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佛教知识 >> 慎言

慎言

去年冬天,一个安徽的朋友送给我一只山里的小墨龟。整个冬天,它处于冬眠状态。春天来了,小墨龟慢慢地舒展头尾和四足,我轻轻地称它为:“乖乖”。它似乎听见什么,然而缩藏其头尾四足於甲壳,好似众生收摄眼、耳等六根而不为外界六尘所危害,以警戒修行者应自行摄心,除净妄想,不令魔障等所侵。

看着可爱小墨龟的神态,想起一位法师说过的一则典故:过去世时,於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为友。后池水干涸,二雁互相议言:“今此池水已干涸,大家皆不能於此住,而龟亦必须迁移,或可请龟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龟载至大水池处。最重要的事,请龟於衔木时,绝不可开口说话”。於是,二雁带着龟凌空而去。经过一聚落,无数小孩见此情形,大声发言:“二雁衔龟去了。”龟听后,生嗔道:“干你何事?”龟一开口遂从空中坠地而亡。龟以不慎言而遭遇横祸,此喻警戒慎言之要。而凡夫愚顽,常以不慎言而遭口舌之祸。

默默地看着小墨龟,想起人的脸孔上,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却只有一张嘴巴,这奇妙的组合,蕴涵着很深的意义。一张嘴巴,如果不节制管理,一生危害自己,伤害别人。众生若能自行摄心,戒祛三毒,而更能自觉,或许自己的人生观将有所变异。

佛经为四众防非止恶提供了大量有关慎言的座右铭。《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说:“护口未曾犯失,不可之言不加人物,语常如法,非义不出。”如法是合于事理的意思。在《优婆夷净行经》上告诫佛门弟子道:“舍无义语,位于义语。”无义语是悖理无益的话。因为佛教认为“无义语”是一种恶习和罪过。而《虚空藏经》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的诠释:“不作此语会他起嗔,不作此语令他起恼,不作此语令他无智,不作此语令他无益,不作此语令他无明。”无明是指愚痴,愚昧。《海意经》也指出:“无衰弱语,无粗犷语,无炽然语,无不实语,无贪顺卑下语,无下劣语,无覆藏语,无嗔害语,无动乱语,无戏剧语,无对面斗诤语。”衰弱语是委靡不振的话,粗犷语属粗野的言谈,炽然语指激烈的言辞,戏剧语为嬉戏轻浮的谈吐。《虚空藏经》的格言是针对人际关系说的,《海意经》的格言则侧重于个人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付诸修持呢?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教导我们须“善知时节,随顺而说。

”知时节犹合时宜,当说则说,不当说不说,不要贸然轻率开口。《优婆塞戒经·自利利他品》中有“十六说”为慎言修持提供了恪守规范:“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己不生骄慢,十六说己不求世报。”时说亦即知时节,次第说是说话有条不紊,和合说是综合概括地说。“这十六说无一不与心灵修养和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如随意说,则要求不作无义语,有则言有,无则言无。这也即是《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指出的“深心净故,口业皆净。”深心指内心,心灵深处。这里告诫我们“言为心声”,先求心净而后才能做到言净,如心浊则言必浊。无论如何巧饰,一个人的言语总要反映出其内心的思想感情,反映出其品德操守。因此言语修养的根本还在于内心修养。这是说品德修养决定言语表达,须知言语表达又将反作用于品德修养,请认真诵读一下《佛遗教经》:“种种戏论,其心则乱……当急舍离乱心戏论。”随心所欲,不辨是非或自相矛盾的言论,乱言乱语,信口开河,能使人内心嚣动不安。慎言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修养,君不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中的开示:“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圣自在智是超脱无碍的智慧。谛即真、实。所以慎言离不开修行。《续高僧传》卷七《无名传》指出:“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能够修行而去说,才是正道,不能修行有什么可说?如果说的不能行,不能称为智者。佛教徒将微妙的真理视同真金,而巧舌如簧,花言巧语如同瓦砾一样卑微。所以历来高僧大德将慎言看作持戒之要务。

嘴巴,可以是吐放剧毒的蝎子,令人生畏远避,也可以象柔软香洁的花苑,散发清和喜悦,为人间邀来翩翩的彩蝶。留一张口,说赞美的言辞赞美天地,赞美所有的人……。赞美,象雨后的彩虹,黑夜的荧火,虽然是惊鸿一瞥,却是久久的激荡回味!《吉祥经》就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为我们的嘴巴洒几滴馨香的甘露吧,让我们的言行种几棵芬芳的树吧!让它行列井然,终日咏呗乐,生活在美妙的欢乐园。

