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学习佛法,学习唯识后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唯识就是告诉我们认识的方法,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的方法、过程、训练体系。
[1.2] 学佛法是要求真实,要通过认识自心更清楚地认识外境。
[1.3] 学佛、修行、修心,就是修改、修证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好坏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好坏,因为心是指导身语造作的。
[1.4] 唯识、学佛法就是培养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
[1.5] 心有问题,不管听什么都会有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器过”,本身容器就有污垢。又如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要解决心的问题,使之真实、清净,并让它长期持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
[1.6] 修行分为无相修(如禅宗)及依相修。唯识即是了解、辨析所缘境的状态、行相,让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当下的心相把握得住。心相:内心的状态。把内心的状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是概念。“百法”即是对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界定。只有对这些状态了解清楚后,才能对症下药。把此时此刻的状态了解清楚,掌握对治方法,依靠内心的力量去修改。内心的力量即是行持的力量。信、解、行、证,听经、看经,都是“解”,行持才是“行”。
[1.7] 我们对佛菩萨、对经论要相信,相信他能带领我们究竟离苦得乐、出轮回、转凡成圣。如果不相信,就无法解、行。
[1.8] 人生命的本质、本体都是心念,念头转变了,生命的状态才会转变。修行就是把握、修行自己的念头,念头改变了,生命就会改变。
[1.9] 我们常常要说的话与内心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言是其次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名相是次要的,内心的状态才是关键的。
[1.10] 佛法要靠熏习,熏习成种。天天熏习,法义才会显现。
[1.11] 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因为我们的偏好一定是随顺我们习气的,而修行一定是逆着习性的,这样才能对治我们的执着。百法明门论第一句就是“一切法无我”,佛法的根本教义即苦、空、无常、无我,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才能证得涅槃。
[1.12] 如果我们听法不能善用其心,那我们的行为就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若能善用其心,讲闻相应,才会有真正的受用。
[2.1] 百法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在修道、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没有障碍、畅通无阻。以这一百个法进入佛法堂奥,体会佛法是什么,能够开通广大佛法,内心不会有疑惑。
[2.2] 学唯识的目的就是破我执、法执。
[2.3] 宇宙万法都是无常的,小到人的心念,大到宇宙,都是无常。我们不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执着,执着于今天,执着于眼前,执着于因缘合和的假相。无常是无法执着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状态,一直在流失。我们执着的只是内心的观念,执着不要让它过去,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变化。实际外在不可能不变,只是心中观念不能变化。
[2.4] 学习了百法,对事物的分类就不一样了,用佛法、唯识的方法重新分类、界定,这样我们心中才会有佛法。
[2.5] 法本身是药,不仅仅了解法相,必须要掌握法的特性和运用原理才有用。
[2.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尸走肉,胡思乱想。学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统一、安住当下。一般人没有这么细的辨析,而佛法不同。
[2.7] 很多人学法都贪图功德,这也是贪心的表现,为了来世更好,这些都是人天的福报。如果没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佛法的本意就是自利利他,大乘才有大功德,小乘只有小功德。只有体会到了空性的道理,功德才真正大!六度波罗蜜,度度都三轮体空。
[2.8] “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缘之慧,所缘是百法,然后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么论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门是所诠之意。
大乘百法明门,是大乘法;有一百个法;是明门:清楚、通达、透彻、明了的门径、路途。
这一百个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门径、路途。
[2.9] 能了解这一百个法,能在身心上产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对得上号,就算进入大乘。
[2.10] 我们学习,不仅需要理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闻思相结合。法要与心相应,用心去领纳、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内涵。
[3.1] 世上所有一切东西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我们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观察缘起法的生灭。观察到缘起之后,不好的让他灭,好的让他增长,修行就是这么回事。对缘起做“加减乘除”。
[3.2] 我们有没有能力认识因缘对我们成就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无法生存,外缘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宇宙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不断缘到自己,不断坚固内在的我执、法执。
[3.3] 功德的说法是鼓励初学者,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不是佛法的本义。没有经说念多少才能成,佛法是一个破我执、破法执的问题,是与法相应的问题,不是数量的问题,是质量的问题。
[3.4] 事物的差别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有了分别就会有局限,都是自己内心给自己设立了界限,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等等,因此就会造业。学习唯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来分别、认识,是从相上来学习的,中观是从性上来学习。
[3.5] 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识所缘、识所变,不是外在的东西。内心的认识是心法,外在的东西是色法。这两个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把外在的色法转变为相,才能认识。每个人变出来的相不同,因为业不同。一切都与心有关系,从内心变化开始改变外境,这与世间法是相反的。
[3.6] 地球、环境,一切都是共业所感,与一切人、与佛菩萨都有关系。都是共业的等流。我们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古人的劳动就容易忽视,也就更容易忽视今人的劳动。要认识到现有这一切与古人、与现在的人有关,要让以后更好,我们该怎样去努力。
