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楞严经》
交光大师这个科判就是注解,注得很清楚。这四重戒,他老人家首先为我们说明:“戒是定、慧的前方便。”也就是修定开慧的基础,如果没有“净戒”,就没有办法得定发慧。这个净的标准,要依佛在本经所说的。
我们学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门的占多数;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甚至于我们把标准往下面再降一点——工夫成片。
念这么多年的佛,工夫成片也没有得到;参禅不能得禅定,学教不能得圆解,这原因在什么地方?
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古来那些大德,无论出家、在家,似乎修学得这些境界好像都不难,时间也不太长,利根的人三、五年就得到了,钝根的,十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今天得不到?细细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难明白,是我们自己基础的工作没有做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有打好,虽然拼命往上盖,总是盖不成功,道理就在此地。
尤其是现代人,学佛很时髦,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也挺时髦的,对于经论很喜欢,谈到戒律就摇头了;而且对于戒律,还有一种误会。什么误会呢?认为戒律是生活的规范。说到戒律就会想到;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不适合现代人。因此,把戒律就舍掉了。纵然留一点形式,也没有认真去体察,当然更没有认真去修行,这是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工夫成片,参禅不能得禅定的根本原因。所以交光大师的注解,一开端就给我们说出:戒是定、慧的基础;“前方便”就是基础。
通常说到戒律,总是说杀、盗、淫、妄,把“不杀生”摆在第一条;五戒它是第一,八戒它也是第一,菩萨戒它还是第一。但在“楞严”会上,佛为我们宣说四重戒,是把“淫戒”摆在第一,它的次第是:淫、杀、盗、妄。为什么排列顺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样呢?交光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说明:诸佛菩萨接引一切众生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为本,“不杀”是真实的慈悲,所以将不杀生摆在第一条。本经的情形不一样,这部经它的因缘很特殊,教起因缘跟其他经不一样,是阿难启请的,与阿难的修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本经第一卷里面,说得很详细。
这部《楞严经》怎么来的?发起的因缘是什么?
阿难,我们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诸大弟子当中,他是“多闻”第一,又是佛法的传承之人。我们今天有缘读到许许多多的佛经,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集结流传给后世,他对我们后世众生的恩德,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大。由于多闻,对于修行就疏忽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解门、行门并重,阿难着重在解门,着重在经教,把真正修学疏忽了。
这个行门修的是什么呢?
这一点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佛法修学都是一个定字,无论是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大家不要误会禅宗才修禅定;那其他的不叫禅定了吗?都是一桩事情?只是各宗各派,他用的名称不一样;禅宗叫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教下叫做止观。你看天台宗,有天台摩诃止观、天台小止观;贤首华严宗有法界观,这是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修定,换句话讲,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楞严会上我们看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代表着不同的宗派,虽然宗派不同、方法不同,他们所修的都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是明白告诉我们,佛法修学的中心是定,戒是帮助我们得定,是重要的手段,舍离戒而得定,绝对不可能;如果有可能,佛不必对我们这样的强调戒律,不必对我们如此严格的要求;可见得戒是修定惟一的真实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
阿难对于理论非常有兴趣,天天在研教,疏忽了修定,于是乎这一次遇到了摩登伽女就遭了难,其实这是他自己工夫不够,如果自己有定、有慧,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拘束不了阿难。世尊知道这个事情,在王宫里面应供之后,来不及说法,赶紧回去帮助阿难,解除他的困难——佛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出五会楞严神咒,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将这个楞严神咒带到阿难处,把阿难救回来。于是阿难尊者这才真正觉悟:有解无行,没用!这才要求世尊教导他真正修行。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在戒律当中,淫戒是第一。
所谓“一切众生”,这是讲六道里面的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呢?
