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教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关怀父母、关怀家人?感恩您!
蔡礼旭老师答:在关怀父母方面我们要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我们常常去关怀?身体。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个「志」也可以当心愿。「养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应该去关怀。假如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在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回去的时候带些水果、带些蔬菜回去。我小时候就常常看到我母亲差不多两、三个礼拜就回我外公外婆家,我是标准的跟屁虫,所以每次都跟我母亲一起回去。一来可以学习到母亲的孝心,二来因为每次回去,外公外婆很高兴,常常就拿很多东西出来给我吃。一罐饮料喝完,他马上又去拿另外一罐,有时候一连都喝了两三罐。在这个喝的过程,也能够感受到外公外婆对我们的疼爱。其实让孩子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触,他就能够感受到天伦之乐,这也很重要。常常回去,就能够在食物当中去观察到,可能米快没有了,油快没有了,我们都主动帮父母去买,父母一定会觉得非常窝心。
另外,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我们见面,人家说人老了见面都说,吃坏一点才不会高血压,才不会得癌症;因为年老吃得愈清淡,身体的负担愈少。但是你也要透过跟父母沟通,再慢慢告诉他,吃清淡好,不然因为我们的上一代穷怕了,所以他觉得不多吃些鱼肉,好像营养不够。甚至于现在都提倡吃糙米、胚芽米,比较营养,那都是全营养素,白米饭只有醣类。但是假如我们拿糙米,甚至于拿番薯(这些都比较营养)给父母吃,他们会觉得:我现在生活比较好了,还要我吃这些东西,我要吃白米饭。他们的观念一时间转不过来,你都要循循善诱跟他们沟通。我们在建立父母,还有建立家人的正确观念,让他身体好,这个观念的建立也决不是一蹴可即。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可以操之过急,不可以强加于人:你就是给我吃就对了,不要说那么多!这样父母也好,家人也好,心里好不好受?不好受。当心里不好受,吃的东西再营养不好消化。
所以有位朋友(一位女士),她刚好听了我们的课程,了解到饮食应该少肉类,多素食,对身体会有很大的帮助。她听完之后很高兴,回去就跟她先生说:从今天开始,我不再煮肉给你吃,我是为你的身体好,你要领情。当天回去,有没有魄力?很有魄力!但是太操之过急,会有反效果。所以一、两个礼拜以后,她到我们中心去找我,脸色不好看。她跟我说:我先生真是不受教,我为了他好,希望他健康一点,所以就不煮肉给他吃,他居然不接受。发了些牢骚。
我就跟她倒了一杯水,然后她在喝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我说: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她吓一跳,我说:你先生假如得了高血压,你也要负责任;你的孩子愈来愈少机会可以跟他父亲相处,父子关系受到影响,你也要负责任。我愈讲她愈纳闷,怎么会这样?我接着就问她:你今天不煮肉给你先生吃,请问他还有没有吃?她说:有!他都到外面去吃了。我说:对!到外面去吃,可能又跑到酒店去吃,到时候那边有很多女生,刚好遇到不好的缘分,是不是有可能会出状况?所以,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到外面吃东西,外面煮的都又油又咸,可能吃个三年血压上升,就得高血压,你也要负责任。先生每天都在外面吃,跟孩子都不能够有很好的沟通,很好的关怀,所以父子关系也是你搞砸了,你也要负责任。
她就很委屈的样子,我跟她说:你当初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先生、让家人更健康。
那请问你,现在达到这个目的了吗?人很多时候目标都正确,但是路走到一半都忘记了,都在中途意气用事。我就跟她说:你要让一个人接受一个观念,不是一下子的功夫,你要做得不露痕迹。比方说这个礼拜煮三样肉,下个礼拜把它变成两样,再下个月变一样,慢慢减少,让先生没有察觉。但是你把肉拿完了,端上来的菜要很好吃,所以你要赶快去跟别人学习,如何把素食做得比肉还好吃。你先生一边吃说:这道菜是什么?怎么这么好吃?你说这个叫素食什么什么菜,他会对素食就更能接受。
另外,这些正确的观念,你要常常一点一点去跟他沟通。比方说,我们女人就可以发挥我们的温柔,就跟先生说:你的健康是我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你的健康太重要,怎么吃得健康?雷久南博士这本书写得很好,或者哪个专家写得很好,里面有什么观念,你就一句、两句慢慢给他灌输进去,他就很能接受。我接着又跟她建议,我说:有时候你就带你先生一起来上课,上完课中午就留着跟大家(我们中心这些老师)一起吃饭。他就会觉得,你也吃素,他也吃素,他就不会觉得吃素是很希奇的事情。边吃的时候,旁边的老师就会跟他说:素食不错吧!他先生就会说:不错,不错!慢慢就有团体的气氛。后来她先生两、三个月以后,也很自然就吃素了。