[3.7] 佛法是观心为上,不是坐在这里就是观心,要从生灭观察到不生不灭,从不生不灭观察到生灭。生灭,即是相;不生不灭,即是性。观心,是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而不是与外境断绝关系。
[3.8] 我、法都是一种概念,概念强,就发生执着;执着,就会发生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人与物的障碍、物与物的障碍。不仅凡夫有执着,外道、二乘,甚至菩萨也有执着。只有佛才能达到无我,以一个“无”字来破(“我”)。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为众生对它的执着,非佛说也。
[3.9] 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无我”。我们都认为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学了一段时间却学不下去了,学得越久包袱越重,内心越没有力量,越迷茫。究其原因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没有了解生命是一种缘起法的假合现象,没有了解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没有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和可贵。
[3.10] 我们平常的状态是与“受”相应的。痛苦和快乐不在于外在事物本身是痛苦还是快乐,而在于内心的感受。佛法上的苦乐,不是从外在环境、行为上来判断的,是从内心来判断的,是根据圣贤的标准来判断的。种种标准都是法相、唯识。学习法相、唯识的目的,就是要对宇宙人生有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模糊的认识。
[4.1] 外在的人事都是无常的、会变化的,人多了你觉得嘈杂,人少了觉得寂寞,都是观念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对自己的信仰,内在对佛法相应,已经越来越离谱,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响、妨碍了我们。如果我们出现问题,就是和烦恼相应的标志,而不是同佛法相应。如果同佛法相应,就不会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4.2] 我们认为一个相好不好,都是我们的观念。相的和合与隔阂,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如果观过、比较、分别,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间法,与佛法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4.3] 百法不是告诉我们结果,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观,怎么入,住,出,你怎么进入这种观察的状态,你怎么一直保持这种观察的状态,最后你怎么超越于这种观察的状态。如果掌握不了这种入、住、灭,一直在“住”想,就会产生种种的幻觉。
[4.4] 对任何一个法,从相上观察与从性上观察是不同的。先从行相上观察,再悟入诸法的真实性(空性)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一下从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进入断灭空的状态。百法是凡夫到圣者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过程的需要,从有为法、生灭法,转到无为法、不生不灭法。后面的六个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法。
[4.5] 如果我们有信心,内心一定清净,信的本意就是净心为信。内心清净的特点就是没有执着、没有高低、没有你我他种种的障碍、没有对立。
[4.6] 要做到很小的一个事情都很不容易,没有极大的愿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摆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饭,不吃饭不行。如果我们不是把佛法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认为不学法不行,那是很难把佛法学好的。如果我们经常变来变去,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佛法最基本的信愿的前提还没有解决,信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样是不行的!信、解、行、证,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决,那我们学了很多的理论、很多的实践,它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了。
[4.7] 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是对无我不通达的一个表现,总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没有认识真正意义上内心的成就。内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种种的问题去掉。
[4.8] 学佛如果学错了、学偏了,对世间的相没有兴趣了,放弃了世间上的种种成就,不作为心中追求的目标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没有树立起来,两头无所得,造成内心无所缘。
[4.9] 我们以自己虚妄分别的心态,去看、解释、认识种种外在的问题,就会越认识越错,越认识越远,这就是造成我们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虚妄分别不是真分别,不是通过法类来分别,是通过种种世间的名利、是非、得失、计较来分别,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
[4.10] 世俗社会的身份是要完成社会责任,佛门里的责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种种事相都是为了历事练心,在高位、地位,任何位置都能干,才是对的。在任何时候,做什么事我们都是一种欢喜心,做什么事自己的业都能够跟众人的业和合,大家相应,这才是对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后明天他在前,众缘和合。
[5.1]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以众生性欲无量”,因为众生的根机、好乐心无量无边,所以就有无量无边的法。
[5.2] 造这个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无我,也就是为了修行。从一个法相到一个法相,从一个法类到一个法类,来诠释其无我性。
[5.3] 何谓“集起”呢?即“集诸法种子”。我们种种现行的出现,都是有种子的;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我们能够看到种种相,都是跟我们内在的种子有关系。
[5.4] 大乘唯识宗认为:业集合起来变成种子,即“业种”,这样更好理解一些。
[5.5] 我们造了种种业,业过去了就变成种子;种子以后再感果,种子实际上也是因,起了现行也就是感果。
[5.6] 心是无形无相的,只能从作用上来说明心的意义,所以分为八识。八识各有心所,只有从现象、表现出来的作用上,才能说明它的意义。若不从相上说,就很难说
[5.7] 唯识、百法,是从心上来说明它的规律、说明无我。
无论何宗派,显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们没有心,这些宗派就与我们没有关系。修任何一个法门、法类,都与心有关系。只有我们心去缘它,我们心去学它,这些宗派对于我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
[5.8] 《百法明门论》,佛法,非常扼要,让我们一步步、一层层,逐渐认识自己的心,认识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心态究竟是什么。
不是我们自己妄想“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我们要用功”(就可以的),过几天用不下去,算了。
这纯粹是一种妄想!妄想,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怎么能够持久?
