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03年转载了路透社的消息说,佛教徒脑部扫描显示,他们确实是快乐而心境平静的人。其实,凡是正信的佛教徒,由于长期受到佛教教育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都体现出良好的调伏烦恼、处理矛盾的自制能力,保持良好的情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所有这些,就是当代心理学上所讲的决定人的“情商” 高低的重要因素。
“情商”是心理学上相对于人的“智商”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较高的“情感商数”。换言之,是人的情商、而不是智商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和人生幸福。这表面上看起来与佛法不相干甚至想违背。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它实际上证实了佛法上所常讲的 “境随心转”, “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
佛教的心理学广博深奥。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取得的新成就,其实在佛经上早就有所表述。例如,“情商”概念提出后,当代心理学和成功学都把人们处理压力、承受挫折和面对困难的能力,看成决定人事业乃至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提高人的“情商”的方法上,他们提出了“积极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思维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并采取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积极方法。例如,桌子上放着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它是半满的,会这样想:啊! 我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结果自然就会很高兴;而消极的人看它则是半空的,会这样想:哎,就剩下半杯水了,结果就会很沮丧。可见,同是半杯水,不同的人看它,却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不同的感受。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不幸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对人所造成的打击是不同的。同样的事情之所以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同。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挫折和困境可以打垮一些人,却能成就另一些人。“积极的思维”提倡人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这样的口号:“虽然我们不能控制风的方向,但却可以调整风帆。”这和佛教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的风帆,就是能够转变境界的心。老法师常讲,“相随心转”、“福随心转”,世出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随心转,心是主宰,是能转;所有一切万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境界,都是所转,掌握了能转,一切都变成所转,我们才能得大自在。当代心理学上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也的确证明,当人们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境况也就真的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了。这些都证明了佛法上提倡的“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的道理。
能够理解和运用“境随心转”的道理,对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自身修养而言,在面对所谓的困难、不如意和身处逆境时,就不必再怨天尤人、烦满胸中,而应“反求诸己”,从自己的内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也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烦恼更不例外。因此,要去除世间的诸种烦恼,根本的方法是修心,保持心的清静无染。要保持心的清静无染,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常常怀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心理学上也讲,人的烦恼、焦虑、忧愁大都是由想得到或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念头所引起的。如果我们能摒弃这种只顾满足个人私利的念头,而经常以“我能给予什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烦恼、焦虑和压力也就大大地减轻了。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几年前,我曾是一名教师,当时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由学员为教员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评估的措施。这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第一次上讲台的我而言,感到压力特别大。开始时,总是担心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得到的教学评估效果不好,面子上过不去。在上讲台的前一个月,我就开始担心,有时甚至寝食不安。后来受到这个思维方式的启发,我就转而这样思考: “我的讲座能够给予学员些什么?能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启示和收获?”当我这样去想时,压力也就大大地减轻了,信心也随着增强了。这种想法还促使我翻看了更多的材料,备课也相当充分。结果,学员们对我的讲座都十分满意,因为我的讲座恰恰回答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但又迷惑不解的问题。
可见,当我们从“我能得到什么”的观念转向“我能给予什么”的思维方式时,不仅会减轻烦恼、焦虑和压力,而且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我对老法师所讲的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弃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的提法有特别深刻的体会。简言之,只有放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观念,才能真正摆脱这些无形的束缚,得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做到“心纯净,行纯善”。当我们真能这样做的时候,压力和烦恼自然也就大大地减轻了。
佛教有很多修心的方法,念佛法门通过念持佛号,去除私心杂念和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保持一心不乱、断除烦恼的最佳方法。这样看来,有修行的佛教徒必是快乐者无疑,是不需通过脑部扫描就能得知的。
最后,把 “境由心转”的道理运用在教育子女、待人处事中,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既然“境由心转”,那么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善良、尊敬师长,那么就要从心里确确实实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聪明善良、尊敬师长的,并能经常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进步,时时地称赞他们。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孩子们正是朝着你期望的方向成长。
如果有人对这个方法表示怀疑,那么就不妨想想老法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所做的关于水的结晶的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水,我们的心善,水的结晶会非常之美;反之,当我们在发脾气、心地很凶恶的时候去观察这个水,水里面现的相会很不好看。这说明,水的结晶其实不过是人心境况的反应。水尚如此,那么对于人而言, 更加不会例外。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吧:
有一个小孩,和朋友发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以发泄心中的忿闷。于是他就对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 话音刚落,幽谷里突然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响,久久不绝。
小孩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对母亲哭诉说:“世间上所有人的人都恨我。”
母亲问明原委,于是就牵着孩子的手,依旧来到宁静无声的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喊:‘我爱你!我爱你!’”
