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人生所憧憬、所追求的。学佛也正是为憧憬人生的快乐,追求人生的快乐,因为学佛的目的在于‘转迷为悟,离苦得乐’;不过学佛所追求的,所憧憬的是人生最高尚的快乐,不是普通人所求的那些声色货利或低级趣味的快乐,那些快乐都是梦幻不实暂时性的,不能持久,故不为学佛所注重。
普通社会一般人未理解佛教的,多数认为学佛是叫人吃苦的,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如说学佛首先劝人吃素,有新鲜香美的鸡鸭不吃,偏偏要去吃干燥乏味的咸菜豆腐,这是最不开胃的事,还有什么快乐?不错,佛教为培养人类的慈爱心,确是主张多吃素食,但亦并非要个个学佛的人都吃素。如众所周知,今日的锡缅泰日,是著名的佛教国,僧侣都是吃荤的,不是也可以学佛吗?何况普通归依佛教的人,戒律亦无规定他们都要吃素,故怕学佛以吃素为苦,那是多余的忧虑。其实吃素的本身也是快乐的,因为素食可以听不到那些小生命被杀害时那种挣扎惨叫的痛苦声,不是快乐的吗?孔子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养成自己平和慈爱的心地,无伤于人,无害于物,应是人生最快乐的所在。
其次,有些人以为佛教的戒律甚严,学佛要持戒,许多戒条约束身心的自由,是一件苦事。学佛持戒,看来似乎是苦;若静心体味一下,亦觉是快乐的。为什么呢?因戒是止恶生善的规则,人能按照戒律的规则来行事,外身不犯国法,便无囹圄刑罚之苦;内心不做暗算他人的亏心之事,便问心无愧,‘夜半敲门也不惊’,不是很快乐吗?反之,不守规律的人,随便乱来,看来好似自由快乐,实际是不自由,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你随便乱来,犯法被捉,尝试铁窗风味,是快乐的吗?做了亏心事,良心受谴责,精神不愉快,乐又何在?所以持戒遵守规则,初不习惯,以为拘束,后来做得自然了,也就如无其事,不感到有什么拘束,而且做得心安理得,也就自然快乐了。
再次,有些人认为佛教说苦说空,都是不吉利,不好听的名词,哪里来的快乐?佛教说苦说空,看来是不吉利,不好听,不受一般热中富贵功名的人所欢迎,可是苦口是良药,逆耳为忠言,自有其至理名言所在。人生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苦,在物质上有求不得苦,在精神上有爱别离苦,在自然界有风霜雨雪侵蚀等苦,都是铁一般的事实,谁能否认?佛陀加以说明,正要人知道苦的人生的缺陷,进而改造为乐的人生的美满,并非叫我们厌苦离世,逃避现实。所以说苦,还是为了快乐的追求,不知道苦便会安于现实,不思进取,社会将永陷于停滞的状态,至于说空,更多内涵的真理。试问世界上哪一件东西是经常不坏的?哪一件东西不是无常无我的?不能常住不坏,无常无我,就是空;空得透,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世界上还有你争我夺的局面吗?没有罪恶的斗争,不是和平快乐的好景吗?所以当知佛陀说空,也正是为快乐的追求。你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须要多在这个空字里面多下功夫;否则,你追求物质享受,沉迷于声色货利,常为物役,不能役物,丧失自由,埋没理性,哪里还有真正的快乐呢?所以我们要求人生真正的快乐,惟 有追踪佛陀,洞达人生真谛,觑破富贵浮云,解脱名缰利锁,不做五尘六欲的奴隶,大自由的宇宙,大自在的人生, 才会活泼泼地呈现,那就是另一个鸟飞鱼跃,海阔天空的快乐真境。
佛教对于人生快乐的追求,从人生快乐由浅至深的程度上,可以分做三层的进取来说明:
一、人间富贵的追求:站在人类本位来说,人间最快乐的追求,莫过于大富大贵。大富则多财,钱多万事足,有钱能使鬼推车,无钱常被鬼揶揄;大贵则权尊位高,支配他人,从心所欲。可是古今东西各民族的人类,对于人生的富贵贫贱,智慧媸妍,穷通得失,所持观念,各有不同:如西洋人的人生观,认为上帝创造宇宙万物,人生一切富贵快乐是上帝赐给的,自然人生一切贫穷痛苦亦是上帝赐给的。如印度古代的人生观,认为梵天生四姓,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贵族是梵天生的,当然吠舍和首陀罗的贱族亦是梵天生的。如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认为富贵贫贱是天生的,或自然而来的,或祖先积德,影响儿孙福乐的。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则与各民族各宗教学说颇有不同,它认为人生的富贵贤愚,穷通得失,各有前因,而受后果;换句话说,现在一切好坏的果报,都由于自己前生积集的善恶业因所造成,既非上帝造,亦非梵天生,更非自然来,或祖宗积福,儿孙享受。