[5.9] 要对我们的心进行非常深入、细微、系统、全面的剖析,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有哪些问题……这才是我们闻法、学习经论的主要目的。
我们听经、闻法,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是真正意义上面的用功,而不是仅仅听一些道理。听了道理若不与心结合起来,绝对有问题,绝对只是一套理论。
[5.10] 什么叫等无间呢?就是前面的灭了,后面的生起,中间没有间隔。
[5.11] 任何一个法,归纳和演绎,世间法将之运用到物上,佛法将之运用到心上。
[5.12] 我们学习佛法,对世间的一切都不上心、不用心了,世间上面的名言、名相已经坏了,至少坏一半,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学佛法不在乎这个东西了。但是,又不懂得佛法的名言体系,不知道佛法是如何安立的,以为否定了外在,内心就能得到肯定。但是,否定外在,并不等于正确的就能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佛法来建立,而不是凭自己的热情就能建立起来的。先要学习佛法,没学过绝对建立不起来。
[5.13] 佛说法,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完全、彻底、究竟解脱。如果心不能解脱,就是有束缚、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让我们觉悟:心的束缚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让它突破,心的痴暗让它光明。
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套方法,让我们突破内心的局限,照亮内心的光明,让我们的内心从死气沉沉到死灰复燃。
[5.14] 佛法是自我透视,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给很多人透视。好比医生掌握了仪器,就可以给很多人透视。
但如果不精通,就会出大问题,如(医生)用测心脏的仪器去测胃,就是乱用,折腾一番,没有病都被折腾得有病,至少是破财了。佛法亦如此,乱用法类(就会出问题)。学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
[5.15] 矛盾都是一种烦恼。怎么办呢?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
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与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认为左手的矛具有发展性、进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护性,(都可以作为自力或利他的武器),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认为矛就只能进攻别人,是利他,盾就只能保护自己,是自利,自利和利他就难以统一。老是觉得到底是自利还是利他,本身就是不会用矛、不会用盾的标志。
[5.16] 从无我观照,很多烦恼都没了。自他起烦恼,都可以观察为无我,“一切烦恼、问题很快都会过去,烦恼、问题都是不实在的”,内心就不会被烦恼境界、烦恼现行所转。否则,对方烦恼时,非常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种子,让我们自己的烦恼种子也起现行。对方起烦恼就如同起火一样,火烧到你的烦恼,你也起现行,火与火烧到一起,越来越厉害。所以需要学佛法,来观照无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
[5.17] 感觉,局限在事物范畴的;理性,是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与理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为什么呢?就是超越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烦恼生起来,也就谈不上断不断的问题。
[5.18] 怎么来超越、怎么来转意?这就非常关键。
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能成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会有问题,其他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会有问题。
因为首先对我们终极的目标有怀疑,其他任何的步骤都会有怀疑。科学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够研究出来,有信心,就能研究出来。我们内心深处要真正意义上相信轮回、相信解脱、相信修行能够成佛。
其次,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
第三,还要训练,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实现。
[5.19] 依师的目的,就是来训练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依师,没有依照外在善知识对我们训练,我们自己很难把自己训练起来。训练不了,人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很难学会,很难学好,很难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
[5.20] 我们对一个道场、三宝、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归根究底是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是对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终极目标有没有信心,这些都是一种连带关系。
[5.21] 此岸与彼岸,此地与他方,凡夫与成佛,不是时空的距离,是心态的距离。
以佛的心态,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是烦恼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凡人、没有办法,如此作意,坚持这么作意,那永远就烦恼。
[5.22] 所谓业障,有障碍,让我们学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挡住。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去忏悔,把前面的石头、障碍排除掉,否则要么走回头路,要么绕道而行。
[5.23] 我们学百法,就是让我们对内心潜在的问题,在种子位的时候就不要让他起现行。现行,让它断灭、转化、转意。
从种子位到现行位,从因至果,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
我们要让哪些种子不起现行?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持续?