就是这个淫的念头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个念头不断,就出不了三界。诸位要记住,淫的事没有,仍然不行,你有淫的念头就不行;粗的念头没有,有细的念头还不行。
佛在经论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淫欲是色。五欲里面的“色”,跟五蕴里面的“色”不一样;五蕴的色是代表整个物质界,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色。一切六道众生,不能超越三界轮回,佛跟我们说: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经上有个譬喻说:“头出头没。”把三界比喻做苦海,头出——从海底头升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个时间短;栽一个筋斗又到下面去了,这个时间长。下面是三恶道,上面是人、天二道。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六道众生在人、天二道的时间很短,机会很少,在三恶道时间很长,机会很多。原因在哪里?贪著财、色、名、食、睡,贪着五欲、六尘。五欲里面最严重的是色,所以佛在此地,第一个就把生死的第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为我们提出来了。教导我们:如果你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要超越六道轮回,那你就必须要遵守不淫戒。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淫的念头不断,你念佛的工夫再好也不能往生。
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一条绳索绑在娑婆世界,这个绳索没有解开,阿弥陀佛在招手接你,你去不了啊!这个地方有人拉着你,就是这个念头妄念在拉住你,使你不能往生;所以说必须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因此,佛在此地,一开端就把生死根本说出来。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诸世界”,不只是我们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只要有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情形,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佛讲“其心不淫”,心里头真的把淫欲的念头断干净了,那他就“不随其生死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他“不随”,就超越六道轮回了。由此可知,只要这个念头不断,他就决定出不了三界,决定还要受“生死相续”。这是佛把这个真相为我们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晓得的人太少太少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世尊开门见山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是叫着阿难,同时也是叫着我们。我们今天念佛,希望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叫做念佛三昧;实在讲工夫浅的——工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总名称,以工夫浅深来分,通常分为三等,最浅的是工夫成片,其次是事一心不乱,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
我们也在修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的目的何在呢?
是要超越三界。
“尘劳”是三界六道的代名词。“尘”是污染,三界六道都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用一个尘来做代表;“劳”是烦恼,我们晓得三界之内,充满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晓得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了,《楞严经》上讲,他们的定功很深——九次第定;世间禅定(四禅八定),那个定功虽然是很深,出不了三界,一定要到第九定把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超越三界。也就是本经里面讲杀、盗、淫、妄,他连念头都没有了,真的这个妄想断掉了,这样才能够超越三界。如果“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换句话说,出不了六道轮回。
或许有同修要问,这个事太难啦!
是难。
净土宗讲的带业往生;我这个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生呢?