所以,我们在关怀父母、关怀家人,也都不能操之过急。当然你要关怀别人的健康,首先你自己的知识要足够,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很多人他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都是在生活当中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升。比方说妈妈的身体有点状况了,我们才懂得赶快去研究这些学问,我们不要等到家人身体出状况了才学,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比较辛苦了。我们现在先好好学,好好把这些观念带到家庭当中,这是「养父母之身」。
再来,「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你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会不会快乐?也不会;他可能边吃还边帮我们提心吊胆。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心里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
《论语》里面有说,君子要有「九思」,要有九个常常懂得观照的一些态度。哪九个?第一个是「视思明」,第二个是「听思聪」,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心里的需求。比方说我们很久没跟父母打电话,母亲打过来,还等父母打给我们,我们已经太失礼了。父母过来跟你问问你现在的工作状况,虽然是在问你的工作状况,事实上我们应该能听出来,他已经在想念我们,甚至于是想念孙子。我们听得出来,我们就不等父母开口,主动要回家去探望。其实人只要上了六十岁以上,老得就会愈来愈明显,当我们一、两个月没看到父母,一回去一看到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老这么多!所以我们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机会,善体亲心,常常去关怀、去问候。这是「养父母之心」。
再来要「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谁?是父母,还有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
问:请教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去关怀父母、关怀家人?感恩您!蔡礼旭老师答:在关怀父母方面我们要能时时看到父母的需要。父母在哪些方面需要我们常常去关怀?身体。我们把它归纳一下,「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个「志」也可以当心愿。「养父母之身」,所以生活起居、食衣住行都应该去关怀。假如我们跟父母住在一起,或者住得很近,在食物方面,我们就可以回去的时候带些水果、带些蔬菜回去。我小时候就常常看到我母亲差不多两、三个礼拜就回我外公外婆家,我是标准的跟屁虫,所以每次都跟我母亲一起回去。一来可以学习到母亲的孝心,二来因为每次回去,外公外婆很高兴,常常就拿很多东西出来给我吃。一罐饮料喝完,他马上又去拿另外一罐,有时候一连都喝了两三罐。在这个喝的过程,也能够感受到外公外婆对我们的疼爱。其实让孩子多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触,他就能够感受到天伦之乐,这也很重要。常常回去,就能够在食物当中去观察到,可能米快没有了,油快没有了,我们都主动帮父母去买,父母一定会觉得非常窝心。另外,人老了就怕身体不好,所以我们也要常常跟父母沟通一些健康的观念,有健康的知识才会做出健康的抉择跟判断。我们见面,人家说人老了见面都说,吃坏一点才不会高血压,才不会得癌症;因为年老吃得愈清淡,身体的负担愈少。但是你也要透过跟父母沟通,再慢慢告诉他,吃清淡好,不然因为我们的上一代穷怕了,所以他觉得不多吃些鱼肉,好像营养不够。甚至于现在都提倡吃糙米、胚芽米,比较营养,那都是全营养素,白米饭只有醣类。但是假如我们拿糙米,甚至于拿番薯(这些都比较营养)给父母吃,他们会觉得:我现在生活比较好了,还要我吃这些东西,我要吃白米饭。他们的观念一时间转不过来,你都要循循善诱跟他们沟通。我们在建立父母,还有建立家人的正确观念,让他身体好,这个观念的建立也决不是一蹴可即。欲速则不达,我们不可以操之过急,不可以强加于人:你就是给我吃就对了,不要说那么多!这样父母也好,家人也好,心里好不好受?不好受。当心里不好受,吃的东西再营养不好消化。所以有位朋友(一位女士),她刚好听了我们的课程,了解到饮食应该少肉类,多素食,对身体会有很大的帮助。她听完之后很高兴,回去就跟她先生说:从今天开始,我不再煮肉给你吃,我是为你的身体好,你要领情。