我们要让哪些现行转意?
这都是我们修行要去培养的地方。
[6.1] 我们说了,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达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那么怎么样子来通达呢?这法非常的多,那就需要去归纳,把这宇宙万法归纳成一百个法;归纳成一百个概念。这是世亲菩萨的一种智慧,非常高的一种智慧。那么有了这些概念,有了这些名相,我们才有办法思考;我们才有办法破我执;我们才有办法来观照。那无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那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走路也好,等等,那都是可以用百法来分析的,可以用百法来观照。
[6.2]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都是因为,你自己把这不好的东西去连起来,连起来那么人就会有很多的问题,那么好的东西你不能联想,不好的东西你去联想。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不好的东西你就把它攻破,好的东西也能够把它攻破,攻破的话你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我有成就不执著;你失败了,那么你也不执著。所以它可以用这个来观照,所以它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一种方法。
[6.3] 用这种无我来观照宇宙万法,就知道说这万法的生起了,万法的存在、万法的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的,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无常的。
那么因为我们常常都是在缘着世间上面的这些名言安立,缘着世间上面的名言安立它背后都有一个世间上面的我跟法,世间我法。
[6.4] 《百法明门论》、唯识告诉我们要依于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要把我执去掉、要把法执去掉。
[6.5] 怎样把我执去掉?就是它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本来就没有一个生死的我,那既然没有一个生死的我,那么它就不存在说我自己会怎么样——我自己会好呀或者是我自己不会好。它就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破我们内在的一种执着,通过无我来破对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执着。
[6.6] 只有真正从人无我上才能够缘到法无我,也就是说真要人空,法才能空。如果不能观察到我们五蕴身心是空的,我们自己所有的观念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么这个法空、法无我是没办法通达的,通达不了。首先就是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这种分别、执着、用我们内在自己的我的这种观念去缘它,那么这个法也都变成一种执着。
[6.7] 我们一切的散乱、一切的问题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们内心上的问题,内心上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外在都不是什么问题,问题都是我们内在的。就是要从内在方面来下手、来遣除。这样的话就需要对于我们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状态、内心的烦恼、内心的善法,了解得非常清楚,我们才有办法来决定今天、明天、今生、后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所以我们如果对法相很了解的话,才有办法对人无我、法无我进行深入的观察。
[6.8] 无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既然说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因缘就是很重要。那么我们想要有什么,那么我们就要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想不要有什么,我们就要把什么样的因去掉,而且把什么样的缘去掉。它是很简单。这样才能达到。
[6.9] 无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既然说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因缘就是很重要。那么我们想要有什么,那么我们就要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想不要有什么,我们就要把什么样的因去掉,而且把什么样的缘去掉。它是很简单。这样才能达到。
[6.10] 我们学经、学论、听经、闻法,不是说语言文字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词是怎么定义的问题,也不是说我们这位法师他是怎么表达的、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讲课的法师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想的就是说他是怎么思考的;他怎么思考,他怎么表达的。它这个是最关键。
[6.11] 我们人说话,他总是要有思维的。没有思维的话,你话讲不出。他为什么这么思维,它就有道理的。那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我们心才能够相应。
[6.12] 我们常常讲皈依也好、依师也好,那么“皈”,我们常常讲是回归、回投,那么回归就是我们的心回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心的所依是什么,它这里边有“识依缘事”嘛——我们缘的是什么、我们缘的是什么事?我们心归何处?我们心真正依靠什么?那我们如果说对这些心相的问题不明白的话,这个人就很容易内心里边会有这种动荡,就象刚才说人家批评我们呢,那我们就很不高兴;人家夸奖我们的话,我们就很得意。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情。
[6.13] 学佛—佛就是觉悟。觉悟呢,就是不迷惑。不迷惑,就是我们通达法相才不迷惑。
[6.14] 我们念佛也好,我们参禅也好,我们持咒也好,目的都是要破迷,要断执,那我们断执着也好、破迷惑也好,他卡就卡在一个理上面不明,理上面不明造成行上面做,做不了,行门和理门,因为你不知道说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那么你这个事情就不会心甘情愿,就不会很踏实地去做,这样的话,他自然而然就会盲修瞎炼。
