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要素与佛教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说有相通之处。此为佛教东传以前,我国固有思想,广行儒、墨、道、法、兵、医诸家之间。汉代以后此说渐盛,更将之配于人生百般事象。五行有相生、相克之两义。
南北朝以来,五行说混入佛教,“提谓经”等以之配五戒,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则以配于五字、五佛、五智、五脏等。“大日经疏”卷四,配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又指菩萨自行化他的五种行法:即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出自《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主要为天台家所用,今略述其意于下:
(1)圣行:圣即正,谓菩萨依戒、定、慧三正行而修。戒、定、慧三行乃入圣之要行,故名圣行。
(2)梵行:梵即净,谓菩萨于空有二边无爱染,名为净。以此净心运慈悲,起利他行,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故名梵行。
(3)天行:天即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
(4)婴儿行:婴儿乃喻人天小乘。谓菩萨以慈悲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名婴儿行。
(5)病行:病乃喻烦恼业苦。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俯同众生,现烦恼病苦之相,化他利生,故名病行。
别圆二教于此五行之按配则有殊义。就别教言,圣行是地前之自行,梵行是地前之化他,天行是地前之内证,婴儿行是地上应善之外用,病行是地上应恶之外用。如是五行,前后隔历,互不融即,故又称别五行、次第五行。就圆教言,圣行、梵行是住前之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是往上之行。如是五行,非隔历之行,互相融摄,一心圆具无缺,修性不二,即一而五,即五如一,不即不离,不思议行,故又称圆五行、一五行、一心五行、不次第行、如来行。
(二)《大乘起信论》所举的五种菩萨行门:即施门、戒门、忍门、进门、止观门,详称五门修行。
(1)施门,谓施财、施无畏、施法。
(2)戒门,谓护持三聚净戒。
(3)忍门,谓安忍违顺之境,喜怒不动其心。
(4)进门,谓勇猛精进,自利利他,不受障碍恼乱。
(5)止观门,谓止一切境界之相,观因缘生灭之相,随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止与观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合而为一。
我们常说的五行为五元运行之意。指水、火、木、金、土。以此五数于天地间运行不息,称为五行;其为万物化育生成要素与佛教之地、水、火、风四大种,能造说有相通之处。此为佛教东传以前,我国固有思想,广行儒、墨、道、法、兵、医诸家之间。汉代以后此说渐盛,更将之配于人生百般事象。五行有相生、相克之两义。南北朝以来,五行说混入佛教,“提谓经”等以之配五戒,三种悉地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法,则以配于五字、五佛、五智、五脏等。“大日经疏”卷四,配于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又指菩萨自行化他的五种行法:即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出自《大般涅槃经》卷十一〈圣行品〉,主要为天台家所用,今略述其意于下:(1)圣行:圣即正,谓菩萨依戒、定、慧三正行而修。戒、定、慧三行乃入圣之要行,故名圣行。(2)梵行:梵即净,谓菩萨于空有二边无爱染,名为净。以此净心运慈悲,起利他行,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故名梵行。(3)天行:天即第一义天,谓菩萨由天然之理而成妙行,故名天行。(4)婴儿行:婴儿乃喻人天小乘。谓菩萨以慈悲心,示同人天、声闻、缘觉小善之行,故名婴儿行。(5)病行:病乃喻烦恼业苦。谓菩萨以平等心运无缘大悲,俯同众生,现烦恼病苦之相,化他利生,故名病行。别圆二教于此五行之按配则有殊义。就别教言,圣行是地前之自行,梵行是地前之化他,天行是地前之内证,婴儿行是地上应善之外用,病行是地上应恶之外用。如是五行,前后隔历,互不融即,故又称别五行、次第五行。就圆教言,圣行、梵行是住前之行,天行、婴儿行、病行是往上之行。如是五行,非隔历之行,互相融摄,一心圆具无缺,修性不二,即一而五,即五如一,不即不离,不思议行,故又称圆五行、一五行、一心五行、不次第行、如来行。(二)《大乘起信论》所举的五种菩萨行门:即施门、戒门、忍门、进门、止观门,详称五门修行。(1)施门,谓施财、施无畏、施法。(2)戒门,谓护持三聚净戒。(3)忍门,谓安忍违顺之境,喜怒不动其心。(4)进门,谓勇猛精进,自利利他,不受障碍恼乱。(5)止观门,谓止一切境界之相,观因缘生灭之相,随顺奢摩他与毗钵舍那。止与观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合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