我在此地老实告诉诸位:断有二种,一种叫灭断,一种叫伏断。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用。灭断难,伏断容易,这部经上讲的是灭断。为什么呢?这部经不是专门对净土宗讲的。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要灭断,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灭断也行,只要伏断。
伏断是什么呢?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控制住了,有人比喻叫石头压草;其他法门斩草除根,那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用石头把草压住就行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用了,这样就能往生。所以净宗的成就,比其他法门真的来的容易。我们说老实话,这个净戒,我们一生当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尘这个妄念要断是真难;但是这一句佛号,念得工夫得力把妄念伏住,我想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努力在断除这些烦恼,你断得愈干净,当然愈殊胜。我们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我们能将烦恼断掉,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不一样,修学其他法门,将妄念断掉了,像经上讲的真正清净了,灭性亦无了,他的境界才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我们净宗要有了这个境界就到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这个不能相互为比的,这就显示出净宗修学是真的是叫“易行道”,比起一切法门来说——容易、稳当、快速,一生圆满成就。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这五句话,诸位同修一定要多念几遍,牢牢地记住,这是佛对于这一生当中,想圆成佛道的人,提出他的要求。不但是“淫机”,“机”就是动机、念头。不但身要断,心也没有,身心俱断;如果真的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念佛“事一心”决定可以证得;如果达到下一句的境界——断性亦无——那就证得“理一心不乱”了。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我们纵然不能做到“断性亦无”,一定要做到“身心俱断”。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淫欲,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不好,很想把它断除,它偏偏断不了,偏偏有这种意念现前,这就是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在作祟,不是自己的能力能控制得住的;但是它危害有这样的深,怎么办呢?净宗,佛教我们念佛,佛号不夹杂、不间断,佛号有力量能够把这个烦恼伏住。何况大经里头常说:“我念弥陀,弥陀念我,我想弥陀,弥陀想我。”自自然然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无始劫的烦恼自然不生。这都是真心专念,必然得到的感应;感应的大小,感应的明显与否,是在自己信愿的坚定恳切。如果一心要离开娑婆世界,一心求愿往生净土,那这个感应的力量就大了,就显著了。能符合这个标准,那于佛菩提我们就有希望了。“斯可希冀”就是有希望、有指望;用在净宗里头,就是“决定得生”。至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呢?那是你自己修持工夫的浅深。所谓“工夫的浅深”,实在说就是你清净心的纯度,心愈清净,工夫就愈深,品位就愈高,这个事实是如此。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楞严经》交光大师这个科判就是注解,注得很清楚。这四重戒,他老人家首先为我们说明:“戒是定、慧的前方便。”也就是修定开慧的基础,如果没有“净戒”,就没有办法得定发慧。这个净的标准,要依佛在本经所说的。我们学佛的同修,在此地是修念佛法门的占多数;念佛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不乱”?甚至于我们把标准往下面再降一点——工夫成片。念这么多年的佛,工夫成片也没有得到;参禅不能得禅定,学教不能得圆解,这原因在什么地方?我们在传记里面看到,古来那些大德,无论出家、在家,似乎修学得这些境界好像都不难,时间也不太长,利根的人三、五年就得到了,钝根的,十年八年成就的很多很多;为什么我们今天得不到?细细的去追究其原因,就不难明白,是我们自己基础的工作没有做好。像盖房子一样,地基没有打好,虽然拼命往上盖,总是盖不成功,道理就在此地。尤其是现代人,学佛很时髦,不但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也挺时髦的,对于经论很喜欢,谈到戒律就摇头了;而且对于戒律,还有一种误会。什么误会呢?认为戒律是生活的规范。说到戒律就会想到;这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规范,不适合现代人。