[6.15] 实际上面,“执着”他当体即空的。所谓当体即空—他是因缘所成的,他任何一个法,他有生、住、灭。你观察灭相的时候,他当体即空;你观察因缘和合的时候,他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我们本身的执着就破掉了。不是说你要拿另外一个东西去破他,那个是不对的;不是说你要再拿一个法来破烦恼,你这个法再去破那个法,那个是不对的。
[6.16] 我们修不起来,那就通过分析的方法,通过闻思的方法。首先要从理论上面承许他是这么一回事,然后从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再到现实,从理论再找到我们的下手处。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意义上面用观照般若。
[6.17] 世间上面的学问也好,佛教的学问也好,深不可测,我们用一生都学不完,多得不得了。深也是非常地深,非常地广,所以我们只有广大的一种希求心,然后认认真真去学,才能够不断进步,才能够一天一天得到提升。
[6.18] 那我们学佛法,学唯识,他只是说要把这个基本的心相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人会有这些基本的心相,它的道理在哪里,它的原理在什么地方,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来把握,如何来通达。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心要住在究竟诸法的实相上,究竟诸法的实相,而不是我们安住在究竟诸法的外相上。住在诸法的外相上,那么我们永远没办法解脱
[6.19] 那修行也是一样,你听完了想不想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听了一百次我们都没有一次想到去做,那我们就白学了,就白听了,那肯定是白听。那如果我们听完了,知道了,我们就能够去做,我们就能够懂得去行持,那他这个效果就不一样。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面说,我们学佛法、修观,才真正意义上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
[6.20] 所以我们学《广论》也好、学《百法明门论》也好,实际在这方面都是一样,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都是要用心。生死轮回也是因为心的关系,还灭证到涅槃也是因为我们心的关系。那么世亲菩萨能够在这种部派思想非常发达的一个时代,造出这样一个论,简明扼要,让我们很好学,让我们很好懂,并且他讲得非常地形象——只要我们往下学就会知道。
[1.1] 学习佛法,学习唯识后才能真正认识自己。唯识就是告诉我们认识的方法,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的方法、过程、训练体系。[1.2] 学佛法是要求真实,要通过认识自心更清楚地认识外境。[1.3] 学佛、修行、修心,就是修改、修证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好坏又导致了我们的行为好坏,因为心是指导身语造作的。[1.4] 唯识、学佛法就是培养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心,如何把握好自己的起心动念。[1.5] 心有问题,不管听什么都会有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器过”,本身容器就有污垢。又如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要解决心的问题,使之真实、清净,并让它长期持续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1.6] 修行分为无相修(如禅宗)及依相修。唯识即是了解、辨析所缘境的状态、行相,让这个境界清清楚楚、分分明明,对当下的心相把握得住。心相:内心的状态。把内心的状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是概念。“百法”即是对心态的分类、归纳、定义、界定。只有对这些状态了解清楚后,才能对症下药。把此时此刻的状态了解清楚,掌握对治方法,依靠内心的力量去修改。内心的力量即是行持的力量。信、解、行、证,听经、看经,都是“解”,行持才是“行”。[1.7] 我们对佛菩萨、对经论要相信,相信他能带领我们究竟离苦得乐、出轮回、转凡成圣。如果不相信,就无法解、行。[1.8] 人生命的本质、本体都是心念,念头转变了,生命的状态才会转变。修行就是把握、修行自己的念头,念头改变了,生命就会改变。[1.9] 我们常常要说的话与内心要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语言是其次的,心态才是最关键的;名相是次要的,内心的状态才是关键的。[1.10] 佛法要靠熏习,熏习成种。天天熏习,法义才会显现。[1.11] 不能根据我们的偏好来选择佛法,因为我们的偏好一定是随顺我们习气的,而修行一定是逆着习性的,这样才能对治我们的执着。百法明门论第一句就是“一切法无我”,佛法的根本教义即苦、空、无常、无我,只有通达了苦、空、无常、无我,才能证得涅槃。[1.12] 如果我们听法不能善用其心,那我们的行为就是没有意义的。反过来,若能善用其心,讲闻相应,才会有真正的受用。[2.1] 百法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在修道、修行、成佛的过程中没有障碍、畅通无阻。以这一百个法进入佛法堂奥,体会佛法是什么,能够开通广大佛法,内心不会有疑惑。[2.2] 学唯识的目的就是破我执、法执。[2.3] 宇宙万法都是无常的,小到人的心念,大到宇宙,都是无常。我们不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就很容易执着,执着于今天,执着于眼前,执着于因缘合和的假相。无常是无法执着的,它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状态,一直在流失。我们执着的只是内心的观念,执着不要让它过去,不要让它流失,不要让它变化。实际外在不可能不变,只是心中观念不能变化。[2.4] 学习了百法,对事物的分类就不一样了,用佛法、唯识的方法重新分类、界定,这样我们心中才会有佛法。[2.5] 法本身是药,不仅仅了解法相,必须要掌握法的特性和运用原理才有用。[2.6]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如同行尸走肉,胡思乱想。学佛的目的就是身心统一、安住当下。一般人没有这么细的辨析,而佛法不同。[2.7] 很多人学法都贪图功德,这也是贪心的表现,为了来世更好,这些都是人天的福报。如果没有真正在佛法的本意上下功夫,功德是很小的。佛法的本意就是自利利他,大乘才有大功德,小乘只有小功德。只有体会到了空性的道理,功德才真正大!六度波罗蜜,度度都三轮体空。[2.8] “大乘百法明门论”,大乘,能诠之教;百法,所诠的事理;能缘之慧,所缘是百法,然后下面又分成能诠和所诠。那么论是能诠之教,大乘百法明门是所诠之意。大乘百法明门,是大乘法;有一百个法;是明门:清楚、通达、透彻、明了的门径、路途。这一百个法是通向大乘佛法的门径、路途。[2.9] 能了解这一百个法,能在身心上产生作用,在戒定慧上能用得上功、对得上号,就算进入大乘。[2.10] 我们学习,不仅需要理论,更重要的是与自己闻思相结合。法要与心相应,用心去领纳、接受、感悟,才是真正法的内涵。