小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即刻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我爱你!我爱你!”的声音。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蕅益大师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每个人都是有爱心的、友善的、乐于助人的,并同样也以友善和关爱的态度真诚地对待他人,那么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周围到处都为友善的人所围绕。理解了这个道理,也就能真正明了老法师常讲的“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境界。因此,佛法上常讲,迷与悟、凡与圣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
科学的不断进步,从更多的侧面不断证实了佛法的深刻。实践表明,佛法不仅没有与科学相冲突,反而经科学一再的印证,证明了它的永恒性和真理性。例如,我们以上所讲的心理学上“积极的思维”模式的提出、日本科学家关于水的结晶的发现,证明了佛法上所讲的“境由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欧美科学家对通过实验证实了人有前世、以及存在着多维空间等等,则为六道轮回的事实和众多法界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太空物理学中关于时空的相对性和有关宇宙起源问题上的新发现等,也都从某个方面证明了佛经上所讲的种种境界的真实不虚(详见钟茂森博士主讲的《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是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越是对佛教赞叹不已。
然而,由于现代人对科学的偏执,任何简单的事实似乎都要通过科学的验证才显得更具说服力。其实,佛法的广博深奥,是人世间的学问所无法企及的。记得一位法师曾讲,世间人做学问所用的不是真心,而是妄心、迷惑心,用这样的妄心去研究和理解这个迷惑颠倒的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就如同“顺流溯源”,也就是顺着河流的流向而去寻找河的源头,结果会越走越远,因此也是无法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的;而佛法教人首先去除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用真心来看待和处理世间的一切问题,这就如同“逆流溯源”,也就是逆着河流的流向而追寻河的源头,结果会越走越近,并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普遍承认佛法深不可测、而学佛人的智慧也普遍地高出一般凡夫俗子的原因。因此,老法师常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道理就在于此吧。
老法师说,正信的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所进行的至善圆满的教育,他并非一种宗教形态,更不是搞迷信。能按照这种理解接受佛陀教育,并遵照“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修行方法,久而久之,就会真正理解或达到“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境界,从而达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可见,佛法教人通过内向的“反求诸己”而最终达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因此,在佛教看来,无需借助诸如西方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或太空物理学家外向的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我们也能通过“明心见性”而得出关于宇宙深刻、真实、全面的认识;科学的不断进步,虽然不断从某个侧面证实了佛教的真理性,但世间的科学研究无论多么发达和精细,也不能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佛教则为我们了脱生死提供了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接受佛陀教育,并真正依教奉行,不仅能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现象了知无碍,而且也能够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使人真正能够离苦得乐。
《联合早报》03年转载了路透社的消息说,佛教徒脑部扫描显示,他们确实是快乐而心境平静的人。其实,凡是正信的佛教徒,由于长期受到佛教教育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都体现出良好的调伏烦恼、处理矛盾的自制能力,保持良好的情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所有这些,就是当代心理学上所讲的决定人的“情商” 高低的重要因素。“情商”是心理学上相对于人的“智商”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要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较高的“情感商数”。换言之,是人的情商、而不是智商决定着一个人的事业成败和人生幸福。这表面上看起来与佛法不相干甚至想违背。但是,从更深的层次上,它实际上证实了佛法上所常讲的 “境随心转”, “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佛教的心理学广博深奥。当代心理学研究的取得的新成就,其实在佛经上早就有所表述。例如,“情商”概念提出后,当代心理学和成功学都把人们处理压力、承受挫折和面对困难的能力,看成决定人事业乃至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在提高人的“情商”的方法上,他们提出了“积极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思维要求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并采取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积极方法。例如,桌子上放着半杯水,积极的人看它是半满的,会这样想:啊! 我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结果自然就会很高兴;而消极的人看它则是半空的,会这样想:哎,就剩下半杯水了,结果就会很沮丧。可见,同是半杯水,不同的人看它,却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不同的感受。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同样不幸的事件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对人所造成的打击是不同的。同样的事情之所以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就在于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不同。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挫折和困境可以打垮一些人,却能成就另一些人。“积极的思维”提倡人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和处理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这样的口号:“虽然我们不能控制风的方向,但却可以调整风帆。”这和佛教上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是一样的。这里的风帆,就是能够转变境界的心。老法师常讲,“相随心转”、“福随心转”,世出世间没有一样东西不是随心转,心是主宰,是能转;所有一切万物,包括自己的身体,都是境界,都是所转,掌握了能转,一切都变成所转,我们才能得大自在。当代心理学上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也的确证明,当人们采取积极的态度来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境况也就真的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了。这些都证明了佛法上提倡的“境随心转”、而不是“心随境转”的道理。能够理解和运用“境随心转”的道理,对于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自身修养而言,在面对所谓的困难、不如意和身处逆境时,就不必再怨天尤人、烦满胸中,而应“反求诸己”,从自己的内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方法。也就是说,“一切法从心想生”,烦恼更不例外。因此,要去除世间的诸种烦恼,根本的方法是修心,保持心的清静无染。