因此,把戒律就舍掉了。纵然留一点形式,也没有认真去体察,当然更没有认真去修行,这是我们念佛为什么不能得工夫成片,参禅不能得禅定的根本原因。所以交光大师的注解,一开端就给我们说出:戒是定、慧的基础;“前方便”就是基础。通常说到戒律,总是说杀、盗、淫、妄,把“不杀生”摆在第一条;五戒它是第一,八戒它也是第一,菩萨戒它还是第一。但在“楞严”会上,佛为我们宣说四重戒,是把“淫戒”摆在第一,它的次第是:淫、杀、盗、妄。为什么排列顺序跟通常戒律不一样呢?交光大师在此地也为我们说明:诸佛菩萨接引一切众生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为本,“不杀”是真实的慈悲,所以将不杀生摆在第一条。本经的情形不一样,这部经它的因缘很特殊,教起因缘跟其他经不一样,是阿难启请的,与阿难的修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本经第一卷里面,说得很详细。这部《楞严经》怎么来的?发起的因缘是什么?阿难,我们知道他是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在佛诸大弟子当中,他是“多闻”第一,又是佛法的传承之人。我们今天有缘读到许许多多的佛经,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集结流传给后世,他对我们后世众生的恩德,实在是非常非常之大。由于多闻,对于修行就疏忽掉了。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解门、行门并重,阿难着重在解门,着重在经教,把真正修学疏忽了。这个行门修的是什么呢?这一点无论在家、出家的同修都要搞清楚。佛法修学都是一个定字,无论是哪一个法门,哪一个宗派,统统修的是禅定。所以大家不要误会禅宗才修禅定;那其他的不叫禅定了吗?都是一桩事情?只是各宗各派,他用的名称不一样;禅宗叫定,净土宗叫一心不乱,教下叫做止观。你看天台宗,有天台摩诃止观、天台小止观;贤首华严宗有法界观,这是名称不一样,其实都是修定,换句话讲,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定。楞严会上我们看二十五圆通章,这二十五位菩萨,代表着不同的宗派,虽然宗派不同、方法不同,他们所修的都叫做首楞严大定。这个是明白告诉我们,佛法修学的中心是定,戒是帮助我们得定,是重要的手段,舍离戒而得定,绝对不可能;如果有可能,佛不必对我们这样的强调戒律,不必对我们如此严格的要求;可见得戒是修定惟一的真实基础,我们不能不重视。阿难对于理论非常有兴趣,天天在研教,疏忽了修定,于是乎这一次遇到了摩登伽女就遭了难,其实这是他自己工夫不够,如果自己有定、有慧,摩登伽女的先梵天咒,就拘束不了阿难。世尊知道这个事情,在王宫里面应供之后,来不及说法,赶紧回去帮助阿难,解除他的困难——佛顶放光,光中化佛,化佛说出五会楞严神咒,佛派文殊师利菩萨,将这个楞严神咒带到阿难处,把阿难救回来。于是阿难尊者这才真正觉悟:有解无行,没用!这才要求世尊教导他真正修行。一个真正修行的人,在戒律当中,淫戒是第一。所谓“一切众生”,这是讲六道里面的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你为什么会在六道里面投胎、舍身、受身呢?就是这个淫的念头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个念头不断,就出不了三界。诸位要记住,淫的事没有,仍然不行,你有淫的念头就不行;粗的念头没有,有细的念头还不行。佛在经论上常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淫欲是色。五欲里面的“色”,跟五蕴里面的“色”不一样;五蕴的色是代表整个物质界,五欲里面的色,是指男、女色。一切六道众生,不能超越三界轮回,佛跟我们说:决定是三恶道的时间长,三善道的时间短。这个经上有个譬喻说:“头出头没。”把三界比喻做苦海,头出——从海底头升出来,呼吸一口新鲜空气,这个时间短;栽一个筋斗又到下面去了,这个时间长。下面是三恶道,上面是人、天二道。这个比喻就是告诉我们,六道众生在人、天二道的时间很短,机会很少,在三恶道时间很长,机会很多。原因在哪里?贪著财、色、名、食、睡,贪着五欲、六尘。五欲里面最严重的是色,所以佛在此地,第一个就把生死的第一个、最主要的因素,为我们提出来了。教导我们:如果你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要超越六道轮回,那你就必须要遵守不淫戒。念佛求生净土,也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这个淫的念头不断,你念佛的工夫再好也不能往生。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一条绳索绑在娑婆世界,这个绳索没有解开,阿弥陀佛在招手接你,你去不了啊!这个地方有人拉着你,就是这个念头妄念在拉住你,使你不能往生;所以说必须要把它断得干干净净。因此,佛在此地,一开端就把生死根本说出来。“若诸世界六道众生。”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含糊笼统的看过。“诸世界”,不只是我们娑婆世界,换句话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只要有六道众生都是这个情形,都离不开这一个原则。佛讲“其心不淫”,心里头真的把淫欲的念头断干净了,那他就“不随其生死相续”。“生死相续”就是六道轮回;他“不随”,就超越六道轮回了。