[3.1] 世上所有一切东西都是相依共存的,都是缘起,我们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观察缘起法的生灭。观察到缘起之后,不好的让他灭,好的让他增长,修行就是这么回事。对缘起做“加减乘除”。[3.2] 我们有没有能力认识因缘对我们成就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无法生存,外缘是非常重要的!整个宇宙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不断缘到自己,不断坚固内在的我执、法执。[3.3] 功德的说法是鼓励初学者,是方便说,不是究竟说,不是佛法的本义。没有经说念多少才能成,佛法是一个破我执、破法执的问题,是与法相应的问题,不是数量的问题,是质量的问题。[3.4] 事物的差别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有了分别就会有局限,都是自己内心给自己设立了界限,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等等,因此就会造业。学习唯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来分别、认识,是从相上来学习的,中观是从性上来学习。[3.5] 我们所认识到的一切都是内心的反映,识所缘、识所变,不是外在的东西。内心的认识是心法,外在的东西是色法。这两个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必须把外在的色法转变为相,才能认识。每个人变出来的相不同,因为业不同。一切都与心有关系,从内心变化开始改变外境,这与世间法是相反的。[3.6] 地球、环境,一切都是共业所感,与一切人、与佛菩萨都有关系。都是共业的等流。我们如果不认识这一点,对古人的劳动就容易忽视,也就更容易忽视今人的劳动。要认识到现有这一切与古人、与现在的人有关,要让以后更好,我们该怎样去努力。[3.7] 佛法是观心为上,不是坐在这里就是观心,要从生灭观察到不生不灭,从不生不灭观察到生灭。生灭,即是相;不生不灭,即是性。观心,是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有力量,而不是与外境断绝关系。[3.8] 我、法都是一种概念,概念强,就发生执着;执着,就会发生障碍:人与人的障碍、人与物的障碍、物与物的障碍。不仅凡夫有执着,外道、二乘,甚至菩萨也有执着。只有佛才能达到无我,以一个“无”字来破(“我”)。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因为众生对它的执着,非佛说也。[3.9] 大乘佛法的根本宗旨就是“无我”。我们都认为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但学了一段时间却学不下去了,学得越久包袱越重,内心越没有力量,越迷茫。究其原因没有真正通达无我,没有了解生命是一种缘起法的假合现象,没有了解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没有认识到生命的重要和可贵。[3.10] 我们平常的状态是与“受”相应的。痛苦和快乐不在于外在事物本身是痛苦还是快乐,而在于内心的感受。佛法上的苦乐,不是从外在环境、行为上来判断的,是从内心来判断的,是根据圣贤的标准来判断的。种种标准都是法相、唯识。学习法相、唯识的目的,就是要对宇宙人生有系统、完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模糊的认识。[4.1] 外在的人事都是无常的、会变化的,人多了你觉得嘈杂,人少了觉得寂寞,都是观念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对自己的信仰,内在对佛法相应,已经越来越离谱,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响、妨碍了我们。如果我们出现问题,就是和烦恼相应的标志,而不是同佛法相应。如果同佛法相应,就不会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4.2] 我们认为一个相好不好,都是我们的观念。相的和合与隔阂,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如果观过、比较、分别,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间法,与佛法的本意是相违背的![4.3] 百法不是告诉我们结果,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观,怎么入,住,出,你怎么进入这种观察的状态,你怎么一直保持这种观察的状态,最后你怎么超越于这种观察的状态。如果掌握不了这种入、住、灭,一直在“住”想,就会产生种种的幻觉。[4.4] 对任何一个法,从相上观察与从性上观察是不同的。先从行相上观察,再悟入诸法的真实性(空性)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一下从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进入断灭空的状态。百法是凡夫到圣者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过程的需要,从有为法、生灭法,转到无为法、不生不灭法。后面的六个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法。[4.5] 如果我们有信心,内心一定清净,信的本意就是净心为信。内心清净的特点就是没有执着、没有高低、没有你我他种种的障碍、没有对立。[4.6] 要做到很小的一个事情都很不容易,没有极大的愿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摆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饭,不吃饭不行。如果我们不是把佛法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认为不学法不行,那是很难把佛法学好的。如果我们经常变来变去,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佛法最基本的信愿的前提还没有解决,信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样是不行的!信、解、行、证,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决,那我们学了很多的理论、很多的实践,它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了。[4.7] 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整天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是对无我不通达的一个表现,总之要追逐外在的成就,没有认识真正意义上内心的成就。内心上面的成就就是要把种种的问题去掉。[4.8] 学佛如果学错了、学偏了,对世间的相没有兴趣了,放弃了世间上的种种成就,不作为心中追求的目标了,但是佛法的相又没有树立起来,两头无所得,造成内心无所缘。