佛教训示我们,人生要追求富贵的快乐,必要具足五个因素:一、不杀生而培慈爱;二、不偷盗而富义气;三、不邪淫而重礼义;四、不妄语而有信用;五、不酗酒而造诸善,拾此而求人生快乐,迷神逐物,都属枉费心血,缘木求鱼了。
二、天堂解脱的憧憬:天堂是每个宗教所憧憬的,因每个宗教最后的目的地,都是求生天堂享乐。不过各宗教对于天堂的内容如何,怎样才可以生天,各有各的看法不同,说法亦异,而各家所讲的天堂,不是很抽象,就是很模糊,或零乱无序;唯佛教之言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高低层次分明,生活秩序井然,并且把每一天的天人的男女欲乐,饭食粗妙,寿命长短等等,都有历历如画的描素。如果不是佛陀的神力亲历其境,慧眼亲见其事,相信任何宗教人物,也难有如是甚深甚细的体察。又生天原因,各宗教亦各有不同的说法,而佛教生天的因素,要在修习上品十善的德行,即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由修十善而上生天堂,生到欲界六天,尚有男女饮食的欲乐;到了色界的十八梵天,就无五欲的浊乐,全赖天堂妙丽的净色及禅定的喜悦为生活的资源。尤其是在色界第三禅天,叫做‘定生喜乐地’,由于深妙的禅定,生出身心的喜乐,为三界禅乐中第一快乐的境界,以惟此地为乐受之限,过此以上的四禅已进入‘拾念清净地’,工夫再进,禅境又不同了。故《悲华经》卷二云:‘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人第三禅’。禅定是妄念控制,心力集中的精神境界。普通凡夫无此境界,听来似感神秘虚杳,若久修禅味的人,视如家常便饭,亦无奇突。不过禅的喜悦,最易陶醉,沉迷难返。如当年印度研修唯识学的无著、天亲、狮子觉三兄弟,相约求生兜率天,临终谁个先去,应先回来报导天堂的消息。后来三弟狮子觉先去,三年不返,音讯杳然,无著天亲,深以为奇;接着天亲上生天宫,直入兜率内院,见礼院主弥勒大士,闻法即出,却在外院撞见狮子觉,始知他乐着外境,游滞三年,尚未进入内院,如何能来人间报消息呢。由这掌故,证知天堂的禅悦之乐,是非人间的五欲粗乐所可比拟了。
三、出世涅槃的解脱:人间的富贵,不易持久,天堂的禅悦,亦归无常;真正的永恒的快乐,是在出世涅槃的解脱。涅槃旧释灭度,是灭除烦恼,度过生死的境界;新译泥洹,义为圆寂,即圆满智德,寂灭惑业;或烦恼不生,功德不灭,不生不灭,清净安乐。普通一般人,稍知佛理,多以为涅槃是死,其实是与死不同的,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涅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之,是什么都有,不过这与普通人所说的有不同,是灭绝了一切烦恼,圆满了一切智德的妙有。英国韦尔斯,在他所著的‘世界史纲’里,把涅槃解释得很好。他说涅槃不是灭绝,而是新生,即是烦恼苦闷的人生结束,解脱自在的人生新生。自然这新生的乐趣,都非人天的五欲与禅悦所可比拟的。佛教目的在‘转迷为悟,离苦得乐’,也就是指这达到涅槃的高尚快乐的清净理境。
佛教追求人生的快乐,虽有人间、天上、出世的三种境界,尤其第三种涅槃境界的快乐,好像是高不可接。可是它基本的快乐,还是从人生追求现实生活的乐趣做起的。这在杂阿含经卷四,记载一个青年郁阁迦问佛:如何能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家庭快乐?佛答以一个在家佛徒要想生活安定,家庭快乐,须要具备四个因素:一是方便具足,即学习一种专门的技艺,所谓:‘良田千顷,不如薄伎在身’;二是守护具足,对于已获得的财物,要量人为出,善巧保护,不使浪费;三是善友具足,谨慎交友,拾恶从善,以防随俗沉沦,丧失天良;四是正命具足,选择正当的职业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不操杀盗淫妄及走私贩毒等邪业,生活便无危险。一个学佛青年能具备这四个条件,生活安定快乐,家庭自然亦合理想而和乐了。
这样看来,佛教所追求的人生快乐,虽属高尚理智和纯洁情感的混和,而其基本的安乐生活,仍不离世间人生的安排和协调,以求家庭的安定与快乐;不象一般人误认佛教是逃避现实,厌离社会,不顾家庭天伦乐趣的。希望我佛教青年,于此三致其意!