当天回去,有没有魄力?很有魄力!但是太操之过急,会有反效果。所以一、两个礼拜以后,她到我们中心去找我,脸色不好看。她跟我说:我先生真是不受教,我为了他好,希望他健康一点,所以就不煮肉给他吃,他居然不接受。发了些牢骚。我就跟她倒了一杯水,然后她在喝水的时候,我就告诉她,我说:你先生假如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她吓一跳,我说:你先生假如得了高血压,你也要负责任;你的孩子愈来愈少机会可以跟他父亲相处,父子关系受到影响,你也要负责任。我愈讲她愈纳闷,怎么会这样?我接着就问她:你今天不煮肉给你先生吃,请问他还有没有吃?她说:有!他都到外面去吃了。我说:对!到外面去吃,可能又跑到酒店去吃,到时候那边有很多女生,刚好遇到不好的缘分,是不是有可能会出状况?所以,有外遇你要负责任。到外面吃东西,外面煮的都又油又咸,可能吃个三年血压上升,就得高血压,你也要负责任。先生每天都在外面吃,跟孩子都不能够有很好的沟通,很好的关怀,所以父子关系也是你搞砸了,你也要负责任。她就很委屈的样子,我跟她说:你当初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先生、让家人更健康。那请问你,现在达到这个目的了吗?人很多时候目标都正确,但是路走到一半都忘记了,都在中途意气用事。我就跟她说:你要让一个人接受一个观念,不是一下子的功夫,你要做得不露痕迹。比方说这个礼拜煮三样肉,下个礼拜把它变成两样,再下个月变一样,慢慢减少,让先生没有察觉。但是你把肉拿完了,端上来的菜要很好吃,所以你要赶快去跟别人学习,如何把素食做得比肉还好吃。你先生一边吃说:这道菜是什么?怎么这么好吃?你说这个叫素食什么什么菜,他会对素食就更能接受。另外,这些正确的观念,你要常常一点一点去跟他沟通。比方说,我们女人就可以发挥我们的温柔,就跟先生说:你的健康是我一辈子的幸福,所以你的健康太重要,怎么吃得健康?雷久南博士这本书写得很好,或者哪个专家写得很好,里面有什么观念,你就一句、两句慢慢给他灌输进去,他就很能接受。我接着又跟她建议,我说:有时候你就带你先生一起来上课,上完课中午就留着跟大家(我们中心这些老师)一起吃饭。他就会觉得,你也吃素,他也吃素,他就不会觉得吃素是很希奇的事情。边吃的时候,旁边的老师就会跟他说:素食不错吧!他先生就会说:不错,不错!慢慢就有团体的气氛。后来她先生两、三个月以后,也很自然就吃素了。所以,我们在关怀父母、关怀家人,也都不能操之过急。当然你要关怀别人的健康,首先你自己的知识要足够,所谓知识就是力量。很多人他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特别丰富,都是在生活当中需要的时候才会提升。比方说妈妈的身体有点状况了,我们才懂得赶快去研究这些学问,我们不要等到家人身体出状况了才学,这个时候你就会觉得比较辛苦了。我们现在先好好学,好好把这些观念带到家庭当中,这是「养父母之身」。再来,「养父母之心」,让父母心里面能够常常很欢喜、很自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所作所为一定要让他安心、放心。假如我们的德行不好,纵使你每天都供养父母很好吃的饭菜,父母吃了之后会不会快乐?也不会;他可能边吃还边帮我们提心吊胆。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他心里面的感受,有时候不会在言语当中流露,所以我们要善于去体会父母的心境,父母的需要。《论语》里面有说,君子要有「九思」,要有九个常常懂得观照的一些态度。哪九个?第一个是「视思明」,第二个是「听思聪」,要能从父母的言谈当中,听出他们心里的需求。比方说我们很久没跟父母打电话,母亲打过来,还等父母打给我们,我们已经太失礼了。父母过来跟你问问你现在的工作状况,虽然是在问你的工作状况,事实上我们应该能听出来,他已经在想念我们,甚至于是想念孙子。我们听得出来,我们就不等父母开口,主动要回家去探望。其实人只要上了六十岁以上,老得就会愈来愈明显,当我们一、两个月没看到父母,一回去一看到会有什么感觉?怎么老这么多!所以我们要珍惜跟父母相处的机会,善体亲心,常常去关怀、去问候。这是「养父母之心」。再来要「养父母之志」,父母的心愿。《孝经》里面有一句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我们把身体照顾好,这是孝道首要的工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假如我们用自己的德行,对家庭、对社会有所贡献,最高兴、最满足的是谁?是父母,还有老师。这是养父母之志。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一分善心,希望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很多父母因为全心全意栽培孩子,在很多社会方面他想尽力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当他的孩子能够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他会觉得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