[4.9] 我们以自己虚妄分别的心态,去看、解释、认识种种外在的问题,就会越认识越错,越认识越远,这就是造成我们禅定智慧缺乏的根本原因。虚妄分别不是真分别,不是通过法类来分别,是通过种种世间的名利、是非、得失、计较来分别,这是很要不得很要不得的![4.10] 世俗社会的身份是要完成社会责任,佛门里的责任是要成佛。所有外在种种事相都是为了历事练心,在高位、地位,任何位置都能干,才是对的。在任何时候,做什么事我们都是一种欢喜心,做什么事自己的业都能够跟众人的业和合,大家相应,这才是对的。今天你在前明天我在前,今天他在后明天他在前,众缘和合。[5.1]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法?“以众生性欲无量”,因为众生的根机、好乐心无量无边,所以就有无量无边的法。[5.2] 造这个论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无我,也就是为了修行。从一个法相到一个法相,从一个法类到一个法类,来诠释其无我性。[5.3] 何谓“集起”呢?即“集诸法种子”。我们种种现行的出现,都是有种子的;没有种子,就没有现行。我们能够看到种种相,都是跟我们内在的种子有关系。[5.4] 大乘唯识宗认为:业集合起来变成种子,即“业种”,这样更好理解一些。[5.5] 我们造了种种业,业过去了就变成种子;种子以后再感果,种子实际上也是因,起了现行也就是感果。[5.6] 心是无形无相的,只能从作用上来说明心的意义,所以分为八识。八识各有心所,只有从现象、表现出来的作用上,才能说明它的意义。若不从相上说,就很难说[5.7] 唯识、百法,是从心上来说明它的规律、说明无我。无论何宗派,显教密教、性宗相宗、大乘小乘,如果我们没有心,这些宗派就与我们没有关系。修任何一个法门、法类,都与心有关系。只有我们心去缘它,我们心去学它,这些宗派对于我们来讲才是有意义的。[5.8] 《百法明门论》,佛法,非常扼要,让我们一步步、一层层,逐渐认识自己的心,认识佛法要告诉我们的心态究竟是什么。不是我们自己妄想“我们的心是怎么样,我们要用功”(就可以的),过几天用不下去,算了。这纯粹是一种妄想!妄想,今天这么想,明天那么想,怎么能够持久?[5.9] 要对我们的心进行非常深入、细微、系统、全面的剖析,我们才会知道:我们的心有哪些好的方面,有哪些不足的方面,有哪些问题……这才是我们闻法、学习经论的主要目的。我们听经、闻法,本身就是在修行,就是在用功,是真正意义上面的用功,而不是仅仅听一些道理。听了道理若不与心结合起来,绝对有问题,绝对只是一套理论。[5.10] 什么叫等无间呢?就是前面的灭了,后面的生起,中间没有间隔。[5.11] 任何一个法,归纳和演绎,世间法将之运用到物上,佛法将之运用到心上。[5.12] 我们学习佛法,对世间的一切都不上心、不用心了,世间上面的名言、名相已经坏了,至少坏一半,因为他觉得这些东西可有可无,学佛法不在乎这个东西了。但是,又不懂得佛法的名言体系,不知道佛法是如何安立的,以为否定了外在,内心就能得到肯定。但是,否定外在,并不等于正确的就能建立起来。必须通过佛法来建立,而不是凭自己的热情就能建立起来的。先要学习佛法,没学过绝对建立不起来。[5.13] 佛说法,是为了让我们的心完全、彻底、究竟解脱。如果心不能解脱,就是有束缚、不自在,被捆住了。佛法让我们觉悟:心的束缚把它去掉,心的局限让它突破,心的痴暗让它光明。佛法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套方法,让我们突破内心的局限,照亮内心的光明,让我们的内心从死气沉沉到死灰复燃。[5.14] 佛法是自我透视,能够知道自己内心的状态和境界。如果能掌握佛法,就能给很多人透视。好比医生掌握了仪器,就可以给很多人透视。但如果不精通,就会出大问题,如(医生)用测心脏的仪器去测胃,就是乱用,折腾一番,没有病都被折腾得有病,至少是破财了。佛法亦如此,乱用法类(就会出问题)。学佛好比心理解剖,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5.15] 矛盾都是一种烦恼。怎么办呢?怎么认识这些问题呢?矛、盾。左手持矛,右手持盾,左手之矛与右手之盾互相矛盾。如果你认为左手的矛具有发展性、进攻性,右手的盾具有保护性,(都可以作为自力或利他的武器),那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老认为矛就只能进攻别人,是利他,盾就只能保护自己,是自利,自利和利他就难以统一。老是觉得到底是自利还是利他,本身就是不会用矛、不会用盾的标志。[5.16] 从无我观照,很多烦恼都没了。自他起烦恼,都可以观察为无我,“一切烦恼、问题很快都会过去,烦恼、问题都是不实在的”,内心就不会被烦恼境界、烦恼现行所转。否则,对方烦恼时,非常容易引发我们自己的种子,让我们自己的烦恼种子也起现行。对方起烦恼就如同起火一样,火烧到你的烦恼,你也起现行,火与火烧到一起,越来越厉害。所以需要学佛法,来观照无我,色法、心法,都用得上。[5.17] 感觉,局限在事物范畴的;理性,是讲事物背后的原因和道理。佛法,超越事与理的对立,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为什么呢?就是超越的。没有生就没有灭;没有烦恼生起来,也就谈不上断不断的问题。[5.18] 怎么来超越、怎么来转意?这就非常关键。首先,我们是否真正意义上相信(我们)能成佛?这一点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的相信,其他都会有问题,其他所有的理论、方法都会有问题。因为首先对我们终极的目标有怀疑,其他任何的步骤都会有怀疑。科学研究,他一定是相信自己能够研究出来,有信心,就能研究出来。我们内心深处要真正意义上相信轮回、相信解脱、相信修行能够成佛。其次,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方法。第三,还要训练,之后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实现。[5.19] 依师的目的,就是来训练自己的心。如果没有依师,没有依照外在善知识对我们训练,我们自己很难把自己训练起来。训练不了,人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己很难学会,很难学好,很难自己掌握一套佛法的理路。[5.20] 我们对一个道场、三宝、善知识有没有信心,归根究底是对佛法有没有信心;对佛法有没有信心,是对自己所走的路以及自己信仰的终极目标有没有信心,这些都是一种连带关系。[5.21] 此岸与彼岸,此地与他方,凡夫与成佛,不是时空的距离,是心态的距离。以佛的心态,秽土就是净土。如果我们是烦恼的心态,认为自己是凡人、没有办法,如此作意,坚持这么作意,那永远就烦恼。[5.22] 所谓业障,有障碍,让我们学不下去,把前面的路挡住。那怎么办呢?我们必须去忏悔,把前面的石头、障碍排除掉,否则要么走回头路,要么绕道而行。[5.23] 我们学百法,就是让我们对内心潜在的问题,在种子位的时候就不要让他起现行。现行,让它断灭、转化、转意。从种子位到现行位,从因至果,我们现在处在什么阶段?我们要让哪些种子不起现行?我们要让哪些现行持续?我们要让哪些现行转意?这都是我们修行要去培养的地方。[6.1] 我们说了,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就是要通达无我,人无我、法无我。那么怎么样子来通达呢?这法非常的多,那就需要去归纳,把这宇宙万法归纳成一百个法;归纳成一百个概念。这是世亲菩萨的一种智慧,非常高的一种智慧。那么有了这些概念,有了这些名相,我们才有办法思考;我们才有办法破我执;我们才有办法来观照。