快乐,是人生所憧憬、所追求的。学佛也正是为憧憬人生的快乐,追求人生的快乐,因为学佛的目的在于‘转迷为悟,离苦得乐’;不过学佛所追求的,所憧憬的是人生最高尚的快乐,不是普通人所求的那些声色货利或低级趣味的快乐,那些快乐都是梦幻不实暂时性的,不能持久,故不为学佛所注重。普通社会一般人未理解佛教的,多数认为学佛是叫人吃苦的,哪里有什么快乐可言?如说学佛首先劝人吃素,有新鲜香美的鸡鸭不吃,偏偏要去吃干燥乏味的咸菜豆腐,这是最不开胃的事,还有什么快乐?不错,佛教为培养人类的慈爱心,确是主张多吃素食,但亦并非要个个学佛的人都吃素。如众所周知,今日的锡缅泰日,是著名的佛教国,僧侣都是吃荤的,不是也可以学佛吗?何况普通归依佛教的人,戒律亦无规定他们都要吃素,故怕学佛以吃素为苦,那是多余的忧虑。其实吃素的本身也是快乐的,因为素食可以听不到那些小生命被杀害时那种挣扎惨叫的痛苦声,不是快乐的吗?孔子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养成自己平和慈爱的心地,无伤于人,无害于物,应是人生最快乐的所在。其次,有些人以为佛教的戒律甚严,学佛要持戒,许多戒条约束身心的自由,是一件苦事。学佛持戒,看来似乎是苦;若静心体味一下,亦觉是快乐的。为什么呢?因戒是止恶生善的规则,人能按照戒律的规则来行事,外身不犯国法,便无囹圄刑罚之苦;内心不做暗算他人的亏心之事,便问心无愧,‘夜半敲门也不惊’,不是很快乐吗?反之,不守规律的人,随便乱来,看来好似自由快乐,实际是不自由,不快乐,为什么呢?因你随便乱来,犯法被捉,尝试铁窗风味,是快乐的吗?做了亏心事,良心受谴责,精神不愉快,乐又何在?所以持戒遵守规则,初不习惯,以为拘束,后来做得自然了,也就如无其事,不感到有什么拘束,而且做得心安理得,也就自然快乐了。再次,有些人认为佛教说苦说空,都是不吉利,不好听的名词,哪里来的快乐?佛教说苦说空,看来是不吉利,不好听,不受一般热中富贵功名的人所欢迎,可是苦口是良药,逆耳为忠言,自有其至理名言所在。人生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苦,在物质上有求不得苦,在精神上有爱别离苦,在自然界有风霜雨雪侵蚀等苦,都是铁一般的事实,谁能否认?佛陀加以说明,正要人知道苦的人生的缺陷,进而改造为乐的人生的美满,并非叫我们厌苦离世,逃避现实。所以说苦,还是为了快乐的追求,不知道苦便会安于现实,不思进取,社会将永陷于停滞的状态,至于说空,更多内涵的真理。试问世界上哪一件东西是经常不坏的?哪一件东西不是无常无我的?不能常住不坏,无常无我,就是空;空得透,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世界上还有你争我夺的局面吗?没有罪恶的斗争,不是和平快乐的好景吗?所以当知佛陀说空,也正是为快乐的追求。你能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须要多在这个空字里面多下功夫;否则,你追求物质享受,沉迷于声色货利,常为物役,不能役物,丧失自由,埋没理性,哪里还有真正的快乐呢?所以我们要求人生真正的快乐,惟 有追踪佛陀,洞达人生真谛,觑破富贵浮云,解脱名缰利锁,不做五尘六欲的奴隶,大自由的宇宙,大自在的人生, 才会活泼泼地呈现,那就是另一个鸟飞鱼跃,海阔天空的快乐真境。佛教对于人生快乐的追求,从人生快乐由浅至深的程度上,可以分做三层的进取来说明:一、人间富贵的追求:站在人类本位来说,人间最快乐的追求,莫过于大富大贵。大富则多财,钱多万事足,有钱能使鬼推车,无钱常被鬼揶揄;大贵则权尊位高,支配他人,从心所欲。可是古今东西各民族的人类,对于人生的富贵贫贱,智慧媸妍,穷通得失,所持观念,各有不同:如西洋人的人生观,认为上帝创造宇宙万物,人生一切富贵快乐是上帝赐给的,自然人生一切贫穷痛苦亦是上帝赐给的。如印度古代的人生观,认为梵天生四姓,婆罗门和刹帝利的贵族是梵天生的,当然吠舍和首陀罗的贱族亦是梵天生的。如中国古代的人生观,认为富贵贫贱是天生的,或自然而来的,或祖先积德,影响儿孙福乐的。佛教对人生的看法,则与各民族各宗教学说颇有不同,它认为人生的富贵贤愚,穷通得失,各有前因,而受后果;换句话说,现在一切好坏的果报,都由于自己前生积集的善恶业因所造成,既非上帝造,亦非梵天生,更非自然来,或祖宗积福,儿孙享受。