要保持心的清静无染,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否常常怀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心理学上也讲,人的烦恼、焦虑、忧愁大都是由想得到或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念头所引起的。如果我们能摒弃这种只顾满足个人私利的念头,而经常以“我能给予什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维,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烦恼、焦虑和压力也就大大地减轻了。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几年前,我曾是一名教师,当时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由学员为教员的教学效果进行打分评估的措施。这对于刚刚从学校毕业、第一次上讲台的我而言,感到压力特别大。开始时,总是担心由于自己没有经验,得到的教学评估效果不好,面子上过不去。在上讲台的前一个月,我就开始担心,有时甚至寝食不安。后来受到这个思维方式的启发,我就转而这样思考: “我的讲座能够给予学员些什么?能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哪些启示和收获?”当我这样去想时,压力也就大大地减轻了,信心也随着增强了。这种想法还促使我翻看了更多的材料,备课也相当充分。结果,学员们对我的讲座都十分满意,因为我的讲座恰恰回答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对的、但又迷惑不解的问题。可见,当我们从“我能得到什么”的观念转向“我能给予什么”的思维方式时,不仅会减轻烦恼、焦虑和压力,而且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我对老法师所讲的要“放弃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弃对一切人、事、物占有的念头”的提法有特别深刻的体会。简言之,只有放弃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观念,才能真正摆脱这些无形的束缚,得到心灵的解脱和自由,做到“心纯净,行纯善”。当我们真能这样做的时候,压力和烦恼自然也就大大地减轻了。佛教有很多修心的方法,念佛法门通过念持佛号,去除私心杂念和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保持一心不乱、断除烦恼的最佳方法。这样看来,有修行的佛教徒必是快乐者无疑,是不需通过脑部扫描就能得知的。最后,把 “境由心转”的道理运用在教育子女、待人处事中,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既然“境由心转”,那么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善良、尊敬师长,那么就要从心里确确实实地认为,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是聪明善良、尊敬师长的,并能经常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进步,时时地称赞他们。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孩子们正是朝着你期望的方向成长。如果有人对这个方法表示怀疑,那么就不妨想想老法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日本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所做的关于水的结晶的实验:在显微镜下观察水,我们的心善,水的结晶会非常之美;反之,当我们在发脾气、心地很凶恶的时候去观察这个水,水里面现的相会很不好看。这说明,水的结晶其实不过是人心境况的反应。水尚如此,那么对于人而言, 更加不会例外。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吧:有一个小孩,和朋友发生了摩擦,跑到山谷大叫,以发泄心中的忿闷。于是他就对着幽深的空谷叫着:“我恨你!我恨你!” 话音刚落,幽谷里突然传来“我恨你!我恨你!”的回响,久久不绝。小孩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对母亲哭诉说:“世间上所有人的人都恨我。”母亲问明原委,于是就牵着孩子的手,依旧来到宁静无声的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喊:‘我爱你!我爱你!’”小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即刻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我爱你!我爱你!”的声音。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蕅益大师语)。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总是想着每个人都是有爱心的、友善的、乐于助人的,并同样也以友善和关爱的态度真诚地对待他人,那么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周围到处都为友善的人所围绕。理解了这个道理,也就能真正明了老法师常讲的“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境界。因此,佛法上常讲,迷与悟、凡与圣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科学的不断进步,从更多的侧面不断证实了佛法的深刻。实践表明,佛法不仅没有与科学相冲突,反而经科学一再的印证,证明了它的永恒性和真理性。例如,我们以上所讲的心理学上“积极的思维”模式的提出、日本科学家关于水的结晶的发现,证明了佛法上所讲的“境由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的道理;欧美科学家对通过实验证实了人有前世、以及存在着多维空间等等,则为六道轮回的事实和众多法界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太空物理学中关于时空的相对性和有关宇宙起源问题上的新发现等,也都从某个方面证明了佛经上所讲的种种境界的真实不虚(详见钟茂森博士主讲的《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越是象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科学家,越是对佛教赞叹不已。然而,由于现代人对科学的偏执,任何简单的事实似乎都要通过科学的验证才显得更具说服力。其实,佛法的广博深奥,是人世间的学问所无法企及的。记得一位法师曾讲,世间人做学问所用的不是真心,而是妄心、迷惑心,用这样的妄心去研究和理解这个迷惑颠倒的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就如同“顺流溯源”,也就是顺着河流的流向而去寻找河的源头,结果会越走越远,因此也是无法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的;而佛法教人首先去除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用真心来看待和处理世间的一切问题,这就如同“逆流溯源”,也就是逆着河流的流向而追寻河的源头,结果会越走越近,并最终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途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普遍承认佛法深不可测、而学佛人的智慧也普遍地高出一般凡夫俗子的原因。因此,老法师常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道理就在于此吧。老法师说,正信的佛教是佛对九法界众生所进行的至善圆满的教育,他并非一种宗教形态,更不是搞迷信。能按照这种理解接受佛陀教育,并遵照“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的修行方法,久而久之,就会真正理解或达到“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的境界,从而达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可见,佛法教人通过内向的“反求诸己”而最终达到对整个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因此,在佛教看来,无需借助诸如西方心理学家的心理实验或太空物理学家外向的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我们也能通过“明心见性”而得出关于宇宙深刻、真实、全面的认识;科学的不断进步,虽然不断从某个侧面证实了佛教的真理性,但世间的科学研究无论多么发达和精细,也不能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而佛教则为我们了脱生死提供了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接受佛陀教育,并真正依教奉行,不仅能对于世出世间的一切现象了知无碍,而且也能够彻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使人真正能够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