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索达吉堪布:布施不求回报

索达吉堪布:布施不求回报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

菩萨在发放布施后,内心对布施物不会有耽著,对自己获得什么样的暂时回报也不会有执著相。对他们来讲,布施完了就完了,不可能在口头上这样说,或在心里面这样想:我在十年前给你了十元钱……并没这样的执著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通达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境界。既然是在梦中布施,或一切全是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可提可想的呢?绝对没有。

其次,也不会求异熟果报。比如,今天布施能不能即生现前果报;即生实在不行,来世能不能让我获得快乐、财富……这样希求异熟果报的心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的行为绝对不像世间人一样:我给你半斤,你必须给我八两。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种交换。

佛陀在《文殊师利问经》里也说:“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意思是,日月的光芒照射到青白莲等花上,能让花盛开等有诸多饶益,可是日月并没有要它们报恩的想法;同样的道理,如来或菩萨虽然发放布施,但从来不求回报,因为他们无可取故。

所以我们自视佛教的布施跟世间的布施完全不相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世间的布施还是有一定的要求。虽然现在有些人也不求别人的回报,但我认为他们只不过不愿意露面而已,实际上并没大乘那么崇高的境界。

在做善事或慈善的人中,有些经常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前几年有一位“关先生”经常做好事,比如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希望小学等捐钱,但每次捐钱后他都不留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无条件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据统计,他捐的钱已达百万元以上。因为接受他帮助过的大学生等很想当面表达感谢,后来《汕头电视台》、《汕头日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一直寻找,最后根据线索确定他住在汕头,虽然他接受了电话采访,但还是不愿意露面。

的确,在诸多赈灾救难的好人中,有很多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我想,可能很多都没有受过大乘佛教的教育,只不过自己不愿意出名而已,实际上不求果报,或愿众生得到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佛果,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有。

对真正的大乘菩萨而言,在强烈大悲心的推动下,他会不停地布施,而且对今生来世的果报也没有希求。《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意思是说,具足大悲的菩萨,他以大悲心的力量,一切都会布施,而且是长期不断地布施,不会今天作、明天不作,或小的布施作、大的布施不作,也不会求任何果报。

学习到此,相信大家都已了知大乘的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罗蜜跟小乘的修法和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有时我跟一些大乘佛教徒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虽然他们也在作,但心态、行为、方式方法跟大乘教义并不相应。不仅如此,社会中很多乐善好施和做义工的人,真正用大乘经论来衡量时都沾不到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现。

在《释尊广传》里,当菩萨把自己的财物、家人、身体等布施给众生后,帝释天或其他人往往会问:你这样布施有什么希求?菩萨总是回答:没有别的要求,只是帮助众生。可见,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只要能帮助众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目的。他们不可能想:我现在帮助这个人,以后自己好得一点回报。

所以我可大胆地说:仅仅大乘佛教布施的精神,世间任何一个崇高学问当中也找不到。真的,完全牺牲自己、真正忘我的,这样的思想理念在任何一个学术或思想中都不可能找得出来。这是我站在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因为我是学大乘佛法的,所以要自吹自擂地赞叹——我们的思想如何高尚;如果不信,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花园里,你可任意品尝,看到底能不能找到佛教这样的精神。

【施已于事无能住,彼永不求异熟果。】菩萨在发放布施后,内心对布施物不会有耽著,对自己获得什么样的暂时回报也不会有执著相。对他们来讲,布施完了就完了,不可能在口头上这样说,或在心里面这样想:我在十年前给你了十元钱……并没这样的执著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已经通达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境界。既然是在梦中布施,或一切全是梦幻泡影,那还有什么可提可想的呢?绝对没有。其次,也不会求异熟果报。比如,今天布施能不能即生现前果报;即生实在不行,来世能不能让我获得快乐、财富……这样希求异熟果报的心也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他是无条件地利益众生。对真正的大乘菩萨来讲,他们的行为绝对不像世间人一样:我给你半斤,你必须给我八两。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布施,而是一种交换。佛陀在《文殊师利问经》里也说:“日月照诸花,无有恩报想,如来无可取,不求报亦然。”意思是,日月的光芒照射到青白莲等花上,能让花盛开等有诸多饶益,可是日月并没有要它们报恩的想法;同样的道理,如来或菩萨虽然发放布施,但从来不求回报,因为他们无可取故。所以我们自视佛教的布施跟世间的布施完全不相同,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世间的布施还是有一定的要求。虽然现在有些人也不求别人的回报,但我认为他们只不过不愿意露面而已,实际上并没大乘那么崇高的境界。在做善事或慈善的人中,有些经常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前几年有一位“关先生”经常做好事,比如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希望小学等捐钱,但每次捐钱后他都不留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无条件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据统计,他捐的钱已达百万元以上。因为接受他帮助过的大学生等很想当面表达感谢,后来《汕头电视台》、《汕头日报》、《南方日报》等新闻媒体一直寻找,最后根据线索确定他住在汕头,虽然他接受了电话采访,但还是不愿意露面。的确,在诸多赈灾救难的好人中,有很多都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我想,可能很多都没有受过大乘佛教的教育,只不过自己不愿意出名而已,实际上不求果报,或愿众生得到暂时的解脱和究竟的佛果,这样的心态也不一定有。对真正的大乘菩萨而言,在强烈大悲心的推动下,他会不停地布施,而且对今生来世的果报也没有希求。《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悲者以大悲,尽施及常施,应作如是施,慎勿求施果。”意思是说,具足大悲的菩萨,他以大悲心的力量,一切都会布施,而且是长期不断地布施,不会今天作、明天不作,或小的布施作、大的布施不作,也不会求任何果报。学习到此,相信大家都已了知大乘的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罗蜜跟小乘的修法和境界有天壤之别。但有时我跟一些大乘佛教徒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发现:虽然他们也在作,但心态、行为、方式方法跟大乘教义并不相应。不仅如此,社会中很多乐善好施和做义工的人,真正用大乘经论来衡量时都沾不到边。这种现象在生活中经常发现。在《释尊广传》里,当菩萨把自己的财物、家人、身体等布施给众生后,帝释天或其他人往往会问:你这样布施有什么希求?菩萨总是回答:没有别的要求,只是帮助众生。可见,对真正的菩萨来讲,只要能帮助众生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目的。他们不可能想:我现在帮助这个人,以后自己好得一点回报。所以我可大胆地说:仅仅大乘佛教布施的精神,世间任何一个崇高学问当中也找不到。真的,完全牺牲自己、真正忘我的,这样的思想理念在任何一个学术或思想中都不可能找得出来。这是我站在非常公平正直的立场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因为我是学大乘佛法的,所以要自吹自擂地赞叹——我们的思想如何高尚;如果不信,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花园里,你可任意品尝,看到底能不能找到佛教这样的精神。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