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决定命运的态度

决定命运的态度

江西德兴人夏原吉初入仕途,便因为一个很偶然的细节,被皇帝纳入法眼,由此开启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

原来在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痛感在国家长期战乱之后,急需人才,绕过惯常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方法,采取了一个特别措施,就是直接从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选人用人,当然这中间会有一个过渡,就是要先在禁中负责抄写朝廷的公文,以熟悉国家政务。

这一天,朱元璋偶得空闲,就想到禁中看看那些太学的高材生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一看,却令他的眉头皱得像把锁。原来这些太学生或许是因为未经磨砺便一步登天,不免得意忘形;或许是因为才气太高,实在没把整天抄抄写写的工作放在眼里,所以总是一边龙飞凤舞,一边嘻嘻哈哈,闹个不停。看到被寄予厚望的这些太学生如此的工作精神和状态,太祖十分不悦。正欲发作之际,他忽然发现满座诸生之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正襟危坐,埋首挥毫,对身旁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太祖大为奇怪,忍不住悄悄走过去,站在背后观看,只见他所抄写的皇诰笔画方正,字体文雅,十分整齐严谨,透着一股严肃的气息。朱元璋大为赞赏,不仅是字写得好,更在于那种工作的态度,由此他记住了这个年轻学子的名字。三年的抄写公文期满,有关部门向皇帝上奏,请示将这些太学生派往各部,太祖表示同意,只在这份名单中勾出了一个人,说这个人就不要试用了,特授户部侍郎,这个人就是夏原吉。

有人说夏原吉实在是太幸运了,只被皇帝看了一眼便鲤鱼跳龙门了,可夏原吉并不这么认为。到户部任职后,他工作更加兢兢业业,凡是交给他的工作,无论是钱粮出入的数目,还是公文简牍的起草,他无不干得严谨细致、井井有条。不光如此,他还非常乐于助人,同事有什么难处,工作上有什么不懂的事情,他总是主动帮忙,细致解答,以至虽然他的年龄最小,却被同事们尊称为“师傅”。夏原吉的表现让户部的最高领导郁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非常器重这个年轻的下属,于是不断给他压担子,授予重任,当然他的官职也跟着一路飙升,很快就做到了右侍郎。

一个人蹿升得太快了,就容易招来羡慕嫉妒恨,一位刘姓郎中就是这样的心理。他几次找机会诋毁夏原吉,想紧紧拉住他的后腿,最好摔他个鼻青脸肿。可惜枉费了心机,虽然有一些议论之声,夏原吉却得到了户部最高领导郁新的力挺,他明确表态说:“夏原吉的才干,连老夫都不及,你们谁能超过他呢?”这令刘郎中十分气馁。可不久,他就找到了另一个机会。

郁新受一个叫书筱生的人鼓动,弹劾了几个人,朱元璋察觉内情,大怒,将书筱生打入大牢。刘郎中一看郁新地位动摇,马上趁火打劫,借机向朱元璋进言诬告说,户部实际上一直是夏原吉掌控权柄,郁新对夏原吉言听计从,此事必是夏原吉在背后唆使。朱元璋听了,一阵冷笑,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我听说夏原吉忠厚能干,佐助尚书打理户部的事务,你想陷害他吗?”当即一声令下,让锦衣卫将刘郎中与书筱生一齐绑了,押赴刑场斩首弃尸闹市。

可怜刘郎中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而且这把米丢的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不知道的是,朝廷上下遍布朱元璋的特务——锦衣卫,禁中官吏之事朱元璋都了如指掌,对夏原吉他不仅有好印象在前,而且之后的工作精神、态度和能力他也是门儿清。倒是夏原吉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朱元璋替刘郎中求情,说小臣年轻,需老臣监督。朱元璋感慨地叹道:“原吉真是日后我的股肱之臣啊,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到了明太宗朱棣时,夏原吉出任户部尚书,主掌国家的财粮大权。虽然在户部工作多年,履新之后的夏原吉工作起来依然如履薄冰一般,他把中外户口、府库、田赋的数目写成小条带在身上,经常翻出来查对核实,他把这些条子叫做:“记心”。很快,全国各地人、财、粮的赢缩变化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朱棣时常随口问及:“天下钱几何?谷几何?”夏原吉不用翻阅账本,这里有多少,那里有多少,应声对答如流,从未出过差错。朱棣感到惊奇,问清原委后,叹服他的苦心,给予他越来越多的信任。

即使到了晚年,夏原吉虽然身居高位,可严谨的作风却没有过丝毫松懈。有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夏原吉与几位同事在别处饮酒回来,路过皇宫禁门。依照礼节,应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同僚见夜深人静,风吹雪舞,路上没有其他行人,便坐着轿子径直从禁门穿过。夏原吉却没有丝毫犹豫,落轿步行,一步一个脚印顶风踏雪而行,他说:“君子不能因为没人看到而放纵自己的行为。”