那无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一切,那学习也好、工作也好、走路也好,等等,那都是可以用百法来分析的,可以用百法来观照。[6.2]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多都是因为,你自己把这不好的东西去连起来,连起来那么人就会有很多的问题,那么好的东西你不能联想,不好的东西你去联想。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分析和归纳的方法。不好的东西你就把它攻破,好的东西也能够把它攻破,攻破的话你不执著。不执著,就是我有成就不执著;你失败了,那么你也不执著。所以它可以用这个来观照,所以它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用的一种方法。[6.3] 用这种无我来观照宇宙万法,就知道说这万法的生起了,万法的存在、万法的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有因的,都是有因有缘的,都是无常的。那么因为我们常常都是在缘着世间上面的这些名言安立,缘着世间上面的名言安立它背后都有一个世间上面的我跟法,世间我法。[6.4] 《百法明门论》、唯识告诉我们要依于人无我、法无我,就是要把我执去掉、要把法执去掉。[6.5] 怎样把我执去掉?就是它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本来就没有一个生死的我,那既然没有一个生死的我,那么它就不存在说我自己会怎么样——我自己会好呀或者是我自己不会好。它就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么这样做的一个目的就是要破我们内在的一种执着,通过无我来破对自己的一种内在的执着。[6.6] 只有真正从人无我上才能够缘到法无我,也就是说真要人空,法才能空。如果不能观察到我们五蕴身心是空的,我们自己所有的观念也是虚妄的、不真实的,那么这个法空、法无我是没办法通达的,通达不了。首先就是所有的东西、所有的一切境界、一切法,我们用我们自己的这种分别、执着、用我们内在自己的我的这种观念去缘它,那么这个法也都变成一种执着。[6.7] 我们一切的散乱、一切的问题都不是外在的,都是我们内心上的问题,内心上自己给自己造成的障碍;外在都不是什么问题,问题都是我们内在的。就是要从内在方面来下手、来遣除。这样的话就需要对于我们内心的问题、内心的状态、内心的烦恼、内心的善法,了解得非常清楚,我们才有办法来决定今天、明天、今生、后生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所以我们如果对法相很了解的话,才有办法对人无我、法无我进行深入的观察。[6.8] 无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既然说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因缘就是很重要。那么我们想要有什么,那么我们就要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想不要有什么,我们就要把什么样的因去掉,而且把什么样的缘去掉。它是很简单。这样才能达到。[6.9] 无我,是包括了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既然说是因缘和合而有,那么因缘就是很重要。那么我们想要有什么,那么我们就要有什么样的因缘;我们想不要有什么,我们就要把什么样的因去掉,而且把什么样的缘去掉。它是很简单。这样才能达到。[6.10] 我们学经、学论、听经、闻法,不是说语言文字的问题,就是说这个词是怎么定义的问题,也不是说我们这位法师他是怎么表达的、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讲课的法师他是怎么想的。他是怎么想的就是说他是怎么思考的;他怎么思考,他怎么表达的。它这个是最关键。[6.11] 我们人说话,他总是要有思维的。没有思维的话,你话讲不出。他为什么这么思维,它就有道理的。那这样的话慢慢慢慢我们心才能够相应。[6.12] 我们常常讲皈依也好、依师也好,那么“皈”,我们常常讲是回归、回投,那么回归就是我们的心回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心的所依是什么,它这里边有“识依缘事”嘛——我们缘的是什么、我们缘的是什么事?我们心归何处?我们心真正依靠什么?那我们如果说对这些心相的问题不明白的话,这个人就很容易内心里边会有这种动荡,就象刚才说人家批评我们呢,那我们就很不高兴;人家夸奖我们的话,我们就很得意。肯定是这么一回事情。[6.13] 学佛—佛就是觉悟。觉悟呢,就是不迷惑。不迷惑,就是我们通达法相才不迷惑。[6.14] 我们念佛也好,我们参禅也好,我们持咒也好,目的都是要破迷,要断执,那我们断执着也好、破迷惑也好,他卡就卡在一个理上面不明,理上面不明造成行上面做,做不了,行门和理门,因为你不知道说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那么你这个事情就不会心甘情愿,就不会很踏实地去做,这样的话,他自然而然就会盲修瞎炼。[6.15] 实际上面,“执着”他当体即空的。所谓当体即空—他是因缘所成的,他任何一个法,他有生、住、灭。你观察灭相的时候,他当体即空;你观察因缘和合的时候,他也是当体即空。当体即空,那我们本身的执着就破掉了。不是说你要拿另外一个东西去破他,那个是不对的;不是说你要再拿一个法来破烦恼,你这个法再去破那个法,那个是不对的。[6.16] 我们修不起来,那就通过分析的方法,通过闻思的方法。首先要从理论上面承许他是这么一回事,然后从理论再到实践,从理论再到现实,从理论再找到我们的下手处。这样的话,我们才有办法真正意义上面用观照般若。[6.17] 世间上面的学问也好,佛教的学问也好,深不可测,我们用一生都学不完,多得不得了。深也是非常地深,非常地广,所以我们只有广大的一种希求心,然后认认真真去学,才能够不断进步,才能够一天一天得到提升。[6.18] 那我们学佛法,学唯识,他只是说要把这个基本的心相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人会有这些基本的心相,它的道理在哪里,它的原理在什么地方,然后告诉我们如何来把握,如何来通达。所以我们学佛法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心要住在究竟诸法的实相上,究竟诸法的实相,而不是我们安住在究竟诸法的外相上。住在诸法的外相上,那么我们永远没办法解脱[6.19] 那修行也是一样,你听完了想不想去做?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如果我们一次又一次听,听了一百次我们都没有一次想到去做,那我们就白学了,就白听了,那肯定是白听。那如果我们听完了,知道了,我们就能够去做,我们就能够懂得去行持,那他这个效果就不一样。这个才是真正意义上面说,我们学佛法、修观,才真正意义上来认识我们自己的心。[6.20] 所以我们学《广论》也好、学《百法明门论》也好,实际在这方面都是一样,都是跟我们的心有关,都是要用心。生死轮回也是因为心的关系,还灭证到涅槃也是因为我们心的关系。那么世亲菩萨能够在这种部派思想非常发达的一个时代,造出这样一个论,简明扼要,让我们很好学,让我们很好懂,并且他讲得非常地形象——只要我们往下学就会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