扬佛教的责任。如居士林也成为一类似的寺院,便毫无意义,而失去在家佛徒组合的真正意义。居士应该作大乘居士,学做菩萨,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要往菩提的路上走,一定要修学五法,此五法是佛特为在家众说的。诸位学佛,先要问问自己,这五种功德是否全部学到,或仅有少分。如人须五官端正,缺一不可,此五德,也是居士学佛所应求其做到的。五法是什么呢?一、信:信仰三宝是否深刻坚决,如犹豫不决,似信非信,就差得还远,首先应该对三宝生起绝对的信仰。二、戒:居士应该信仰三宝,更应进而修持五戒,因为戒行,是一切人生道德的基础。学佛必须先完备人格,成为一切人中的君子。三、闻:学佛有了信仰,以及好的道德行为,还是不够。要亲近善知识,多闻佛法,得到佛法的正知见,对佛法有深刻的了解。佛法的种种功德,都从听闻中得来,所以说:“由闻能知善,由闻能知恶,由闻离无义,由闻得涅槃”。四、施:以上三种,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功德不够圆满。要施惠于人,牺牲自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他人。五、慧:上面的闻法功德,还近于一般的知识。佛法是要离执著。了生死、度众生,都要有真实智慧。从闻思修而得真智慧,悟解真谛,才能达到佛法的深奥。所以这在学佛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学佛的人有的学识渊博,有的品德高尚,有的慈悲喜舍,各有各的长处,但居士学佛而要求上进圆满,这五法都是要学习的。五法圆满,才有菩萨风格,才达到做菩萨居士的第一目标。菩萨居士要下化众生,这一定要学四摄法,摄是领导摄受的意思。要影响别人的思想,使接受自己的意见,必须有方法。不要看轻自己,以为不能起什么作用,学生可以领导同学,父母可以领导子女,老板可以领导雇员,老师可以领导学生,在农工商各方面有成就的更不必说了,凡是与我们发生关系的,只要有方法都可以摄受领导他们,以佛法来薰陶他们,教化他们,救度他们,这方法就是现在要说的四摄法。一、布施:在经济上、事业上、思想上帮人家的忙,受了你的恩惠对你自然产生好印象,信仰你所说的话,听从你的指挥,就是不合情理的话,他也会顺从你。有人问我:外道的教理很浅,为什么会那样地发达?我说:原因并非一端,但他们至少在布施方面做得很成功,好像办学校,办医院,受惠的人,何止千万!感激之下,不管天国有没有,教主会不会救他生天,便什么都信了。佛教徒要想使佛法发展,必须从布施入手,举办教育慈善救济等福利事业,假如学佛只为自己了生死,那倒算了,如学大乘佛法的要普济众生,那一定要学布施。所以菩萨着重布施波罗蜜,每见甲说的话,他不相信,但乙说了与甲同样的话,他却信了,为什么呢?就是他与乙之间有特别的因缘关系。有施惠于人,就与人有缘,有缘就容易教化,这是弘扬佛法救济众生的必要方法。二、爱语:以和悦的语言来共同谈论,这可分为三种。(1)慰喻语:相见时,以慈和面容,亲爱的语言待人。要是有人生病与受到灾难,受到恐怖的更应劝勉他们,使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虽然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帮助他,可是因为温柔的语言,同情的态度,他们会因而感激你的。(2)庆悦语:每个人都各有长处,就是坏人也有他的好处。凡有好处,我们都得赞叹、鼓励、激发,使他欢喜,可以激发他向上的心。从前欧洲有一位哲学家,起初很平凡,因为太大的鼓励,使他努力,结果成为著名的哲学家。要教化他人,应该先要赞叹鼓励人家,使他认识自己的长处,认识自己的功德,不但因此对我们发生好感,也因而引人走上良好的途径。(3)胜益语:这是使人进一步的意思,比如有人已能布施,应引导他更进一步的持戒;学了小乘法,应引导他进学大乘,才是究竟,为了使人进步,不但用善语劝勉,有时也要用呵斥、责备的语言。但以诚恳的态度,真切的感情,也会得到对方的同情接受。三、利行:父母教养子女,注意儿女的身心利益,自能得到儿女的孝顺;教师教导学生,如处处为学生利益着想,也必能得到学生的信仰;所以为了教化众生,使人乐意接受你的意见,接受你的领导,就不能不注意利行。欧洲有一特长于养野兽的,整天与老虎狮子为伍,打打骂骂,野兽也不会害他。人家问他为什么不会被老虎咬伤,他说:这有什么奇怪,只要使它知道你对它好,没有伤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会服从你,也不随便伤害你。畜生尚且这样,何况是人!只要你施恩给他,处处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别人就会信赖你,接受你的化导。四、同事:同事是共同担任事务,与朋友属下同甘苦。哪怕自己的力量微小,自有许多人来帮助你、跟从你。还有,为了教化他,须得跟他学,与他作同样的工作。记得抗战时期,有部分青年学生们,组织剧团与歌咏队,到乡下去演剧唱歌跳舞,鼓舞民众支持抗战。虽然有了多少成就,可是收效还不够大。他们自己检讨,是学生与农民的生活态度相差太远,有一点隔膜,农民们不容易生起共同意识。所以观音菩萨才以三十二应身来化度众生,为什么人现什么身,与他一样,便能化度他,就是这个意思。这四种实是摄受人、领导人的根本方法;世间人事也不能违反这种原则。现在以此来弘扬佛法,必得更大的效果。自己虽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如不能感动别人,不能使更多人信受,我们对这四种方法,一定没有学得到,做得好,假使这四摄法能做到了,一定会发生很大的作用。一个人总有家庭、朋友、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应该负起居士的责任,把他们领导起来,归向佛法,使佛法能发扬光大。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