去年冬天,一个安徽的朋友送给我一只山里的小墨龟。整个冬天,它处于冬眠状态。春天来了,小墨龟慢慢地舒展头尾和四足,我轻轻地称它为:“乖乖”。它似乎听见什么,然而缩藏其头尾四足於甲壳,好似众生收摄眼、耳等六根而不为外界六尘所危害,以警戒修行者应自行摄心,除净妄想,不令魔障等所侵。看着可爱小墨龟的神态,想起一位法师说过的一则典故:过去世时,於阿练若池水边有二雁与一龟为友。后池水干涸,二雁互相议言:“今此池水已干涸,大家皆不能於此住,而龟亦必须迁移,或可请龟衔一木,我等各衔一头,将龟载至大水池处。最重要的事,请龟於衔木时,绝不可开口说话”。於是,二雁带着龟凌空而去。经过一聚落,无数小孩见此情形,大声发言:“二雁衔龟去了。”龟听后,生嗔道:“干你何事?”龟一开口遂从空中坠地而亡。龟以不慎言而遭遇横祸,此喻警戒慎言之要。而凡夫愚顽,常以不慎言而遭口舌之祸。默默地看着小墨龟,想起人的脸孔上,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两个鼻孔,却只有一张嘴巴,这奇妙的组合,蕴涵着很深的意义。一张嘴巴,如果不节制管理,一生危害自己,伤害别人。众生若能自行摄心,戒祛三毒,而更能自觉,或许自己的人生观将有所变异。佛经为四众防非止恶提供了大量有关慎言的座右铭。《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说:“护口未曾犯失,不可之言不加人物,语常如法,非义不出。”如法是合于事理的意思。在《优婆夷净行经》上告诫佛门弟子道:“舍无义语,位于义语。”无义语是悖理无益的话。因为佛教认为“无义语”是一种恶习和罪过。而《虚空藏经》对此作了更为具体的诠释:“不作此语会他起嗔,不作此语令他起恼,不作此语令他无智,不作此语令他无益,不作此语令他无明。”无明是指愚痴,愚昧。《海意经》也指出:“无衰弱语,无粗犷语,无炽然语,无不实语,无贪顺卑下语,无下劣语,无覆藏语,无嗔害语,无动乱语,无戏剧语,无对面斗诤语。”衰弱语是委靡不振的话,粗犷语属粗野的言谈,炽然语指激烈的言辞,戏剧语为嬉戏轻浮的谈吐。《虚空藏经》的格言是针对人际关系说的,《海意经》的格言则侧重于个人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付诸修持呢?《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教导我们须“善知时节,随顺而说。”知时节犹合时宜,当说则说,不当说不说,不要贸然轻率开口。《优婆塞戒经·自利利他品》中有“十六说”为慎言修持提供了恪守规范:“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己不生骄慢,十六说己不求世报。”时说亦即知时节,次第说是说话有条不紊,和合说是综合概括地说。“这十六说无一不与心灵修养和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如随意说,则要求不作无义语,有则言有,无则言无。这也即是《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指出的“深心净故,口业皆净。”深心指内心,心灵深处。这里告诫我们“言为心声”,先求心净而后才能做到言净,如心浊则言必浊。无论如何巧饰,一个人的言语总要反映出其内心的思想感情,反映出其品德操守。因此言语修养的根本还在于内心修养。这是说品德修养决定言语表达,须知言语表达又将反作用于品德修养,请认真诵读一下《佛遗教经》:“种种戏论,其心则乱……当急舍离乱心戏论。”随心所欲,不辨是非或自相矛盾的言论,乱言乱语,信口开河,能使人内心嚣动不安。慎言的实质是一种精神修养,君不见《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九中的开示:“若离虚诳语,得圣自在智;常乐谛实言,灭虚妄众苦。”圣自在智是超脱无碍的智慧。谛即真、实。所以慎言离不开修行。《续高僧传》卷七《无名传》指出:“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能够修行而去说,才是正道,不能修行有什么可说?如果说的不能行,不能称为智者。佛教徒将微妙的真理视同真金,而巧舌如簧,花言巧语如同瓦砾一样卑微。所以历来高僧大德将慎言看作持戒之要务。嘴巴,可以是吐放剧毒的蝎子,令人生畏远避,也可以象柔软香洁的花苑,散发清和喜悦,为人间邀来翩翩的彩蝶。留一张口,说赞美的言辞赞美天地,赞美所有的人……。赞美,象雨后的彩虹,黑夜的荧火,虽然是惊鸿一瞥,却是久久的激荡回味!《吉祥经》就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为我们的嘴巴洒几滴馨香的甘露吧,让我们的言行种几棵芬芳的树吧!让它行列井然,终日咏呗乐,生活在美妙的欢乐园。

Directory '/Data/TemplatesCompiled' not found or have no access!