佛教训示我们,人生要追求富贵的快乐,必要具足五个因素:一、不杀生而培慈爱;二、不偷盗而富义气;三、不邪淫而重礼义;四、不妄语而有信用;五、不酗酒而造诸善,拾此而求人生快乐,迷神逐物,都属枉费心血,缘木求鱼了。二、天堂解脱的憧憬:天堂是每个宗教所憧憬的,因每个宗教最后的目的地,都是求生天堂享乐。不过各宗教对于天堂的内容如何,怎样才可以生天,各有各的看法不同,说法亦异,而各家所讲的天堂,不是很抽象,就是很模糊,或零乱无序;唯佛教之言天堂,有三界二十八天,高低层次分明,生活秩序井然,并且把每一天的天人的男女欲乐,饭食粗妙,寿命长短等等,都有历历如画的描素。如果不是佛陀的神力亲历其境,慧眼亲见其事,相信任何宗教人物,也难有如是甚深甚细的体察。又生天原因,各宗教亦各有不同的说法,而佛教生天的因素,要在修习上品十善的德行,即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嗔、不痴。由修十善而上生天堂,生到欲界六天,尚有男女饮食的欲乐;到了色界的十八梵天,就无五欲的浊乐,全赖天堂妙丽的净色及禅定的喜悦为生活的资源。尤其是在色界第三禅天,叫做‘定生喜乐地’,由于深妙的禅定,生出身心的喜乐,为三界禅乐中第一快乐的境界,以惟此地为乐受之限,过此以上的四禅已进入‘拾念清净地’,工夫再进,禅境又不同了。故《悲华经》卷二云:‘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人第三禅’。禅定是妄念控制,心力集中的精神境界。普通凡夫无此境界,听来似感神秘虚杳,若久修禅味的人,视如家常便饭,亦无奇突。不过禅的喜悦,最易陶醉,沉迷难返。如当年印度研修唯识学的无著、天亲、狮子觉三兄弟,相约求生兜率天,临终谁个先去,应先回来报导天堂的消息。后来三弟狮子觉先去,三年不返,音讯杳然,无著天亲,深以为奇;接着天亲上生天宫,直入兜率内院,见礼院主弥勒大士,闻法即出,却在外院撞见狮子觉,始知他乐着外境,游滞三年,尚未进入内院,如何能来人间报消息呢。由这掌故,证知天堂的禅悦之乐,是非人间的五欲粗乐所可比拟了。三、出世涅槃的解脱:人间的富贵,不易持久,天堂的禅悦,亦归无常;真正的永恒的快乐,是在出世涅槃的解脱。涅槃旧释灭度,是灭除烦恼,度过生死的境界;新译泥洹,义为圆寂,即圆满智德,寂灭惑业;或烦恼不生,功德不灭,不生不灭,清净安乐。普通一般人,稍知佛理,多以为涅槃是死,其实是与死不同的,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涅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反之,是什么都有,不过这与普通人所说的有不同,是灭绝了一切烦恼,圆满了一切智德的妙有。英国韦尔斯,在他所著的‘世界史纲’里,把涅槃解释得很好。他说涅槃不是灭绝,而是新生,即是烦恼苦闷的人生结束,解脱自在的人生新生。自然这新生的乐趣,都非人天的五欲与禅悦所可比拟的。佛教目的在‘转迷为悟,离苦得乐’,也就是指这达到涅槃的高尚快乐的清净理境。佛教追求人生的快乐,虽有人间、天上、出世的三种境界,尤其第三种涅槃境界的快乐,好像是高不可接。可是它基本的快乐,还是从人生追求现实生活的乐趣做起的。这在杂阿含经卷四,记载一个青年郁阁迦问佛:如何能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家庭快乐?佛答以一个在家佛徒要想生活安定,家庭快乐,须要具备四个因素:一是方便具足,即学习一种专门的技艺,所谓:‘良田千顷,不如薄伎在身’;二是守护具足,对于已获得的财物,要量人为出,善巧保护,不使浪费;三是善友具足,谨慎交友,拾恶从善,以防随俗沉沦,丧失天良;四是正命具足,选择正当的职业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不操杀盗淫妄及走私贩毒等邪业,生活便无危险。一个学佛青年能具备这四个条件,生活安定快乐,家庭自然亦合理想而和乐了。这样看来,佛教所追求的人生快乐,虽属高尚理智和纯洁情感的混和,而其基本的安乐生活,仍不离世间人生的安排和协调,以求家庭的安定与快乐;不象一般人误认佛教是逃避现实,厌离社会,不顾家庭天伦乐趣的。希望我佛教青年,于此三致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