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在明朝的官场,腥风血雨不断,连帝位的争夺也不能例外,而夏原吉却历经多个皇帝而不倒,最后得以65岁的年龄善终,其端正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不能不说在他的命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江西德兴人夏原吉初入仕途,便因为一个很偶然的细节,被皇帝纳入法眼,由此开启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原来在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痛感在国家长期战乱之后,急需人才,绕过惯常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方法,采取了一个特别措施,就是直接从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选人用人,当然这中间会有一个过渡,就是要先在禁中负责抄写朝廷的公文,以熟悉国家政务。这一天,朱元璋偶得空闲,就想到禁中看看那些太学的高材生们是如何工作的,这一看,却令他的眉头皱得像把锁。原来这些太学生或许是因为未经磨砺便一步登天,不免得意忘形;或许是因为才气太高,实在没把整天抄抄写写的工作放在眼里,所以总是一边龙飞凤舞,一边嘻嘻哈哈,闹个不停。看到被寄予厚望的这些太学生如此的工作精神和状态,太祖十分不悦。正欲发作之际,他忽然发现满座诸生之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他正襟危坐,埋首挥毫,对身旁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太祖大为奇怪,忍不住悄悄走过去,站在背后观看,只见他所抄写的皇诰笔画方正,字体文雅,十分整齐严谨,透着一股严肃的气息。朱元璋大为赞赏,不仅是字写得好,更在于那种工作的态度,由此他记住了这个年轻学子的名字。三年的抄写公文期满,有关部门向皇帝上奏,请示将这些太学生派往各部,太祖表示同意,只在这份名单中勾出了一个人,说这个人就不要试用了,特授户部侍郎,这个人就是夏原吉。有人说夏原吉实在是太幸运了,只被皇帝看了一眼便鲤鱼跳龙门了,可夏原吉并不这么认为。到户部任职后,他工作更加兢兢业业,凡是交给他的工作,无论是钱粮出入的数目,还是公文简牍的起草,他无不干得严谨细致、井井有条。不光如此,他还非常乐于助人,同事有什么难处,工作上有什么不懂的事情,他总是主动帮忙,细致解答,以至虽然他的年龄最小,却被同事们尊称为“师傅”。夏原吉的表现让户部的最高领导郁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非常器重这个年轻的下属,于是不断给他压担子,授予重任,当然他的官职也跟着一路飙升,很快就做到了右侍郎。一个人蹿升得太快了,就容易招来羡慕嫉妒恨,一位刘姓郎中就是这样的心理。他几次找机会诋毁夏原吉,想紧紧拉住他的后腿,最好摔他个鼻青脸肿。可惜枉费了心机,虽然有一些议论之声,夏原吉却得到了户部最高领导郁新的力挺,他明确表态说:“夏原吉的才干,连老夫都不及,你们谁能超过他呢?”这令刘郎中十分气馁。可不久,他就找到了另一个机会。郁新受一个叫书筱生的人鼓动,弹劾了几个人,朱元璋察觉内情,大怒,将书筱生打入大牢。刘郎中一看郁新地位动摇,马上趁火打劫,借机向朱元璋进言诬告说,户部实际上一直是夏原吉掌控权柄,郁新对夏原吉言听计从,此事必是夏原吉在背后唆使。朱元璋听了,一阵冷笑,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我听说夏原吉忠厚能干,佐助尚书打理户部的事务,你想陷害他吗?”当即一声令下,让锦衣卫将刘郎中与书筱生一齐绑了,押赴刑场斩首弃尸闹市。可怜刘郎中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而且这把米丢的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不知道的是,朝廷上下遍布朱元璋的特务——锦衣卫,禁中官吏之事朱元璋都了如指掌,对夏原吉他不仅有好印象在前,而且之后的工作精神、态度和能力他也是门儿清。倒是夏原吉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朱元璋替刘郎中求情,说小臣年轻,需老臣监督。朱元璋感慨地叹道:“原吉真是日后我的股肱之臣啊,不是他人所能比的。”到了明太宗朱棣时,夏原吉出任户部尚书,主掌国家的财粮大权。虽然在户部工作多年,履新之后的夏原吉工作起来依然如履薄冰一般,他把中外户口、府库、田赋的数目写成小条带在身上,经常翻出来查对核实,他把这些条子叫做:“记心”。很快,全国各地人、财、粮的赢缩变化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朱棣时常随口问及:“天下钱几何?谷几何?”夏原吉不用翻阅账本,这里有多少,那里有多少,应声对答如流,从未出过差错。朱棣感到惊奇,问清原委后,叹服他的苦心,给予他越来越多的信任。即使到了晚年,夏原吉虽然身居高位,可严谨的作风却没有过丝毫松懈。有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夏原吉与几位同事在别处饮酒回来,路过皇宫禁门。依照礼节,应当“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同僚见夜深人静,风吹雪舞,路上没有其他行人,便坐着轿子径直从禁门穿过。夏原吉却没有丝毫犹豫,落轿步行,一步一个脚印顶风踏雪而行,他说:“君子不能因为没人看到而放纵自己的行为。”美国西点军校有一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在明朝的官场,腥风血雨不断,连帝位的争夺也不能例外,而夏原吉却历经多个皇帝而不倒,最后得以65岁的年龄善终,其端正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不能不说在他的命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