由此可知,只要这个念头不断,他就决定出不了三界,决定还要受“生死相续”。这是佛把这个真相为我们一语道破。这个事实真相,晓得的人太少太少了。诸位一定要知道,世尊开门见山的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汝”,是叫着阿难,同时也是叫着我们。我们今天念佛,希望得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叫做念佛三昧;实在讲工夫浅的——工夫成片,都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总名称,以工夫浅深来分,通常分为三等,最浅的是工夫成片,其次是事一心不乱,最高的叫理一心不乱。我们也在修念佛三昧;修念佛三昧的目的何在呢?是要超越三界。“尘劳”是三界六道的代名词。“尘”是污染,三界六道都污染我们的真心本性,所以用一个尘来做代表;“劳”是烦恼,我们晓得三界之内,充满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不断,就出不了三界。我们晓得小乘阿罗汉超越三界了,《楞严经》上讲,他们的定功很深——九次第定;世间禅定(四禅八定),那个定功虽然是很深,出不了三界,一定要到第九定把见思烦恼断掉了,这才超越三界。也就是本经里面讲杀、盗、淫、妄,他连念头都没有了,真的这个妄想断掉了,这样才能够超越三界。如果“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换句话说,出不了六道轮回。或许有同修要问,这个事太难啦!是难。净土宗讲的带业往生;我这个念头没有断,能不能往生呢?我在此地老实告诉诸位:断有二种,一种叫灭断,一种叫伏断。伏是把它伏住,虽有这个念头,它不起作用。灭断难,伏断容易,这部经上讲的是灭断。为什么呢?这部经不是专门对净土宗讲的。换句话说,修其他的法门要灭断,才能出三界;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灭断也行,只要伏断。伏断是什么呢?用一句阿弥陀佛把念头控制住了,有人比喻叫石头压草;其他法门斩草除根,那当然是很彻底;净宗不必斩草除根,用石头把草压住就行了,看不见了,它不起作用了,这样就能往生。所以净宗的成就,比其他法门真的来的容易。我们说老实话,这个净戒,我们一生当中不容易成就,五欲、六尘这个妄念要断是真难;但是这一句佛号,念得工夫得力把妄念伏住,我想每一个人都做得到,这是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之处,古德讲这个法门叫“万修万人去”,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明白事实的真相,努力在断除这些烦恼,你断得愈干净,当然愈殊胜。我们把烦恼伏住,带业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如果我们能将烦恼断掉,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生到实报庄严土。这不一样,修学其他法门,将妄念断掉了,像经上讲的真正清净了,灭性亦无了,他的境界才是方便有余土的境界,我们净宗要有了这个境界就到实报庄严土的境界,这个不能相互为比的,这就显示出净宗修学是真的是叫“易行道”,比起一切法门来说——容易、稳当、快速,一生圆满成就。“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这五句话,诸位同修一定要多念几遍,牢牢地记住,这是佛对于这一生当中,想圆成佛道的人,提出他的要求。不但是“淫机”,“机”就是动机、念头。不但身要断,心也没有,身心俱断;如果真的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念佛“事一心”决定可以证得;如果达到下一句的境界——断性亦无——那就证得“理一心不乱”了。理一心不乱,往生西方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我们纵然不能做到“断性亦无”,一定要做到“身心俱断”。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原因在哪里呢?原因是我们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淫欲,我们学佛的人知道不好,很想把它断除,它偏偏断不了,偏偏有这种意念现前,这就是无始劫的烦恼习气在作祟,不是自己的能力能控制得住的;但是它危害有这样的深,怎么办呢?净宗,佛教我们念佛,佛号不夹杂、不间断,佛号有力量能够把这个烦恼伏住。何况大经里头常说:“我念弥陀,弥陀念我,我想弥陀,弥陀想我。”自自然然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使我们无始劫的烦恼自然不生。这都是真心专念,必然得到的感应;感应的大小,感应的明显与否,是在自己信愿的坚定恳切。如果一心要离开娑婆世界,一心求愿往生净土,那这个感应的力量就大了,就显著了。能符合这个标准,那于佛菩提我们就有希望了。“斯可希冀”就是有希望、有指望;用在净宗里头,就是“决定得生”。至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的高下呢?那是你自己修持工夫的浅深。所谓“工夫的浅深”,实在说就是你清净心的纯度,心愈清净,工夫就愈深,品位就愈高,这个事实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